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28669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课件9下人教配套版.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孟子两章,18,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检查预习,6.听读课文,7.翻译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4.相关资料,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5.教材习题讲解,16.课后作业布置,3.增强安全忧患意识,以乐观生活对待生活。,1.背诵两篇短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孟子的主 张。,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 等修辞的表达效果。,(重点),(难点),(重点),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2、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

3、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

4、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十步笑百步,米粟 畎亩 傅说 胶鬲,s,qun,yu,g,b()士 f()乱 zng()益,拂,拂,曾,(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5、(“畔”通“叛”,背叛),(“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3.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4.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5.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6.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通晓;今义:比方,(三)一词多义 1.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名词,有利条件),(形容词,

6、锐利,锋利),(动词,起,指被任用),(动词,发出),3.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 征于色,(动词,违背),(通“弼”,辅佐),(从),(给),(介词,由于),(介词,在),(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必先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名词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动用法,使劳累。,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7.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饥饿。,使动用法,使贫困。,都是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点拨:“非也”表判

7、断。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点拨:“者,也”表判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点拨:“也”表判断。,2.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点拨:“于畎亩之中”是“发”的状语,本 句是状语后置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点拨:“于版筑之间”是“举”的状语,本句 是状语后置句。,(六)名句积累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两章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

8、.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译文:,注释:,天时:气候上的有利条件。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法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9、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译文:,注释:,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围。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译文:,注释:,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坚硬;利,锋利。委:放弃。去:离开。,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10、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域:限制。固:巩固。威:威慑。道:儒家推崇的仁政

11、、王道。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以:凭借。故:所以。,注释:,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经受筋骨劳累(之苦),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

12、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海:海边。市:集市。故:所以。任:责任,使命。是:指示代词,这。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拂:违背。乱:动词,扰乱。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强。曾:通“增”,增加。,注释:,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13、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译文:,恒:经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困:被围困,引申为“困惑”。于:介词。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

14、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喻:通晓。入:指国内。拂:通“弼”,辅佐。出: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然:如此,这样。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注释:,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文章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的论证思路特点是什么?,【答案】为证明“困境出人才”,从“个人”到“国家”。,1.课文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提出论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 素,即“天时、地

15、利、人和”,并指明“人和”是克 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课文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通过举区区小城,四面被 围,攻方占据天时,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不 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 于“天时”。,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增强说服力。答题思路是:先找到该段或该部分的中心句或概括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证明的内容。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3.“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答

16、案】排比。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 礴,起到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 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 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 有极大的说服力。,4.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深化了全文的主旨?【答案】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 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人 和”的重要,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 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施行“仁政”的重 要性,深化文章中心。,重难点小结,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

17、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1.开篇作者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干出 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 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 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 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2.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 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答案】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行为(行拂乱其所 为)三个方面。,3.“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里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

18、明了作 者的什么观点?【答案】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生动地 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 折磨。作者的观点:磨难能培养一个人坚强的意 志,能增加一个人担当大任的能力。,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总结全文的作 用: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 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 衰败亦如此。,重难点小结,本文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答案】围绕“天时”“地

19、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例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以进攻一方为例。从“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的规模看,指的是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 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 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 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 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 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 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1.【难点探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 他的观点的?

20、,【答案】这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第一篇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两篇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第一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2.【手法探究】这两篇短文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类推,论据,战争需要人和,人和之重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1、,人和实质:施行仁政,结论,论据,出身低微历经磨难终担重任,忧患造就人才安乐致国灭亡,论证,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历史事例(六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

22、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等等。,2.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需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多处运用排比,不仅气势磅礴,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3.人心齐,泰山移。,4.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5.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欧 文6.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 权,7.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24、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 德8.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9.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一、略。二、第一篇短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 篇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篇以战争中的情况作 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 治国的道理;第二篇从六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 治国上。两篇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第一篇短文的论点 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解释和阐述,最后总结;第二 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

25、对论点进行解说。点 拨:理清两篇短文的逻辑层次,找出其论点、论据,并理清文 章的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两文进行比较。,1.畔:通“叛”,背叛。2曾:通“增”,增加。3衡:通“横”,梗塞,不顺。4拂:通“弼”,辅佐。略。点拨:从文中选取一些有深刻哲理的句子,在对这些句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去谈。注意要与一些具体事例相结合,不要空发议论。,三、,四、,孟子两章,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米粟()亲戚畔之()域民()畎田()B.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C.拂乱()拂士()版筑()而后喻()D.空乏()寡助()亲戚()管夷吾()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26、(1)委而去之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3)寡助之至_(4)亲戚畔之_(5)舜发于畎亩之中_(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7)故天将降大任_(8)必先苦其心志_,B,放弃,巩固,极点,通“叛”,背叛,起,指被任用,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责任,使命,使痛苦,3.下列各项中“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可计日而待也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夫环而攻之公输盘诎,而曰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

27、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必先/苦其心志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畔”通“叛”,背叛,反对,“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拂”通“弼”,辅佐,D,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士,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内城,城墙,违背,同“弼”,辅佐,狱官,贤士,被任用,发出,(一)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题。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环

28、而攻之而不胜()(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委而去之()8.翻译下面的句子。(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却,可是,这,放弃,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D,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11.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_的重要性,推出了_的结论。(二)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题。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百里奚举于市 举:_(2)必先苦其心志 其:_(3)曾益其所不能 曾:_(4)征于色发于

29、声而后喻 喻:_(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道,被选拔,被任用,他,他的,通“增”,增加,了解,明白,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13.翻译下列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2)人恒过然后能改。_1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_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 能力提升,【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30、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

3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释】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从事:一般属官。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仇雠(chu):仇敌。,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C,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忧愁劳苦可以

32、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19.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_,B,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