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运用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运用课件.ppt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二、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的充分就业。通常用失业率高低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时仍有一定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消除了非自愿失业、但仍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存在。,充分
2、就业,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是指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经济学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常见的价格指数有:(1)消费物价指数(CPI)(2)批发物价指数(PPI)(3)GDP deflator(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一般意义上,当CPI3%,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我们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要保持适度增长率(或称合意的增长率)。比如,当前中国,8%的经济增长率被认为是合意的
3、增长率,经济增长,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一、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二、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一致性,2、矛盾性,一致性,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加速本国
4、经济的增长;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当然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矛盾性,在短期中,从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时间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也有矛盾的一面;(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4)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效果,四、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
5、个部分。政府购买直接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总需求变动。转移支付虽然不能算作直接的总需求,但它通过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总需求。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政府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成倍的作用。公债是政府向公众举借的债务。发行公债,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又能在货币市场上影响货币的供求,促使利率发生变动,影响消费和投资,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也影响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1、自动稳定器,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效果,四、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automati
6、c stabilizers),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主要通过一下三种制度表现出来:(1)所得税制度。税率不变的条件下:经济萧条NIPIT,避免更大的有效需求不足;通货膨胀NIPIT,抑制进一步的通货膨胀。(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萧条失业率Tr可支配收入减少较少,避免更大的有效需求不足;,(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农产品P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减少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是自动发生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
7、反向调节,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因而成为防止经济大幅度波动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这就是相机抉择的财政,也叫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其根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政府运用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税收,减少政府
8、支出,抑制总需求。,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2、财政政策效果的 挤出效应,三、财政政策效果,四、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效果的 IS-LM模型分析,4、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当我们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时,就要考虑到财政政策对两个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以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为例):,g AE yL1L2riAEy,上述作用过程说明,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上升,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从而投资于总需求减少,对
9、增加的国民收入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减少;或者政府削减税收,使得私人消费增加的同时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在实施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过程中,由于政府投资增加从而会增加货币需求,引起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于消费减少,是刺激经济的作用就本减弱,如图5-1所示。,在图5-1中,假定政府购买支出增加g,则IS曲线将从IS1右移到IS2,其移动的正向距离为E1E3=kgg,即一笔政府支出G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应从y1增加到y3,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的均
10、衡点为E2,实际的国民收入只增加到y2,y2y3即为挤出效应。,E3,IS2,y3,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E2,y2,图5-1 挤出效应,LM,r2,kgg,政府支出会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投资呢?具体来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同d越大,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第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即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LM越陡),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第三,货
11、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LM越陡)。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小。第四,投资的利率弹性。d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影响。从IS-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不别,具体包括一般情况和特例。,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1.财
12、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LM均为正常斜线)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LM均为正常斜线)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的IS-L
13、M模型分析,2.财政政策效果的特例 在IS-LM模型中,当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时,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这出现了财政政策的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两种特殊情况。(1)凯恩斯主义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在右图中,当LM曲线在凯恩斯区域时,斜率为0,党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尽管IS曲线向右移动,但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效果最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为y1y2。,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r,r0,O
14、,y1,y2,y,IS1,IS2,LM,凯恩斯主义极端,2.财政政策效果的特例(2)古典主义极端。在LM曲线呈垂直状态时,财政政策效果为0,称为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在右图中,LM曲线在古典区域为垂线,此时,政府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利率上升,而收入不变,仍为y0。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财政政策效果为零。,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r,O,y0,y,IS1,IS2,LM,古典主义极端,r1,r2,E2,E1,财政政策在实践中,还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1)经济形势难以准确判断。(2)时滞。政府要相机抉择使用财政政策,从认识到决策,从决策到实施,到产生效果,都有一
15、个时滞的问题。(3)支出乘数。财政政策的力度到底多大,取决于对支出乘数的准确估计,但支出乘数具有变动性和难以估计性。(4)社会阻力。任何一项财政政策措施都可能遇到某些利益阶层或集团的反对,例如,增加税收会引起普遍反对。,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1、平衡预算财政,2、功能财政,三、财政政策效果,四、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4、赤字与公债,平衡预算财政,财政预算确定政府在既定年度内的预计支出与预期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中,如果政府收入超过支出,就会产生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小于支出,就会产生预算赤字;政府
16、收入等于支出,就是预算平衡。西方学者认为原有的财政预算平衡思想主要是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两种:(1)年度平衡预算:在一个财政年度内保持预算平衡(2)周期平衡预算: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预算平衡,功能财政,根据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当实现了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可以是赤字的。这样的财政称之功能财政。依据功能财政的思想: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这样就造成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结果出现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这样就造成政府的收入大于支出,结果出现预算盈余。,充分就业
17、的预算盈余,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C布朗(CBrown)在1956年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它是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是实际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若y*y时,则有:BS*BS 若y*y时,有:BS*BS 若y*=y时有
18、:BS*=BS,赤字与公债,1弥补赤字的途径: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2政府借债分类:(1)向中央银行借债(货币筹资):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2)向国内公众和外国举债(债务筹资)一般来说,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扩张,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一来,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一、银行体系,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第三节 货币政策,1、中央银行,2、商业银行
19、,三、货币政策工具,四、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效果,中央银行,(1)性质:是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商业银行贷款活动和控制整个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A、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B、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不对公众和企业,它只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事准备金存贷款业务 C、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为政府代办各种金融事务等。,商业银行,(1)性质:商业银行是专门从事金融中介的企业,主要通过存贷款业务,赚取利润。(2)商业银行受政府监控程度最高 A、银行业具有自然垄
20、断的性质,为了提高效率必须监控;B、为了避免银行挤兑恐慌的发生,保障一国的金融稳定。,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三节 货币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2、活期存款的创造过程,3、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5、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4、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一、银行体系,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三、货币政策工具,四、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1)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2)法定准备率:存款准备金与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r
21、d)。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Rd)。法定准备金的一部分作为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活期存款的创造过程,假定法定准备率rd=20,由于某种原因商业银行新增100万元的存款,那么这100万元新增货币究竟最终会增加多少银行存款呢?,(2)过程:客户甲将100万元存入A银行,银行系统因此增加了100万元的准备金。但此时货币供给没有增加,仅仅是形式的变换:从现金形式变成了活期存款形式。,(1)假定: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将一切货币收入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支取现金;银行接受客户的存款后,除法定准备金外,全部贷放出去,没有超额准备金。,若用rd表示法定
22、准备率,D表示活期存款总额,R表示这笔原始存款,则有:,100+80+64+51.2+=100(1+0.8+0.82+0.83+)=500,甲,A,活期存款100,乙,贷80,B,活期存款80,丙,贷64,活期存款64,C,丁,贷51.2,活期存款51.2,D,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笔原始存款如果来自于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的货币供给,而中央银行新增的这笔原始货币供给流入公众或企业手中并转存在支票账户上,就使活期存款总额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 1/rd倍,这个倍数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如果用km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上述的简单货币创造
23、乘数的分析实际上有两个假定:(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的部分能够全部贷放出去。如果银行的一部分款项贷放不出去,就成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用re表示)。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变为:,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2)银行客户将一切借款都存入银行,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支付都以支票形式进行。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位银行客户需要保留一部分现金。假如客户将得到的贷款没有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其在存款中的比率即现金漏出率(用rc表示)。存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率时,货币创造乘数变为:,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的准
24、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与公众持有的通货的总和,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它是存款扩张的基础,会派生出更多的货币(活期存款),因此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若用Cu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高能货币,则: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另外,因为货币总供给是通货(Cu)与活期存款(D)之和,即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即:M=Cu+D,则:,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根据公式,可以看到,货币供
25、给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因素:(1)央行:决定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率;(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3)公众:公众手持现金率。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上来,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的。,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银行体系,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三、货币政策工具,四、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效果,1、法定准备率,2、再贴现率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4、其他辅助措施,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常常保持稳定。因为中央银行如果频繁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不仅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剧烈变动,并且会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
26、无法正常地开展业务。因此,改变法定准备率,是一个强有力但却不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政策,(1)再贴现率的含义: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2)作用机制:再贴现率降低 商业银行贴现增加 银行准备金增加 商业银行放贷增加 货币供给量增加(3)特点:再贴现率政策工具不具有主动性,因此,贴现率政策作用较小。,公开市场业务,(1)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政策行为。(2)作用机制:央行买进债券向公众支付货币 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 基础货币H货币供给量M。(3)特点:公开市场业务在现代央行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
27、货币政策工具。因为运用这种政策手段能够比较准确而又及时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其他措施,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之外,中央银行还运用其他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例如道义上的劝告。所谓道义上的劝告,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这种劝告虽然不具有行政的强制性和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在某些情况下颇为有效。,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银行体系,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三、货币政策工具,四、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效果,1、基本原则,2、货币政策的实施,基本原则,相机抉择的货币政
28、策的基本原则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宏观经济形势衰退或萧条时,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宏观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1)扩张性货币政策:A、购买政府债券银行的准备金M 利率iy;B、降低法定准备率货币乘数M 利率iy;C、降低再贴现率贴现银行的准备金 M利率iy。(2)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银行体系,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三、货币政策工具,四、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效果,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M i y,凯恩斯在分析货币
29、政策由货币领域均衡到商品领域均衡的传导过程中,建立以利率为主要环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强调利率对投资进而对总需求的影响。,1.货币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LM均为正常斜线)(1)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E3,LM1,LM2,IS2,IS1,y2,y1,LM2,E0,E0,E2,E1,y0,y1,E3,LM1,y0,1.货币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LM均为正常斜线)(2)在IS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
30、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LM1,IS,LM2,E0,E0,E2,E1,y0,y0,y2,y1,y1,IS,E3,E3,2.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1)凯恩斯主义极端: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即货币政策效果为零,如右图所示。,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y0,IS,LM1,LM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即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当LM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时,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零。此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
31、收入水平有最大作用,即货币政策将完全有效。,r%,IS,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流动性偏好陷阱。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当经济萧条时,人们处于流动性偏好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将失效。2.货币流通速度。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3.时滞。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4.货币乘数。实际上,货币乘数非常不稳定,央行也无法准确地预期货币乘数的变动情况。,一、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32、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调节总需求,还会对总需求结构发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排挤私人投资,尤其是受利率影响大的住宅投资,而使政府购买和消费在总需求结构中比重上升。相反,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因此,政府在决定选择哪一种政策时,首先要考虑需要刺激总需求中哪一部分。如果萧条主要是由于私人投资不足引起的,则宜用货币政策或投资补贴。,一、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1、“双松”的搭配,2、“双紧”的搭配,3、“一松一紧”的搭配,“双松”的搭配,扩张性的财政
33、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简称“双松”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的上升,以克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在保持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刺激了经济。,LM1,LM0,IS1,IS0,E1,E0,y1,y0,“双紧”的搭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简称“双紧”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引起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下降,导致经济发展放缓。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胀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另一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LM1,LM0,IS1,IS0,E1,E0,y1,y0,“一松一紧”的搭配,(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这种配合会导致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制经济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