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酸甜老青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417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苦涩酸甜老青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涩酸甜老青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苦涩酸甜之老青茶 -茶人印象之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和审评专家王正容先生 老公湖北归来,还未踏进家门,电话里就吩咐我烹水备具,说淘到一封野生老青茶,邀了朋友立马回家要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忙问及产地、外形特征及香气特点,很神秘地说好茶不问由来。按捺住期待的心,等待着与此茶的相约。极具农家风味的篾篓里密封着一封用皮纸铂封的茶叶,皮纸上隐隐有茶叶浸润后的光泽,茶叶想必是很油润的样子,现在用皮纸来包装茶叶已经很少见了,我想这封茶一定产自云雾缭绕的野山之巅或悬崖峭壁之处。老公说此茶叫老青茶产于湖北,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出自谁人之手,怎样来冲泡,用什么茶具来泡并不知道。候茶的朋友早已围坐,而拿捏不准

2、冲泡方式真令人抓狂,我虽从小闻着茶香长大,受父辈熏陶喜茶,十几年前初涉茶艺,但也是孤陋寡闻,如井底之蛙,要是表叔健在该有多好!打开铂封的皮纸,茶叶紧结,乌润油亮显绿,有些许红梗,闻干茶有种微微的酸味,正当我不知用哪种方法来冲泡他时,冥冥之中王正容表叔好像告诉我:此茶属黑茶类,外形让人感觉有些粗犷,有人认为应先洗茶,但你不妨按泡绿茶的方法来冲泡他,也许更能显出他的特性来,只是水温不要太低柔。依此意念,忙选来青瓷盖碗,温杯尽具,投茶入碗,稍些浸润后一番凤凰三点头,茶叶舒展如弥勒开怀,少顷,分茶于众,端杯略抿,第一口,呀!好苦!第二口,嗯!有点涩!第三口,唉!微微有些酸!刹那间我差点便乱了方寸,正当

3、我欲嘀咕老公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带回的神秘宝贝不仅平平而且尚难以满足口舌之福时,老公不急不乱地说:“好茶要慢品!”果然当抿到第四口时,由舌底神奇般地渗出些甘甜来,然后茶汤也逐渐变得更加层次分明起来,我充分地调动着味蕾咂舌回味之余,感觉那从容不迫而渐入佳境的茶汤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是低沉婉转,凝重深厚,不由得由衷地感叹:啊!好甜!这舌尖上的老青茶真是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酸甜,涩里有甘醇啊!“苦涩酸甜”尽显人生之味,其实这“苦涩酸甜”难道不正是表叔一身的真实写照么?表叔1925年生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曾任贵州省茶科所所长,是贵

4、州乃至中国茶界知名的近代著名茶人,茶叶加工和茶叶审评专家。但凡是有记载的中国名茶,他大概知道个十之八九。他是母亲的表姐夫,虽然比我的父亲大了整整13岁,但不知为何至我记事以来却自顾自地要称呼他为表叔,许是从小讨他宠爱,他也便由着我没有过多地纠正这错误的称谓。2003年表叔过世,享年78岁,或是天意,许是巧合,病中弥留了许久的表叔走的那天正是7月1日,想来也算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最后的忠诚吧!我想如果他没有经历太多的苦涩经历,以他平和的心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茶人精神一定会享茶寿108岁之高寿的,但也正因了他太多的苦涩经历才有了我心中睿智、豁达、宽容、忘我、慈爱的表叔,要是表叔还健在该多好!表叔

5、退休前一直住在毗邻茶园边的平房里,后院有一个大大的葡萄架,两张凉椅,一壶茶,夏天的晚上我躺在竹制的椅子上,馋了就伸手掰几粒藤架边尚未成熟的向日葵或摘几颗酸葡萄,渴了就“咕嘟”地来上一大口茶,月光从婆娑的葡萄叶缝里洒下来,远处会传来石古塘潺潺的流水声,虫子在茶园里低吟,大人们拉着家常的时候手中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我总能瞅准时机缠着好不容易闲暇下来的表叔讲往事,那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这种享受直到我结婚生子后因小家庭的琐碎而渐渐地流失。表叔出身清苦。1925年7月生于四川省泸县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好赌,几乎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家当,他小的时候睡的是土墙砌的小屋,窗子只有几条木栅,糊一些七穿八洞

6、的纸;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夏天蚊虫像赶集的人一样热闹;躺在床上还依稀望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原来是屋瓦没有盖严;吃的是红薯和野菜,家里偶尔有点玉米面,母亲也得熬成照得见人影的粥。尽管是那样的日子也不得安宁,四岁时举家为躲债背井离乡迁往贵州遵义新舟镇。想读书成了他最大的愿望,无奈家境贫寒,只有羡慕地看着同龄的伙伴一个个背上了书包,于是在放牛割草的时候他常暗暗地铭记着远远传来的私塾先生的教诲,或者在大人没有吩咐劳动的时候偷偷地趴在书屋的窗台听讲,这样的情景感动了教书的先生,见他聪明好学特准许他和其他学生一道免费听课,1940年算是高小毕业,父亲突然去世,升学也就更加没了指望。后来每次只要一聊起读书

7、这件事,谈到现在的孩子学习条件优越而不懂得珍惜时,表叔的脸上就会写满了痛心与惋惜。表叔看来是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但他偏偏却成为了贵州乃至中国茶界知名的近代著名茶人,茶叶加工和茶叶审评专家。1941年春,高小毕业的表叔得悉驻湄潭县的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农所)湄潭实验茶场(中央茶场)招考技工,便约同街坊的刘其志(贵州省茶科所育种专家)和祝敬奇(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局茶叶专家),徒步赶到湄潭应考,经录取后培训学习两年,结业考试成绩优良,被正式录用为练习生;练习生半工半读,场里便指派他跟从李联标先生(中央茶场首任技术室主任、技士)工作,兼当“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该校由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和

8、浙大教授江希明之父江恒源等倡议)茶科导工。后来据表叔回忆:“我之所以还能够独立完成茶叶方面的工作,完全是承蒙李先生(指李联标)的启蒙指导和在工作中的帮助与扶持。”1947年10月,表叔被中农所推荐到到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组织的赴台湾省茶叶公司10人见习小组学习机械制茶与管理,1948年8月学成回场,茶叶部分研究工作开始由表叔负责;1949年11月湄潭解放,中央茶场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贵州省桐茶实验场”,直属贵州省农业厅,该场茶叶方面的工作仍由表叔主持。这时为了遵循农业科技工作为“当时当地服务”的方针,他便带领科技人员及技工,开办短至一周,长至三个月的各种茶技培训班,足迹遍布全省多个茶区。由于

9、贵州经济较落后,交通不便,广大茶区大多不通电,表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推广设计改造以人、畜、水为动力的铁木结构的制茶机具,上世纪50年代湄潭茶试站(1955年由贵州省湄潭实验茶场更名)开始加工红茶,他又着手设计改造行筛、切茶、抖筛、等铁木结构的精制联装机具,机具的推广很快就使全省范围内的茶叶产量、农民收入、加工能力和国家出口创汇成倍增长,到1958年全省茶园面积和产量都比1949年增加四倍多。1960年湄潭茶试站更名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表叔被委于重任担任副所长,主管科研,同时主持茶叶加工、审评与茶叶机械科研工作;1966年“文革”理所当然地给曾去台湾学习过又娶了“旧社会地主家的大小姐”

10、的表叔扣上了“台湾特务”的头衔,开始让他享受戴高帽子、挂黑牌子的“礼遇”, 承受着非人的折磨,下放到屯子岩茶队劳动改造长达七年之久;1973表叔折掉了特务的帽子,已过不惑之年的表叔如沐春风,恨不得把浪费的时间统统找回来,后来他被任命为茶科所所长,主持全面工作,1990年退休。母亲的表姐姓孔,我叫她孔嬢嬢,她是湄潭旧政府代副县长孔宝成的嫡孙女,也算是小家碧玉。(据湄潭县志记载:“1935年1月7日,红军召集县人成立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选举李由芝为主任(代县长),孔宝成为副主任(代副县长),并相继在牛场等11个乡镇建立分会,开展找土豪、分财产运动。”)六个子女相继出世所带来的繁重家务,困苦的经

11、济状况以及不公正的政治待遇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包括以后的日子表叔对工作的忘我自然都是得不到她的理解的,许是为了缓解太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她染上了烟瘾患上了肺癌。表叔共育有六个子女,最小的表哥大我近10岁,可以想象繁忙而忘我的工作让他根本无暇顾及对家庭与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在我心中和蔼可亲的表叔于我的表哥表姐们来说是一度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不怎么和他交流,可以想象当时的表叔是多么的无奈与心酸,除了最小的表哥外,我的其他表哥表姐们几乎都没怎么能读书,因为他们被迫交代反动思想及父母的罪行,因为他们经常在我父亲的带领下下河抓鱼上山捡柴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的六个子女中最终只有两

12、人涉茶,然而涉茶的大表姐虽然经过努力后来读了工农兵大学,但临退休时还仅仅也是初级职称,另外一个表哥从制茶工、食堂厨师、后勤杂工、木工、办公室工作一直到今天,都没能得到他的“培养”和润泽,还有他们从小养尊处优的母亲不堪家庭的重负而过早地离去这些都让他们认为他们的父亲是多么的“自私”。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表哥表姐们终归还是理解了他,让他在儿孙绕膝的时候安然地享受着天伦之乐,他的晚年没有留下遗憾。后来表叔曾感慨地总结说这酸涩的人生,也许就如同苦涩酸甜的食中各味,什么时期才能咂磨出什么样的滋味来,无论幸福时多么甜蜜,逆境中怎样苦涩,均不妨有颗平常心;因为人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多滋多味的,学会坦然和超然才

13、是聪明睿智的。苦涩本是茶的原味,既然选择做了一名茶人,就要经受住苦涩的考验。纵观表叔的从茶经历,表叔能从一名普通的练习生成长为技术助理员、技佐、技师、高级技师到后来的高级农艺师,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年代,他都没有忘却一个茶人的责任。上世纪60年代为适应外贸出口需要,场里由工夫红茶改制分级红茶,为了把场里生产的各级红茶合理拼配达到出口标准,他刻苦钻研拼配技术,在拼配技术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所拼配的红茶既符合了外贸标准,让外贸部门无可挑剔,没理降级验收,又最大化地发挥了茶场的资源效益;他过硬的拼配技术为同行称道,被大家喻为“丁字口朝下”拼配。上世纪70代场里转产红碎茶,他既是科研主管要关心科研进展,

14、又要亲自参与试验研究,还要抓生产负责近万亩的茶园生产,每批次的实验样茶或生产出口大样,都要亲自审评提出意见作好记录;每季度完成的阶段性试验研究工作,都要求及时写出小结,并亲自过目修改,及时与省内外同行交流,工作一丝不苟。表叔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他尽可能地挤出经费为所里的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和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筹组“贵州省茶叶学会”,筹办贵州茶叶季刊,为学术交流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还积极参与全省科技扶贫活动,每年分批派出骨干科技人员深入全省广大农村茶区及茶场开展茶叶技术的推广示范和相关培训;并多次担纲省内茶学研究,茶叶学会和茶叶品质审评委员会的领导工作,所从

15、事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非凡成绩。因此,表叔任职其间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省茶科所在茶叶科研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绩,在茶树栽培技术及土壤肥培研究、茶树品种资源及新品种选育研究、病虫害生物防治及红碎茶加工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因而省茶科所曾两次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的先进单位,多次被省农业厅、省科委表彰,他本人也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自1978年国家开始授奖至他退休的1990年的十余年里,所内共获各类科技成果40多项;由表叔主持的“红碎茶初制揉切分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经全国同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为国内领先水平,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外经部三等奖。同仁评价他无愧为建国以来贵州茶科学、茶产

16、业、茶学会、茶质量评审的领军人物,不仅是贵州茶业的引路人,也是中国近代知名茶人之一。诚然,不苦不涩不是茶,与其说苦涩是一种味道,不如说是一份责任,与其说甘甜是一种享受,不如说是一份感动。表叔其实是极其不喜张扬的,作为备受他宠爱的我几乎也是在他过世近10年后才来探寻他的过往,我歉疚探寻得太晚 了些,而又担心尽管是如此晚了的探寻也是否会惊动沉睡中的表叔,我隐隐地纠 结着。今天以虔诚的心奉上一盏溢满茶香的老青茶,能告慰表叔的在天之灵吗?我默默地祈祷着! 5 y9 e% x3 _5 w3 A7 C7 A8 U4 t( 茶微烫,人已醉,时光如凝,朋友纷纷起身谢茶。我珍爱地收藏好竹制茶铺上余下的老青茶,将与更多的爱茶之人分享。作者通讯地址:贵州省湄潭县省茶叶研究所邮箱:11573812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