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362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端子压接工艺规范目 录修改记录1目 录2参考文件41目的52适用范围53适用人员54名词术语55工艺55.1工艺流程55.1.1备线工艺流程55.1.2压接工艺流程65.2工艺原理65.3工艺要求65.4工作环境65.5设备、工具及要求65.5.1工具及要求65.5.2压接工具的校准75.5.3检验装置76质量控制76.1控制点76.2控制方法86.2.1备线的检验86.2.2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86.2.3压接完成后的目检86.3备线86.3.1普通导线备线86.3.2同轴及双轴线缆备线116.4压接126.4.1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126.4.2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24

2、6.4.3屏蔽层压接256.5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276.5.1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276.5.2检验记录保存期限28附录1. 拉力实验验收表29参考文件1IPC/WHMA-A-620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2IPC-A-610D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1 目的1.1.1.1 本工艺规程作为端子压接的工艺标准。2 适用范围2.1.1.1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产品的端子压接及检验。3 适用人员3.1.1.1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电子装联操作人员、质量检查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4 名词术语4.1.1.1 美国线标(AWG)标明导线直径的标准规格,主要用于美国。4.1.1.2 鸟笼形:导线股线与导线原

3、状分离。4.1.1.3 密尔圆(Circular Mil):直径为1密尔即0.001英寸的圆的面积。用以表达导线的横截面积。4.1.1.4 料带残耳(Cut Off Tab):接线柱在被压接后仍留在其前端和后端的小凸出片。5 工艺5.1 工艺流程5.1.1 备线工艺流程5.1.2 压接工艺流程注:拉力实验后的端子及导线不能再用于产品。5.2 工艺原理5.2.1.1 通过机械压接线柱和导线而形成的机械及电气联接的最终结构。5.3 工艺要求5.3.1.1 导线的长度、剥线长度及使用的剥线工具必须严格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操作。5.3.1.2 导线的线径、压接端子、压接工具三者的组合必须正确。5.3.1

4、.3 导线在压接端子内的位置必须正确,具体标准参照6.3.2。5.4 工作环境5.4.1.1 温度:1830。5.4.1.2 .相对湿度百分比:3070。5.5 设备、工具及要求5.5.1 工具及要求5.5.1.1 使用文件规定的工具型号进行剥线、压接、配线、测量和准备工作;在工作现场禁止使用未经许可的、有缺陷的或是未校准的工具。5.5.1.2 .清洁和妥善维护所有工具和设备。5.5.1.3 .检查工具所有零件是否有损坏。5.5.1.4 保留工具和设备的校准及功能测试记录。5.5.2 压接工具的校准5.5.2.1 压接工具的校准周期一般为半年,特殊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5.5.2.2 压接

5、工具的校准可通过做拉力实验的方法进行校准,要求每件压接工具每种线径压接三个端子,首先进行目检,目检通过后进行拉力实验,如果全部通过可认为压接工具合格。5.5.2.3 压接过程中,每压接200根,对压接工具的钳口进行校验,比如:使用塞规进行钳口校验。5.5.2.4 维护好校准文件的记录。5.5.2.5 工具上加贴标签,至少要注明:校准的有效日期。5.5.3 检验装置5.5.3.1 放大装置:当目检判定为不可接受但又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使用4倍的放大装置进行仲裁检验。5.5.3.2 拉力实验设备:拉力实验设备要每半年进行一次计量以保证能够对测试的拉力进行准确的计量。6 质量控制6.1 控制点6.

6、1.1.1 备线的检验。6.1.1.2 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注:本规程中的拉力实验只适用于机制连接器接头和冲压接头和接线片的压接。6.1.1.3 压接完成后的目检。6.2 控制方法6.2.1 备线的检验参照6.3.16.2.2 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6.2.2.1 .如果当天压接批量小于等于50根,可在当天早上,压接三个端子进行拉力实验,准备做拉力实验的压接导线在压接前要把绝缘皮特意剥长些,使绝缘压接翼压不到绝缘皮,消除绝缘皮压接的机械效力。6.2.2.2 如果当天压接批量大于50根,则每200个端子作为一个批次,不足200按200计算。每批次压接完成后进行一次钳口校验,并压接三个端子进行

7、拉力实验,准备做拉力实验的压接导线在压接前要把绝缘皮特意剥长些,使绝缘压接翼压不到绝缘皮,消除绝缘皮压接的机械效力。6.2.2.3 .拉力实验方法:逐渐增加连接处的轴向力,直到接线柱与导线分开或导线断裂,记录拉力测试值;压接的拉力验收值见附录一。实际拉力测试值应大于或等于拉力验收值。6.2.3 压接完成后的目检参照6.4。6.3 备线6.3.1 普通导线备线6.3.1.1 股线损伤和切线 一根导线内被损伤(刮伤、刻痕或断开)的股线不应当超出表6-1规定范围目标l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l 所有股线长度一致。l 导线没有刮伤、刻痕、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可接受l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大致

8、垂直于导线纵轴线。l 所有股线长度大约一致。l 存在的毛刺不会在后续加工和装配期间脱落。不可接受l 线股中各股线长度不一而妨碍了导线压接区全深度安装。l 作为表7-1的例外,股线的部分或不完全切口处于压接区域。l 损伤的股线超出了表7-1的范围。表6-1 股线允许的损伤范围股线根数3级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数(安装前不需要上锡)3级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数(安装需要上锡)7007-150116-250226-403341-604461-120551215%5%注: 对于有镀层的导线,未暴露金属基材的视觉异常不看作是损伤。6.3.1.2 导体变形/呈鸟笼状目标l 股线

9、没有压扁、散开、弯折、打结或其它形变。l 股线原状未受干扰。可接受l 股线散开(图中箭头鸟笼形),但未超过1倍股线直径或绝缘皮外径。l 剥绝缘外皮时被拉直的股线被大致恢复至原来的螺旋状。l 股线未打结。不可接受l 股线散开超过了一倍股线直径,但未超过导线绝缘皮的外径(图)。l 股线的螺旋状不再保持。l 股线打结。6.3.1.3 绝缘皮损伤目标l 加工后的绝缘皮切口整洁,没有任何刺穿、拉伸、磨损、变色。可接受l 机械剥线器在绝缘皮上留下轻微而规则的压痕。不可接受l 绝缘皮上任何切痕、破裂、裂口或开裂(无图示)。l 绝缘皮厚度减少超过20%(图)。l 绝缘皮不整齐或粗糙(磨损、拖尾、以及突出)的部

10、分大于绝缘皮外径的50%或1mm(0.039in),取其较大者(图)。6.3.2 同轴及双轴线缆备线6.3.2.1 屏蔽层或股线损伤。屏蔽层结构容许的缺失股数取决于所要求的屏蔽层覆盖百分比。表62列出了屏蔽层损伤或缺失的股数允许范围。表6-2 同轴线屏蔽层和中心导体损伤的允许值最大允许刮伤、刻痕、切断股数屏蔽层编织物中心导体压接7007151016253026404341605461120651216%5%目标l 切口平整、干净;无锯齿状边缘。l 绝缘皮或介质没有炼焦的痕迹或损伤。l 编织物/屏蔽层切割一致;无长出的股线。l 编织线切割后平滑整齐,没有损伤或松散的股线。可接受l 介质上有轻微的

11、伤痕。l 编织股线极少散开。不可接受l 编织股线扭曲/鸟笼状(图1)。l 缺失或损伤的编织股线超过表72允许值(图2,4)。l 外被出现任何切口或损伤(无力求)。l 外被厚度减少超过20%(图3)。l 外被不平整或粗糙部分长度超过外被厚度的50%或1mm,取二者中较大者。l 内部介质损伤(图5)。l 编织物切口不平整,有长出的股线(图6)。l 中心导体上出现可辨识的刻痕或切痕(无图示)。l 中心介质受损使绝缘直径减少10%以上(无图示)。6.4 压接6.4.1 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6.4.1.1 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典型的冲压成形开口连接筒式接线柱的组成部分1. 绝缘皮检查窗2. 入

12、端钟形压口(后喇叭口)3. 刷尾钟形压口(前喇叭口)4. 刷尾检查窗5. 锁紧翼/锁紧舌6. 绝缘皮压接区7. 导体压接区8. 接线柱配接区9. 料带残耳(接线柱两端可能都有)10. 接线柱挡耳6.4.1.1.1.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标l 绝缘皮全部进入并伸过绝缘皮压接翼。l 如使用多根导线,所有导线的伸过绝缘皮压接翼。l 绝缘皮压接不能切断或损坏绝缘皮。l 绝缘皮压接翼要全部包覆并夹紧绝缘皮。可接受l 绝缘皮表面有轻微的变形,只要绝缘皮压接翼没有切入、割破、穿入、或刺入绝缘皮表面。l 绝缘皮压接翼压住绝缘皮至少达180,并且两个压接翼都接触到了导线绝缘皮顶部。l 绝缘皮压接

13、翼没有在顶部会合,但包围了大部分导线,顶部留下的开口只有45或更小。不可接受l 绝缘皮压接翼刺破绝缘皮(图)。l 绝缘皮压接翼对绝缘皮的支撑不够180。l 两个压接翼都没有接触绝缘皮的顶部(图)。l 绝缘皮压接翼内夹有导体(图)。l 绝缘皮压接翼包围导体,但在顶端留下的开口大于45(图)。6.4.1.1.2.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检查窗目标l 绝缘皮和导体的界线位于检查窗的中间。可接受l 在检查窗内可同时看到绝缘皮和导体。不不可接受l 绝缘皮进入导体压接区域(图,箭头所指绝缘皮的末端在压接区域内)。l 绝缘皮和导体分界线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图,箭头所指绝缘皮的末端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6

14、.4.1.1.3.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压接目标l 导体压接区域内没有绝缘皮。l 导体伸到刷尾检查窗的中间。l 没有破损的导体股线,没有折返进入压接区的导体股线,没有未被导体压接翼夹住的导体股线。l 压接点位于压接区中央,形成完好的钟形压口。l 压痕均匀并能满足/加工制造商的要求。l 压接后接头没有如香蕉形的变形。l 锁紧翼位置正常,没有变形或损坏。l 导体股线没有被扭曲、切断或改变,以适合与接线柱的配接。不可接受l 绝缘皮伸到了导体压接区域内(图,箭头所指为压接区内的绝缘皮)。l 导体末端未从导体压接末端伸出。l 接头/接线柱的变形(香蕉形)影响了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图)。l 在压

15、接区外有松散的导体股线、截留的股线和折返的股线(图)。6.4.1.1.4.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钟形压口目标l 导体压接区两端都有钟形压口。l 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高度是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l 图中:1、入口端钟形压口。2、刷尾端钟形压口。可接受l 导体压接区只在导体入口端有钟形压口,导体刷尾没有钟形压口。l 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可辨认,但其高度小于接头/接线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不可接受l 压接区导体入端没有钟形压口(图1)。l 由于压接过度或规格过小导致钟形压口过大(图2)。6.4.1.1.5.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刷目标l 导体股线从导体压接端稍微伸出一点,形成一个“导体刷

16、”。l 导体股线形成的导体刷聚集在一起,没有向外张开。导体刷的位置可接受l 导体末端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图)。l 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l 导体股线张开但没有伸出超过压接筒的外周边。缺不可接受l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l 任何导体股线伸出超过了压接筒的外周边(图)。l 导体股线伸入到接头配接区。6.4.1.1.6.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料带残耳本节同样适用于冲压成形闭合连接筒接线柱接头/接线柱必须满足外形、装配、功能和可靠性的要求。可接受l 接头或接线柱没有损伤。l 残耳不妨碍接头/接线柱的配接。右图标出了在导线入口端的料带残耳的位置。某些类型接线柱的残耳位于配接

17、端。不可接受l 去掉残耳时损坏了接头或接线柱。l 接头插入连接器后,残耳露在连接本体外。l 配接端残耳妨碍了配接。l 接头/接线柱已被损坏。6.4.1.2 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本节同样适用于带绝缘和不带绝缘的闭合连接筒冲压接线柱。对压接连接进行焊接通常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方法。然而,为保证电气线路正常工作而需要用到低电阻连接时,可能要求焊接。只有当工程文件有规定时,才可以在压接连接处实施焊接。当压接连接被要求焊接时,压接过程前股线不应当上锡。要求CMA填塞时,导体的折返或填塞应当在刷尾检查窗中可见并且切口末端应当在钟形压口处可见。典型的预绝缘接线柱的组成部分1. 入端钟形压口2. 刷尾压口3.

18、刷尾检查窗4. 绝缘皮压接区5. 导体压接区6. 接线柱配接区6.4.1.2.1.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标l 导线绝缘皮伸入到绝缘压接筒内(A、B)。l 绝缘压接被均匀地成形并且接触导线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并未损坏导线绝缘皮(A)。l 接线柱的绝缘套仍然牢固地包住接线柱,无图示。l 接线柱绝缘套的外表面没有损坏(C)。可接受l 不规则形状的绝缘压接接触导线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A、B、C)。l 导线绝缘皮没有损伤。l 接线柱的绝缘套仍然牢固地包住接线柱。l 填充的导线(D)在绝缘压接区内并没有伸出接线片绝缘套。不可接受l 导线绝缘皮不在绝缘压接区域内(A)。l 接线柱的绝缘套没

19、有牢固地包住接线柱(C)。l 填充导线伸出了接线柱绝缘套(D)。l 绝缘皮支撑压接(包括金属支撑)不能支撑导线(E)。l 导线股线折回或可见于绝缘压接区(F)。6.4.1.2.2.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导体压接和钟形压口目标:l 导体股线(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略微突出导体压接的末端。l 所有导体的股线被包容在导体压接区域内。l 压接点位于导体压接区域的中心。l 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l 接线柱绝缘套没有损坏。l 伸出钟形压口的多根导线是平齐的。可接受l 导体(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l 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l 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

20、。l 多根导线伸过钟形压口但长度不等。不可接受l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至齐平钟形压口的末端。l 当意预加工成钟形压口时,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没有明显的钟形压口。l 接线柱绝缘套损坏露出金属(A)。l 导体伸入到接线柱配接区(B)。6.4.1.3 6.4.1.3.机制接头1. 绝缘间隙2. 导体压接区域3. 检查窗6.4.1.3.1.机制接头绝缘间隙目标l 导线绝缘皮与接线筒之间的间隙(C)小于导线外径的50%。可接受l 在绝缘皮和接线筒之间可看到导体,但不大于1倍导线的直径。 不不可接受l 绝缘皮与接线筒末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倍线径。l 暴露的导体违反了最小电气间隙。l 绝缘皮伸进了接线筒内。6.4

21、.1.3.2.机制接头绝缘皮支撑(绝缘皮支撑型接头)1. 绝缘皮支撑筒2. 绝缘皮(漏斗形)承口3. 检查窗目标l 导线绝缘皮落在绝缘皮支撑漏斗承口上。可接受l 导线绝缘皮进入绝缘皮支撑筒。不可接受l 导线的绝缘皮没有进入接头的绝缘皮支撑筒。6.4.1.3.3.机制接头导体定位目标l 导体伸到接头的底部。l 导体股线占满检查窗。l 接头没有导体股线。可接受l 导体只占了检查窗的一部分。l 接头外没有导体股线。不可接受不可接受缺陷l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不到导体股线。l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到绝缘皮。l 在插入接头之前,导体已扭绞到了一起。l 在导体压接区域外有导体股线。6.4.1.3.4.机制接头

22、压接目标l 压痕位于压接区的中心。l 接线筒四周的压痕分布均匀且深度一致。l 导线股线没有松散。l 接头上看不到裂纹、裂缝或暴露的金属基材。可接受l 压接不在中间,但检查窗没有变形。l 接线筒在导线入口边缘没有由于压接而变形。不可接受l 接线筒的导线入口边缘由于压接而变形(图)。l 压痕位于压接区以外(图)。l 压接使检查窗变形(图)。l 接头暴露金属基材。l 导线没有压紧。l 接头上可见到裂纹、裂缝(图)。l 接线筒变形或弯曲。l 电气端子或连接器接头经过两次压接,除非有特殊规定(图)。6.4.1.3.5.机制接头CMA填塞压接目标l 导体的密尔圆(CMA)区域被填塞,以满足接头CMA最小值

23、和最大值范围的要求。l 使用下列任一方法填塞CMA:1 折返或对折导线以获得正确的CMA填塞。2 使用裸(非绝缘)导体作为填塞物。3 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4 按照文件的规定,使用特殊的“CMA适配衬”。(使用这类适配衬通常要求外加专用的绝缘包封)。l 在接线筒的导线入口端可看到填塞物。可接受l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可看到填塞的导体和/或本身的导体。l 填塞导体与压接在导体内的导体类型相同。(线规可以不同,但金属基材和表面镀层,如果有则须相同)。不可接受l 用硬导体填塞CMA。l 填塞的导体过长,超出了主导线的绝缘皮末端(图)。l 填塞或折返的导体在导线进入端不可见。l 检查窗内看不到填塞的导体和

24、/或本身的导体。(图)l 填塞导体和主导体类型不同(图)。6.4.1.4 金属环压接目标l 导体完全填满金属环腔。l 导体绝缘皮完全置于绝缘套中。l 压接形状是对称的。不可接受l 金属环导体上有裂纹或裂痕。l 个别的导线从绝缘套中突出。l 导体绝缘皮没有在绝缘套中。l 金属环弯曲。l 压接的侧面边缘有残耳。l 绝缘套损坏。6.4.2 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6.4.2.1中心导体端子压接目标l 压接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l 接线柱或介质没有损伤。l 所有压接面压缩均等。可接受l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但是没有导致接线柱损伤。l 介质未进入接线柱筒内。l 介质层和接

25、线柱的间隙满足制造商的要求。不可接受l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并且导致接线柱损伤。l 导体股线没有全部压接在接线柱内。l 接线柱压接后损伤。l 接线柱压接后有“狗耳状”。l 压接不牢固没有固定住接线柱。l 编织股线压入接线柱。l 接线柱与介质之间的间隙超过制造商的要求。6.4.3 屏蔽层压接6.4.3.1.屏蔽端子压接环目标l 环上的压接紧靠连接器本体。l 压接环紧靠连接器的本体。l 压接后连接器和/或压接环不会在线缆上转动或移动。可接受l 连接器体与压接环之间的间隙小于0.75mm(0.030in)。l 连接器体与压接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0.75mm(0.030in)。不可接

26、受l 压接延伸至线缆外被。l 双重压接。l 压接环与连接器本体的间隙超过0.75mm(0.030in)。l 连接器本体距压接起始点的距离大于0.75mm(0.030in)。l 由于材料过多压接环呈现“狗耳状”。6.4.3.2.屏蔽端子收缩环目标l 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l 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l 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mm(0.12in)。l 屏蔽层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l 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l 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l 屏蔽层编织纹路受扰(无图示)。

27、l 屏蔽层紧靠后壳体,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不可接受l 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看不到屏蔽层。l 可收缩环未收缩,环或屏蔽层有明显的移动。(收缩环仍保持原有的颜色)6.4.3.3.屏蔽端子压接环目标l 屏蔽线夹缠绕屏蔽层两圈并卡紧(A)。压接环和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l 已去除屏蔽线夹的锋利边缘(B),或用环氧树脂将其覆盖。l 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mm(0.12in)(C)。l 绑带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D)。l 屏蔽层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l 屏蔽层织物纹路受扰;织物纹路之间有间隙。l 在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l 压接环已压接。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l 未压接到压接环内的屏蔽

28、层股线已修整且未超过股线总数的10%。不可接受不可接受l 伸出后壳体的压接环长度大于后壳体上压接环长度的10%(A)。l 屏蔽层伸过后壳体压接区域(A)。l 屏蔽层夹有锋利边缘(B)。l 未修整没有压接在压接环内的屏蔽层股线(C)。l 屏蔽线夹未缠绕后壳体屏蔽层两圈。l 断裂的编织层股线达10%或更多。l 后壳体损伤(A)。l 压接环边缘看不到屏蔽层(B)。本规程中图表中的文字描述及图片摘自IPC/WHMA-A-620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6.5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6.5.1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6.5.1.1 产品批次。6.5.1.2 操作人员的基本信息。6.5.1.3 试验数

29、量。6.5.1.4 试验数值。6.5.1.5 结果确认。6.5.1.6 试验时间。6.5.1.7 试验的端子型号、压线钳型号、线径等。6.5.2 检验记录保存期限6.5.2.1 检验部门要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检验记录表,记录保存期限为2年。附录1. 拉力实验验收表导体尺寸机制连接器接头冲压接头和接线片AWGmm2镀银/锡导线镀镍导线磅牛顿磅牛顿磅牛顿300.0501.56.71.56.71.5*6.7*280.080313.428.92*8.9*260.130522.3313.4731.2240.200835.6626.71044.5220.3241253.4835.51566.8200.51

30、92089.01984.61984.6180.82332142NENE38169.1161.31050222.337164.650222.5142.08070311.560266.970311.5123.310110489.5100445.0110489.5105.261150667.5135600.5150667.588.367220978.6200890.02251001.3613.3003001235.02701201.03001335.0421.1504001780.03601601.44001780.0326.670NENENENENENE233.6205502447.5495220

31、1.95502447.5142.4106502892.55852602.26502892.51/053.4907003115.06302757.97003115.02/067.4307503337.56753002.57503337.53/085.010NENENENE8253671.34/0107.2008753893.07853491.98753893.8250127NENENENENENE300156NENENENENENE350177NENENENENENE400203NENENENENENE500253NENENENENENE600304NENENENENENE700-2000355-1016NENENENENENE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