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猪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生猪养殖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萎靡之后目前已再次步入蓬勃发展的轨道,而且因其明显的传统优势和基础,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最有效、最现实、最直接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不断涌现,原本潜在的由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而日益突出。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生猪产业与环境保护发展共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状:生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源随着大豆、玉米等生产物资价格的上涨,生猪饲养成本也随之增加,但生猪养殖仍然有着较大幅度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价格波动频繁的畜
2、产品市场中,生猪产业显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中央、省、市各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源。1、生猪产业日益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一项产业的发展,要真正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长效源,其产值必须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定南县为例,2001年以来,坚持把生猪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了工厂集约化、公司+农户、合作社(大户)带小户、生态养猪小区、果园养猪等五种生产模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现已成为江西省畜牧业十强县,供港、供深(圳)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以及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20
3、07年,全县人平出栏优质生猪2.2头,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65%;人平生猪存栏1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万头。全县农业人口人平出栏生猪2.9头,人均纯收入1200元,是县内名副其实的农业主导产业。2、生猪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一个专职的饲养员可承担100200头生猪饲养量,加上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上都需要有专职人员,每1万头规模的猪场约需100名人员。对于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中等地区而言,如果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年出栏生猪约40万头),仅生猪养殖行业就可提供2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3、生猪产业大大拉动了果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猪粪为原料,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
4、沼气生产,沼渣发酵制作有机肥,沼液浇灌果树等农作物或喂鱼,有效解决了种植业和水产业的肥料营养问题,大大降低了果业等相关联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据了解,每3头猪的粪尿可供1亩果园或1立方米沼气池使用。依此推算,一个县只要发展20万头生猪养殖,就可发展近7万亩果园或7万方沼气池。问题: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大产业背后潜藏着危机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产生含有大量有机碳、磷、氮和重金属的废弃污染物,其排放对产业良性生态循环圈的形成带来日益加大的压力。1、对环保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总体来看,各地在生猪生产废弃物处理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模化养猪企业按照工业化治污要求处理废弃物,形成
5、了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和三级沉淀池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无害化处理系统,如定南县的江西五丰、江西万丰、江西申丰等规模化养猪企业,相对而言,这种类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二是猪沼果(渔、菜等)结合型污水处理模式,形成了干清分离、沼气池(干清分离后的污水引入)和果园、鱼塘、菜园(沼液施肥)的生态循环式综合利用系统;三是农村散户仅作简易干清分离和沉淀池储存,溢流向外排放。第一、三种模式姑且不论,如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定要求,据测算,每1万头生猪饲养量的养殖企业将需要建造33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才能达到环保标准。据了解,规模化养殖企业每立方米沼气池的建设成本约1000元,户用沼气池每立方米建设成本约
6、800元。依此推算,一个万头养猪企业仅沼气池的建设成本就需花费330多万元,农户建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成本约4000元,如此高的成本,如果没有有效的办法,很难达到要求,尤其是对空气质量和土壤的污染有较大的影响,需引起重视。2、对净污承载能力的考验不断加大。根据有关试验数据,按日饲养的能繁母猪48千克/头(日的粪尿排泄物标准计算,对于一个年出栏生猪40万头(需要存栏能繁母猪2万头)的县而言,全年生猪粪尿排泄量约35万吨,其中排粪量约14.6万吨。据测算,1亩果园或1立方米沼气池仅能处理猪粪尿5.5吨左右,35万吨的粪尿排泄量需要近7万亩果园或7万方沼气池。就定南县而言,目前全县共有5万多亩果
7、园和1万余方沼气池,净污承载能力离标准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因此,要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仅靠现有的果业发展和沼气池等废弃物处理设施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增强净污承载能力,特别是要坚决杜绝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鱼塘,给空气、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3、对土壤结构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当前,生产中一味追求过高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导致了饲料中过量的添加微量矿物元素,如铜、锌、砷及其它重金属元素等。同时,由于砷制剂在动物体内不易吸收,排出体外变成毒性更大的无机砷。据测算,每万头猪即使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荐量连续使用含砷的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吨砷,这些“
8、毒土”将长期影响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饲料中高剂量的铜、锌和砷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尤其是废弃物没有经过有效处理而直接作为肥料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大大破坏了果业及其它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直接导致产品的变质或产量的降低。4、对生产环节监管的压力不断加大。当前,生猪生产,尤其是动物防疫工作面广、户多、量大,且这些工作大部分在基层,主要靠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来完成。虽然各地都按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配足配齐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人员和村级协防员,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员还属于“双重管理”,并基本上以当地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每逢春、秋两季进行集中突击防疫工作,不能完
9、全集中主要精力开展农业执法等各项本职工作。同时,部分地区生产资料如饲料、兽药经营和使用秩序较为混乱,还没有一套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工作也没有驶入正常运转轨道,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监测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无形中造成了营养性物质污染现象的滋生;环保稽查执法力度还不够大,工作不够到位等。前景:找准产业和环保共赢有效结合点,生猪产业大有可为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加速阶段,找准产业和环保相得益彰的结合点对于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强化产业准入,规范发展秩序1、猪场建设准入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生态和谐”的要求,
10、合理调整生猪产业区域性发展规划,并牢牢把住“五关”:一是用地关。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不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引导产业向荒山或退耕还林区转移。二是选址关。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在居民集中区周围1公里范围内不得建造猪场或栏舍,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猪场或栏舍;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区域化。三是建设关。坚持生产申报制度,工厂集约化企业在建场之前须向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监管,严格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条例有关规定和标准化建设要求,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建设;农户散养或果园养猪须向当地镇政府畜牧兽医站申报,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建设。
11、四是规模关。引导农户适度发展,鼓励农户发展年出栏生猪500头左右的中小型养殖场,降低养殖场所的废弃物排放承载压力。五是配套关。用生态学观点引导生猪产业与果业、水产业等农业相衔接,实现“猪沼果(渔、菜等)”综合农业立体开发。2、环境保护准入原则。产业可持续发展,环保设施需先行。企业必须在引种投产前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环境评估报告,经确认后方可建设,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环保设施建设要求或不达标者应禁止生产;散养农户在正式投产前$!天内必须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并开具环境评估意见,按时完成相关的配套设施如沼气池、三级沉淀池等建设,发展果园养猪必须明确养猪规模与果园面积同步配套的要求,确保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
12、100%。3、农资准入原则。各养猪企业或农资经营者要将生产使用的饲料、兽药等物资情况报当地农业部门,由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产品质量的审核备案,建立健全农资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引导经销商、养猪企业和养殖户建立农资使用台帐,杜绝未达标的饲料、兽药流入市场、进入生产环节。(二)加强工作监管,提升管理水平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过去,为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广大养殖户对养猪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养猪领域尤其是农村养猪中形成了环境保护的“盲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盲目发展的观念亟待解决和转变。因此,针对广大养猪户环保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够,工作被动的状况,要充分运用各
13、种媒体,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养殖场对治理工作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悉度和对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培训和指导,采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经济有效模式的推广,使养殖企业相关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对养猪废弃物治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养猪废弃物治理水平。2、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充分认识养猪业污染防治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突出“综合利用为主,应用先进治理技术,实现种养相结合,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生猪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在明确以环保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基础上,成立由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
14、成合力。相关责任部门要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层层抓落实,明确责任人,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捆绑起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年终单位政绩考评中去。3、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养猪业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治理耗资大。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督促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治污进行适当补助,确保养猪业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生猪产业污染防治规划,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一是建立环境污染监管长效机制。环保、农业等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监督管理并重,强化生猪养殖场所的环境管理,加强养猪废弃物排放监测,对不采取治
15、理措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停、经济处罚,以确保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二是建立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农业执法机构,稳定农业执法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对饲料和兽药取样抽检化验,不合格者一律不准进入生产环节。并要充分发挥新闻、报纸、互联网、内部刊物等媒介舆论作用,对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进行曝光。三是建立生产环节监测长效机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加大饲料质量安全和违禁药品的监测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血样、尿样进行化验检测,严厉查处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三)推进科技兴畜,提高科技含量1、实施多点式发展战略。推广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生
16、猪生产发展阶段特点,分区建立种猪群、保育区和育肥区基地,生产规模适度控制,这样可产生三个益处:一是便于控制生产防疫和管理;二是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有利于控制发展规模,增强养殖抗风险能力。同时,结合农村新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小区养猪和果园养猪模式,以沼气生产为纽带,以猪带果,以果促猪,提高养猪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2、改进废弃物处理工艺。实现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共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这一环节,必须加快改进废弃物的处理工艺:粪尿与污水排入沼气池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引入果园、田地、菜园循环利用,即猪沼果(菜、稻)模式、猪沼渔模式等,这些都是有效的生物处
17、理粪便污水的有效途径。加快干粪的有机转化。千方百计地发展有机生物肥项目或企业,使干粪加工成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供种植业使用。防臭剂开发。在饮料中或畜舍垫料中添加安全除臭剂,来吸咐、抑制、分解、转化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成份,将氨变成硝酸盐,将硫化氢变成硫酸,从而减轻或消除污染。3、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一是加快“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定南县的江西五丰公司和汇群养猪场,成功完成了“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的试验工作,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技术的程序控制环节,尤其是各技术关节点,并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试验成果的推广运用
18、力度,真正实现生态养猪,提高生猪品种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质量为本,而质量的保证在于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就定南县而言,要以朱坑、长富、井坑、良富、富足、学罗坑、长隆、中岗等&个标准化生态养猪小区和华丰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样板,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在全县生猪生产中严格执行定南县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管理手册各项规定,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使用安全环保性饲料。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生产使用安全环保性饲料,大力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制剂)添加于饲料中,确保无残留污染,不产生抗药性。(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与环保和谐发展后劲1、充实人员队伍。建立健全
19、生猪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和引智力度,按照规划要求选聘一批年轻有为、实践经验丰富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产业发展中去。2、增强专业技能。实现产业与环保和谐发展,培养管理人、带头人是关键。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增强服务本领。突出抓好农民知识化和阳光工程培训,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农民培训工作范畴,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3、完善基础设施。一是要不断强化动物疫病诊断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动物防疫检疫项目建设,建立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充实人员队伍,增强技术力量,完善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设施建设,启动实验室诊断检验工作,提高动物疫病诊断水平。二是要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实验室或监测室。加大争项争资工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项目,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实验室或监测室,改进“本地抽样、异地检测”的工作状况,提高诊断化验水平和工作效益。三是逐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建设具有高温无害化处理和深埋等功能的无害化处理场,进一步规范病死动物的处理,防止疫情的发生、蔓延,确保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