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484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金石萃编卷二九有北魏张猛龙清颂碑,碑阳为碑文、颂辞,并附诸立碑“义主”姓名及造颂立碑年月日;碑阴列参与其事的郡县吏民姓名。该碑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正月廿三日,立于兖州鲁郡(今曲阜),碑存孔庙(今天应当还在)。王昶录文中的脱误,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五稍作订正。但是碑文还是颇不齐整,大概很早就有残泐了。 除了一些官职名称的解释外,碑文及题名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一)张猛龙的家族来历;二)鲁郡族望与各县士望问题;三)鲁郡属县的政区问题。 这里先谈谈第三个问题。 魏书卷一六地形志(中),兖州鲁郡条,列属县为鲁、汶阳、邹、阳平、新阳。可是在户口数之前,概

2、称属县数目曰“领县六”。当然,也有的版本(如局本)作“领县五”。中华本校勘记说:“按下只举五县,疑局本是。但上文兖州下称领县三十一,若此作五县,就少一县,可能下脱一县,也可能上兖州领县数衍一字,今皆不改。”据张猛龙清颂碑,鲁郡属县有六,除了地形志提到的五个,还有一个“弁县”。碑阴之额有七行:          1. 郡中正爰孝伯    中正颜文远          2. 鲁郡白法相          3. 功曹史孔晖祖 &nb

3、sp;  督鲁弁新阳          4. 主簿大元哲    督汶阳弁二县令          5. 鲁县令杜僧寿    汶阳县令明景欣          6. 邹县令韩咸      阳平县令卫安族          7. 弁县令董文定    新阳县令崔咸   虽然第二至第四这

4、三行的确切内容(可能有残泐或录文错误),还有待讨论,但立碑时鲁郡有弁县,是确切无疑的。除额上一行以外,碑阴共十一行文字,分别是参与立碑的鲁郡吏民姓名,最有意思的是从第五行到地十一行,列着鲁郡所属六县的“族望”,而第十行,就是“弁县族望”。这也是鲁郡有弁县的证据。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魏书记鲁郡的“领六县”是正确的,兖州总的领县数也没有错,只是在鲁郡下脱去了弁县。唐长孺先生主持中华本魏书的点校工作时,没有参考到张猛龙清颂碑的,但是他还是十分慎重,没有改“六”作“五”。清人洪颐煊在平津读碑记中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五):“碑阴有鲁、汶阳、邹、阳平、弁、新阳

5、县令,皆鲁郡属县。魏书地形志鲁郡领县五,无弁,当是其后省也。”显然他用的魏书版本,已经改“六”为“五”,而他也未能核对兖州总的领县数,所以他会推测“其后省也”。   弁县就是卞县。汉书志鲁国属县六:鲁、卞、汶阳、蕃、驺、薛。续汉书郡国志鲁国六城:鲁、驺、蕃、薛、卞、汶阳。晋书地理志鲁郡统七县:鲁、汶阳、卞、邹、蕃、薛、公丘。公丘本属沛郡,晋武帝特割以丰鲁公贾充之封(晋书卷四十贾充传:“更以沛国之公丘益其封。”),算是特殊情况。可见,自汉至晋,鲁郡政区基本未变。 从永嘉之乱到北朝,鲁郡最突出的变化是政区缩小了,南部的蕃县和薛县已属徐州彭城郡,北魏后期蕃县还升格为郡。可是,鲁郡

6、属县的数目却不见减少,增加的阳平和新平两县,是在鲁郡境内新设的。这一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宋书州郡志鲁郡六县:邹、汶阳、鲁、阳平、新阳、弁。其中阳平县“孝武大明元年立”、新平县“孝武大明中立”,可见都是在刘宋控制青徐地区时所立,那么把蕃、薛两县划归徐州的彭城郡,也应当是同时或稍早的事情。然而,宋书州郡志又称卞县“明帝泰始二年立”。泰始二年(466)正是刘宋与北魏争夺淮北四州的最紧要时刻,何以还重新设立卞县?难道在十六国时期曾经省废卞县吗?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材料。   由于十六国史料的缺乏,研究北魏政区的时候,往往见其混乱淆杂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以前探讨东秦州和东华州的时候,就发现北魏政区主要是继承十六国时期已有的分划与名称。上面谈鲁郡属县增损的变化,北魏更是直接照搬了刘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