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
3、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
4、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
5、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一组我们周围声音的视频或图片:古筝演奏、海浪声、鸟鸣声、切割金属的噪声等。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导入新课 思考: 欣赏,思考。 这些发声的物体
6、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人耳的? 从而引出课题。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新课教学 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
7、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
8、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
9、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10、。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学生观看,并试生了解玻璃罩着说出。 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学生进行实验。 播。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
11、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
12、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培养阅读和获学生阅读、思考取信息的能并回答。 力。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梳理本节课知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识内容,把自己课堂小结。 所学到的知识结 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