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5856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省XX县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代码:编制单位:河北XX农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项目概要11.1 项目背景2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31.3 项目投资31.4 项目编制的依据31.5 项目效益41.6 组织领导和管理4二、项目区概况52.1 自然概况5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52.1.2 水文、气象5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52.1.4 自然灾害状况62.2 社会经济状况62.2.1 人口及劳动力62.2.2 土地利用现状72.2.3 农业生产状况7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7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2、72.2.6 产品、市场与供需初步研究与分析82.3 基础设施92.3.1 田间工程现状92.3.2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92.3.3 农电现状102.3.4 科技现状10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1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1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2四、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14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144.1.1 地表水144.1.2 地下水144.2 水资源利用现状144.3 现状供需水量平衡分析144.4 项目实施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164.4.1项目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164.4.2综合节水措施164.5 水资源评价17五、规划设计195.1

3、 指导思想195.2 建设标准195.3 规划、布局及规模20六、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设计236.1 主要建设内容236.1.1 水利措施236.1.2 农业措施236.1.3 林业措施246.1.4 科技措施256.2 工程设计256.2.1 水利措施256.2.2 农业措施296.2.3 林业措施306.2.4 科技措施31七、工程概算327.1 编制原则和依据327.2 投资概算327.3 资金筹措34八、综合效益分析358.1 经济效益358.1.1 效益计算358.1.2 年均费用计算368.1.3 经济效益378.2 社会效益378.3 生态效益388.4 经济(财务)评价388.4

4、.1经济效益计算388.4.2 经济效益分析40九、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419.1 组织机构设置419.2 运行管护41十、环境影响与评价4310.1 环境现状4310.2 环境影响与评价43十一、项目可行性结论与建议111.1 结论111.2 建议1附表2附件2附图3一、项目概要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国家小麦、玉米主产区,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粮食生

5、产能力”,“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把800个粮食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回良玉副总理就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农业综合开发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2009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两个聚焦”即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重大部署。为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从2009年开始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提高亩投资标准

6、继续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在粮食主产区逐步推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为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粮食生产建设。石家庄市多年来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环省会高标准农田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粮食生产。XX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河北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小麦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又是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

7、产能力规划(2009-2020)产粮大县,并且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08-2010)中排名第十二。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精神,要把发展粮食生产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搞好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1 项目背景按照上级农业开发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确定2012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农产品优势明显,村领导班子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南楼乡和北早现乡进行。项目区地处XX县西北部,开发面积6600亩(方田40块),涉及南楼乡的厢同村,北早现乡的东房头村和小客村。项目区现有机井139眼,部分机井老化失

8、修,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灌溉土垄沟渗水严重,道路农田防护林稀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干旱缺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粮食单产410kg左右,农业收入低,平均亩收入1984元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为5278元。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差,综合生产能力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进行农田改造与综合开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可极大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局面,以利于市场的形成,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9、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改变田间小气候,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作用。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XX县2012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位于南楼乡厢同村、北早现乡东房头村和小客村。项目村总土地面积为8976亩,土地治理项目规模为6600亩(方田 40块)。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打机井26眼,修复配套机井121眼,147眼机井统一建井台、井盖、电闸室,铺设地下防渗管道38.7km,整修农路20km,铺设地下电缆线路16km,修建公示牌3个,转弯半径60个,作业通道77个,植树15000株。项目建设期限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底。1.3 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为695万元,包括

10、财政投资608万元(中央财政434万元,省财政138万元,市财政36万元)和农民投劳折资87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298.98万元,占总投资的43.02 %;农业措施投资290.62万元,占总投资的41.82%;林业措施投资24万元,占总投资的3.45%;科技措施投资56.4万元,占总投资的8.12%;项目管理费19万元,占总投资的2.73%;工程管护费6万元,占总投资的0.86 %。1.4 项目编制的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石家庄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细则(试行)河北省农

11、业开发办公室河北省电力公司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排灌电力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的意见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例规范(试行)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乙烯管材(GB/T13664-2006)1.5 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农业总产值178.61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40.45万元,改善灌溉面积66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00亩,年节水37.82万m。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6600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77个百分点,保水固土,提高土壤肥力,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湿度,降低风速,抵御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对防治病虫害传播起到一个隔离

12、带的作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1.6 组织领导和管理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开发机构建设,明确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各项制度,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充实专业技术人员,使农业开发工作从上到下构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县政府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领导任组长,农发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林业局、供电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领导项目建设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

13、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发办,具体负责从立项到建设全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二、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XX县西北部,北纬381349381525,东经11429371143117之间,规划面积6600亩。东至巧女村,南至丰家庄村,西至西房头村,北至北石家庄村,项目区内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附项目区位置示意图)。2.1.2 水文、气象项目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195天左右,年日照260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太阳辐射多年平均值127.80km/cm2,年平均气温12.

14、8,0积温4786,持续285天,10积温4347,持续207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9,极端最低气温为-19,多年平均降水量495.5mm,多集中在69月份,农作物生长期225天,光热条件可满足农作物和林果生产的需要。最大冻土层52cm。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洪积平原,为华北地区太行山前断裂带东侧、山西陆台太行山断裂带的石家庄凹陷和冀中鼻状突起带。历经沧桑变化,形成了海河支系滹沱河冲积平原。其地势西高东低,以1/15001/2000的坡降逐渐倾斜,属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地貌。本项目区土壤以轻壤质土为主,土类统属褐土和潮土两大土类,土层深厚,土体构型上松下紧,据

15、2009年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18g/kg,全氮含量0.089%,碱性氮65.1/,速效磷11.3/,速效钾91.2/,属中上等肥力耕地,土壤PH值7.8,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2.1.4 自然灾害状况项目区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雹、低温连阴雨、干热风、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开展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建水利,较大程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损失,做到了平年丰收,轻灾年减产影响小。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如下:(1)旱灾:春旱,一般出现在35月份,春旱影响小麦返青、拔节、抽穗、灌浆,贻误春播作物播种;夏旱,一般出现在6、7月份,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伏旱一般出现在7、8月份,

16、造成农作物减产。(2)风、雹灾:近15年来共发生风、冰雹灾10次,一般以6月份居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影响小麦灌浆,迫使小麦提前脱水而影响产量。雹灾一般从西北到东南移动,范围较小。风、雹灾害极为严重时,可使农作物倒伏、断株、果实脱落。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及劳动力项目区所涉及南楼乡的厢同村和北早现乡东房头村和小客村,共有农业人口838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5013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开发治理工作的需要。2.2.2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为8976亩,其中耕地面积6600亩,均为中低产田,这次立项实施6600亩。项目区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

17、其他作物种植面积457亩,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93,一年四季没有闲置。但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2.2.3 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单产400kg,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单产420kg,其它作物种植面积457亩, 单产300kg,粮食平均年产量517.44万kg。项目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耕、种、收、运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现有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成本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2010年南楼乡财政收入8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4

18、60元,北早现乡财政收入20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990元。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近年来,XX县组织开展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活动,重点培训、推广了小麦节水高效种植、大田高效栽培模式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项目区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76%以上,广大群众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XX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县有技术推广站,乡有技术服务站,各村都有农业技术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形成,技术依托雄厚,服务体系健全。2.2.6 产品、市场与供需初

19、步研究与分析项目区当前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玉米,年产小麦245.72万kg,玉米258.01万kg,其它作物13.71万kg,合计粮食总产量517.44万kg。除一部分自产自用外,大部分可用于外销。(1)国际、国内市场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产不足消的状况仍未改变,粮食供求持续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在国内,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粮食种植面积尤其是高产作物面积锐减,造成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禽蛋奶鱼的消费增长迅速,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饲料用粮需求增大,粮食供需形成巨大缺口。(2)本地市场XX

20、县努力发挥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大力推进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粮食需求量增长迅速。(3)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XX县是优质小麦适生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品质优,生产成本低,各类优质小麦均可满足高档食品生产要求,对服务省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玉米是畜牧养殖的主要饲料和医药生产的重要原料,依托省会石家庄医药生产基地建设,市场销售前景广阔。2.3 基础设施2.3.1 田间工程现状(1)水利项目区内现有机井139眼,均为浅井,其中18眼已报废,需要更新;51眼机井出水量较小,部分水泵老化失修,浇地浪费工时现象严重,需要修复配套;其余70眼能继续使用。项目

21、区农田灌溉依靠地表垄沟,占地较多,土质为沙性土壤,渗漏严重,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7。(2)农业项目区道路绝大部分为土路,高低坑洼不平,雨后泥泞难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路面宽度34m,不适于大型农机通行作业。部分农田不同程度地存在坡度不合理现象,造成浇地困难问题。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影响粮食品质和产量。(3)林业项目区内树木很少,林木覆盖率较低,失去农田防护作用,农作物抵御风灾能力较低,遇大风等气象灾害天气易造成大面积减产。2.3.2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80台,其它农机具110台。拖拉机和三轮车农闲时用于搞

22、运输,在秋收和麦收季节用于农田作业,机械作业率能够达到80%。两个乡均设有农机服务公司,公司人员经培训上岗,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深受农民欢迎。2.3.3 农电现状项目区现有变压器21台,高压线10km,低压线16km。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少必要的维护,配电设施陈旧,部分线路已经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供电保证率较低,电损较大,不能满足农业用电要求。2.3.4 科技现状项目区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一直沿用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民盼望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耕作技能,实现科学种地,增加农业收入。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3.

2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机井配套不完善,土垄沟灌溉渗漏严重,亩均用水量居高不下,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报废,加大农业生产成本,造成水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生产能力的提升,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平整度差,不利于灌溉。农田灌溉沿用土垄沟大水漫灌,费工费电,水资源渗漏严重。现有农路为土路,路面狭窄且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无法通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水资源短缺XX县在全省属地下水较丰富地区,但是多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采多补少问题也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农田灌溉提水设备新打换代频繁,资金投

24、入加大,灌溉成本不断增加。(三)粮食种植效益偏低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中收益最低的行业。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产出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四)粮食生产使用技术有待提高近几年来,XX县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主要来源于育种科技成果、化肥的改进和农机、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而在栽培技术、耕作制度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一是种植形式延续多年,农作物光热利用率低,玉米行距不适应机械化收获;二是沿用多年不变的土垄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三是耕地连续多年只浅旋不深耕,耕作层变薄,农作物抗风能力下降,草害、病虫害逐年加重,

25、造成粮食生产效益徘徊不前。(五)现有农村经营体制的制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有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风险大、受益低,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根据2009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切实做到两个聚焦”的重要部署,一是资金安排要向高标

26、准农田建设聚焦;二是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必须坚持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向13个粮食主产省倾斜,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力度。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对推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环境,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提高项目区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XX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符合我国

2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要求,是县委、县政府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XX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正确引导农业的基础建设,在资金、技术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的发展,承担项目的条件有保证。本项目符合XX县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2)农业基础条件适合项目区农田通过机械化深松,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增加,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

28、力和土壤供水与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向发展。(3)区位优势XX县地处冀中平原,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 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正饶公路、正南公路、团贾公路、羊曲公路四通八达,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适于农业产业化发展。(4)群众积极性高当地群众盼望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学习农业生产先进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农业开发工程积极支持。综上所述,XX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具备建设条件,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四、

29、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XX县总面积为468km2,根据XX县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项目区地表水资源短缺且无拦蓄设施,唯一可利用的是地下水资源,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25万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1474万m3。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4.1.1 地表水项目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自产地表径流,境内没有其他外来水量,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加上缺乏地表水拦蓄设施,区内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很少,故本项目忽略不计。4.1.2 地下水项目村总面积为8976亩,根据XX县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按面积计算求得项目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6.71万m3。4.2 水资源利用现状项目村总面积8

30、976亩,包括村庄2376亩,耕地6600亩,没有林地和工业等用地,没有地表水拦蓄设施,水资源以开采地下水为主,主要用于群众生活和农田灌溉。4.3 现状供需水量平衡分析项目区耕地面积6600亩,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夏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457亩。项目区农作物灌溉定额、年需水量分析情况见表4-1。项目区现状农田净灌溉定额表表4-1作物种植面积(万亩)P=50%P=75%灌水次数生育阶段灌水定额(m3/亩)灌溉定额(m3/亩)灌溉净用水量(万m3)灌水次数生育阶段灌水定额(m3/亩)灌溉定额(m3/亩)灌溉净用水量(万m3)小麦6143.0 1播前3511570.64

31、 1播前3514589.07 2拔节402冬灌303灌浆403拔节4044灌浆40玉米6143.0 1播前357043.001播前3510564.50 2拔节352拔节3533抽雄35其它作物457.0 4-7次1205.484-7次1205.48 合计119.13 159.06 项目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70,计算求得项目区现状农业灌溉毛用水量平水年份(P=50%)170.19万m3,偏枯年份(P=75%)227.23万m3。项目区人口8380人,按每人每天用水50L计算,生活用水总量15.29万m3。则项目区总用水量为平水年份185.48万m3,偏枯年份242.52万m3。项目区现状各水

32、平年用水平衡分析见表4-2。项目区现状水平年用水平衡分析表表4-2序号年份水资源可供水量(万m)用水量(万m)盈亏(万m)农业灌溉农村生活林地合计150%146.71170.1915.290185.48-38.77 275%146.71227.2315.290242.52-95.81 在现状生产条件下,无论是平水年份或是偏枯年份,项目区水资源均存在超采现象,考虑生活用水不变,应采取工程和农技农艺等节水措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4.4 项目实施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4.4.1项目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通过铺设地下防渗管道等节水灌溉工程,采用高效综合节水灌溉制度,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

33、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考虑农村生活用水不变,项目实施后项目区预测各水平年水资源平衡分析见表4-3。项目区预测水资源平衡分析表表4-3序号年份水资源可供水量(万m)用水量(万m)盈亏(万m)农业灌溉农村生活林地合计150%146.71132.3715.290147.66-0.95 275%146.71176.7315.290192.02-45.31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总用水量为平水年147.66万m3,偏枯年192.02万m3,较现状情况分别节水37.82万m3和50.5万m3,平均亩节水57.3m3,节水效果明显,平水年用水基本达到平衡。考虑丰枯互补,水资源总体趋于平衡。4.4.2

34、综合节水措施为了扭转项目区现状地下水资源超采现象,有效缓解项目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除水利工程措施节水外,应积极采用农艺、生物、管理节水等综合节水技术,通过覆膜保墒、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墒情,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引导农民建立用水协会,进一步加强综合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针对项目区用水亏损状况,在本项目水利工程节水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综合节水措施:1、农艺节水:以农业技术集成为重点,强力推进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农田覆盖技术、抗旱节水种植技术、生物节水(种子)技术、土壤耕作蓄水保墒技术、水肥耦合及平衡施肥技术、化控技术等。2、严格水资源调控管理,向管理节水要效

35、益适应气候变化,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在不断完善工程节水措施的前提下,还应围绕创新节水机制,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灌溉定额管理、灌溉用水计量控制以及灌溉工程承包等管理节水措施。通过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到制度,严格管理和统筹配置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再上新台阶。4.5 水资源评价项目区地下水水质为全淡水,总矿化小于1g/L, PH值为7.8,属于弱碱性水。按化学成分分类,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钙镁型水,少部分属重碳酸盐氯钙镁型水,水温度在1216之间,适宜农作物生长。地下水位动态为渗入开采型,补给径流条件良好,是工农业普遍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工

36、程不产生污染,采取节水措施后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利于保持地下水供需平衡,不会引起水文、地质等问题的发生。项目区水资源供需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通过采取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用水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可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2)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可得到水资源的有效保证,项目区当地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光照辐射条件等能得到较好利用,对农业生产的较高产出提供了保证。(3)项目区开发后,不仅不会影响周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还会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周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五、规划设计5.1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

37、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贯彻“两个聚焦”、着力“两个打造”和市办提出的“建设环省城一流开发工程”精神,围绕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努力建设环省会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我县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5.2 建设标准(一)水利项目区全部实行地下防渗管道输水,根据地形及井位分布,设计不同的节水管道布置模式;新打、修复机井,并完善井台、井盖、作业通道、电力等配套设施。(二)农业整修农路,根据实际需要分干道和支路,路面全部硬化,保证晴雨天均能通车;平整

38、土地改善灌溉条件,秸秆还田以提高土壤肥力;设立统一公示牌,改善项目区整体形象;修建作业通道,以方便农事作业。(三)林业在计划整修的农田道路两侧全部栽植速生树种,做到农田林网布局合理,防护林对农田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提高农业抵御风灾的能力。坚持林路结合,以增强防护能力为原则,在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旁边、村庄周围栽植速生杨,主要采用路旁一路两沟两行树的形式。树苗胸径不小于5cm。林业局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种植后有专人管护,成活率保证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90%以上,达到林相整齐,长势良好。(四)科技通过示范推广石麦19、石优20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统一防治、后期防干热风和早衰技术,测土配方施

39、肥技术,达到促进我县粮食产量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县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延伸小麦产业链条,促进优质面粉业发展。在项目建设期间,加强对项目区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的科技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节水灌溉技术、优质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通过技术培训,增强项目区科技管理水平。购置测量仪器,强化项目管理手段。5.3 规划、布局及规模按照XX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十二五”(2011-2015)规划,我们严格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选择紧邻2011年度项目区的3个村庄,规模6600亩。(一)水利机井工程规划做到布局合理,机井、管道和输变电线路配套齐

40、全,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每眼机井配套有井台、井盖、电闸室。输水管道合理规划设计,井、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于农田灌溉作业。综合考虑农电、排水、交通、农机作业等因素,在项目区建设井台、井盖、农电线路改造、作业通道等工程。(二)农业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灌节水的目的,方田网格200400亩,形成方田40块。经过深松、深旋土壤使耕作层加厚到20cm,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三年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耕、种、收、运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田间道路:分为主干道、支路两级,田间主干道

41、与乡、村公路连接,其中干道砂石路铺设,宽度6m;田间支线道路砂石硬化路面,宽度不小于4m,保证晴雨天道路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道路一侧配套农机进田作业通道,便于农机进出和农产品运输。(三)林业坚持林路结合,以增强防护能力为原则,在项目区内道路两侧栽植速生杨,主要采用路旁一路两沟两行树,高低压线下边不能种植高大乔木的,栽植紫叶李等低矮树种。树苗胸径5cm。计划栽植15000株。苗木栽植由林业局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栽植后有专人管护,成活率保证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90%以上,达到林相整齐,长势良好。(四)科技示范推广: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小麦新品种石麦19、石优20及

4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统一防治技术,后期防干热风和早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承担本科技推广项目,规模1万亩。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期间,加强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的培训,共进行培训500人次,主要培训内容为:节水灌溉技术、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仪器设备:购置GPS定位仪(易测宝)2台套。六、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设计6.1 主要建设内容6.1.1 水利措施(一)机电井项目区需要新打机井26眼;51眼井年久失修,出水量不足,70眼井管、水泵损坏,需要相应配套修复。项目区147眼机井统一配备井台、井盖和电闸室(见附图:井台、井盖细部结构,电闸室设计

43、图)。(二)地下输水管道计划新埋地下管道38.7km,地下管道采用125mm/0.32Mpa/2.5mmPVC管材,埋深0.7m。沿管道设置出水口2920个,出水口全部采用熟铁防盗出水口,直径125mm,高度为850mm,壁厚4.5mm,每个出水口设有混凝土保护装置。(三)农电设施计划地埋电缆16km,电缆型号为VLV22370+135mm2和VLV22335+116mm2,两种型号的电缆各8km。输电线路布局要合理,平均供电半径500m以内,输电线路末端压降不超过5%。(四)建筑物项目区设置公示牌3个,转弯半径60个,作业通道77个。6.1.2 农业措施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

44、通的目的,方田网格化200400亩,形成方田40块。(一)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能改善土壤性状。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成熟后,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然后带茬播种玉米,所有秸秆直接还田。在玉米成熟后,秸秆采用过腹还田或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穗,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通过玉米小麦一年两熟的秸秆还田,三年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计划秸秆还田6000亩。(二)平整土地为满足农田灌溉、排水及机械耕作的要求,需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平整标准达到每亩范围内高差不超过10cm。计划土地平整1804亩。(三)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可以培肥地

45、力,改善土壤的保水、供肥能力。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在示范区推广增施优质有机肥6500亩,亩增施100kg以上,可以使土壤的肥力状况达到中等偏上和高等肥力水平。(四)田间道路项目区计划整修田间道路20km。田间道路分为主干道、支路两级,田间主干道与乡、村公路连接,采用砂石路,其宽度不小于6m,支路宽度4-5m。通过干支两级田间道路的建设,保证晴雨天道路畅通,满足农业机械的通行,配套转弯半径60个,作业通道77个,便于农机进出作业和农产品运输。6.1.3 林业措施项目区计划植树15000株。坚持林路结合,以增强防护能力为原则,在项目区内道路两旁栽植速生杨,个别路段栽植低矮树种,主要采用路旁一路两沟两

46、行树,株距3m,树苗胸径5cm。(见附图:田间道路设计)6.1.4 科技措施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石麦19、石优20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模10000亩,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科学素质,提高科技覆盖率;计划利用室内和田间地头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农民进行500人次科技培训,培训内容为:节水灌溉技术、优质麦栽培技术等;购置GPS定位仪(易测宝)2台。6.2 工程设计6.2.1 水利措施(一)工程数量的确定项目区的水利工程,本着节水、节电、方便实用的原则,对机井、防渗管道、输变电工程进行了规划设计,需维修和新建的工程,利用经验设计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布局。项目工程数量为:新打机井26眼,修复配套机井121眼,配备井台、井盖147套,电闸室147个,铺设地下防渗管道38.7km,铺设地下电缆线路16km,修建公示牌3个,转弯半径60个,作业通道77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