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6481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碱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省大安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吉林省吉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11月目 录第1章 项目总论1.1 项目背景1.2 项目发展概况1.3 项目的提出、项目发展的必要性和投资1.4 可行性研究结论第2章 效益分析与建设规模2.1 立项调查2.2 前景预测2.3 发展战略2.4 实施方案和建设规模2.5 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测第3章 项目地址选择与条件3.1项目地址的选择3.2 土地资源和必要条件第4章 技术方案4.1 项目组成4.2 技术方案4.3 布局和运输4.4 土建、水利工程4.5 其他工程第5章 企业组织、劳动定员5.1 企业组织5.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第6章 项目实施进度

2、安排6.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6.2 项目实施进度表6.3 项目实施费用第7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1 项目总投资估算7.2 资金筹措7.3 投资使用计划第8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8.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8.2 不确定性分析8.3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第9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9.1 结论与建议第10章 附件吉林省大安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 项目总论项目名称:吉林省大安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项目地点:吉林省大安市新平安镇、大岗子镇项目单位:吉林省吉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1 项目背景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另一方

3、面,人类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日益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森林、草地、湿地等被开垦为耕地,进行集约经营,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地盐碱化。在2002年9月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上指出,继第一次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1992里约热内卢)10年之后,全球面临的人口一环境一资源问题更加严重,其中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据估计,全球盐碱地每年以1001500万hm2的速度在增长。我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分布着盐碱地,我国盐碱化土地达3630万亩,其中耕地921万亩,林地421万亩

4、,草地2320万亩。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区、东北平原、沿海地带。东北地区就有600多万hm2(公顷),约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25%30%,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4.91%,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6.62%、0.84%和6.10%,中国有潜在盐碱土地约1733万亩。东北和西北内陆盐碱化最为严重,盐碱地面积占该地区耕地面积达15%。盐碱地的唯一好处是可以生产大量的盐、碱、卤水、硝等化工原料。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

5、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把盐碱地看成是一个资源,加以利用,它就不是一个包袱。国家农业在发展,要保障耕地和粮食安全,治理盐碱地是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盐碱地分布的地区都属于平原和盆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机耕、具有土壤肥

6、力,一经改良就是一项相当可观的土地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项目发展概况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渍土集中分布区之一,盐碱化土地面积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21。该区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的低平原,地质构造上属松嫩平原新华夏系的第二沉降带。流域内的东辽河、西辽河、洮儿河、嫰江、松花江等河流呈向心状水系,流向此大湖盆。地势低平,泡沼遍布,排水不畅,缺乏有效淋洗而蒸发强烈,致使盐碱在闭流系统大量累积。松嫩平原盐碱土的显著特征是盐碱成分以Na2CO3和NaHCO3为主,土壤理化性质恶劣,pH高,盐分含量高,土质粘重,通透性差,盐碱空间分布差异大。区域平均年降雨量400mm以下,农业和

7、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吉林省西部盐碱地面积96.9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其中轻度盐碱地6.07万公顷,中度盐碱地46.41万公顷,重度盐碱地面积为44.42万公顷。长期以来,吉林省西部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采,致使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三化现象日趋严重,该地区草原三化已成为吉林省西部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长期下去,对全省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8、,治理草原三化尤其是盐碱化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看,西部盐碱地治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更涉及到我省中部商品粮基地的发展。而且,吉林西部三化问题也引起了周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盐碱化加剧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加剧了吉林西部的贫困程度,使很大一部分农民群众走入了贫困脱贫因灾返贫的恶性循环,吉林西部贫困的根源是生态贫困。西部盐碱地治理好了,可使西部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但可以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为当地的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盐碱地的改造,优化了地区资源

9、配置,可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促进吉林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从宏观方面说,治碱可以为吉林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2002年4月17日,吉林省启动了“西部治碱工程”。吉林西部治碱工程实施以来,吉林省生态办共投入6800多万元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西部治碱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投资1亿多元,带动全社会投入资金4亿元。因其公益性,政府加大了投入和扶持力度,在投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盐碱地生态经济开发企业支持和优惠,为盐碱地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吉林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

10、者和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在西部盐碱化土地治理的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实施西部治碱工程提供了基础和技术储备。在过去的2002年2005年,工程实施了第一阶段,共治理盐碱地66.67万公顷,使得盐碱地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盐碱地植被恢复,50%变为优质草原;中度盐碱地植被基本恢复,50%变为可利用草原;重度盐碱地植被有所恢复。这一阶段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实际进行围栏;生物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地补播各种耐盐碱草种,对重度盐碱地采取人工种碱茅、羊草、栽柽柳,以及以稻治碱,以苇治碱等。同时采取化学措施,针对不同地块和植被、土壤类型,采用石膏、石灰石、工业废弃物及生化试剂等进行探索式治理。在第

11、二阶段(2006年2010年),又将治理约30.23万公顷重度盐碱地,将力争使盐碱化面积基本消除,植被恢复。轻度盐碱地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变成优质资源;中度地区恢复植被,8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地区植被基本恢复,30%变成可利用资源。吉林西部治碱工程的实施,为松嫩平原盐碱地改造开了头彩,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松嫩平原还有大片盐碱地没有得到改良,它们还在向四周扩散蚕食,部分已经改良的盐碱地,由于作物品种比较有限,以及管理等原因,土地出现返碱,经济效益目标没有完全实现。第2章 项目条件与地址选择2.1项目地址的选择吉林省大安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在东经12308451242156,北纬445700454

12、551之间,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012.8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积温2921.3,年平均降雨量为413.7毫米。降水较少、蒸发较大、水资源短缺、干旱严重,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许多重要湿地分布区。五十多年来,嫩江流域湿地大幅度减少,由1950年代的36223平方公里减少至2000年的22247平方公里,减少13976平方公里,减少了38.6;土地资源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盐碱地由1950年代的4700平方公里增加为2000年的16011平方公里(轻度4918,中度7336,重度3757),增加11311平方公里,增加了241;沙地由1950年代的54平

13、方公里增加为2000年的603平方公里,增加549平方公里,增加了10倍。嫩江低平原与西辽河平原构成东北两大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区域,利用率与产出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低下。大安市(县级市)隶属于吉林省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大安市距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较近,借助铁、公、水路联运,经济辐射可达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安市处在嫩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上,是联结东北三省一区及中、俄、日三国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全市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为4 879平方公里。 大安市东与黑龙江省肇源县隔江相望,西与洮

14、南市、通榆县接壤,南与松原市相邻,北与镇赉县以洮儿河为界。境内“一江两河”(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环绕,年均过境水量207.74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14.96%,在吉林省处于第二位。大安市是吉林省西部是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盐碱地面积达24.76万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50.76%。大安市曾经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跳到饭锅里”的地方。几十年前这里草肥水美,物产丰富。如今,一眼看不到头的不再是绿油油的草原,湿地,而是那漫天飞舞白花花的碱巴拉儿。“一出门便是大片白得耀眼、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偶尔能看见一两簇黑红色的碱草,在风沙中摇曳。有风的时候,碱面儿随风

15、而起,白色的烟尘铺天盖地,四处弥漫,没有绿草,没有鸟鸣,有的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有人这样描述当地的情景。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大安耕地、草原三化程度,大安市盐碱化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12万亩良田成为废弃耕地,近百万亩草原成为不毛之地,6个自然屯上千人口被迫搬迁。不光大安,在吉林省西部的洮南、长岭等市县,一些村屯的农民背井离乡,沦为生态灾民,盐碱地治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据资料显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面积96.90万公顷,其中重度盐碱地面积为44.42万公顷。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花费不少力气集中治理盐碱地。但是,除了生态草建设,草原植被恢复取得一定成效,其大面积治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16、。新平安镇、大岗子镇相邻,位于大安市西南边缘,距大安市约100公里,西临洮南市,南连通榆县,辖区内有一中广核风电站座落于此,另有几个国营场站,以农牧业为主产业。新平安镇、大岗子镇位于松嫩低平原,盐碱地比较集中,西接国家大草原姜家甸,属农、牧业交错地带,具有盐碱地貌的典型性和多样性。2.2 项目的提出、项目发展的必要性项目所在地大安市新平安镇、大岗子镇位于松嫩低平原,是东北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区的核心地带之一。是我省西部盐碱地最集中、农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项目目标为3万亩待改良的盐碱地。该地块左邻草原,右邻大安古河道灌区规划设计的引松嫩灌渠(列为省“十一五”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以稻治碱”是治理盐

17、碱地的成功经验。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大安古河道万亩试验区,开展了长达15年的盐碱地种稻改碱综合试验,获得大面积成功,得出的结论是:在有水源保证和灌排系统的前提下,包括古河道区在内的洪泛地带的各种苏打盐碱土,都可以通过种稻改良土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并可建成大型的优质高效水稻基地。而与该试验区临近且有数十年种植历史的前郭灌区,已证明轻中度盐碱地种稻改良的可行性,且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为此,建议在嫩江下游沿河两岸洪涝、盐碱灾害严重、中低产田比例高、生态环境明显退化的河谷地带,大力发展水田面积,建设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大型水稻基地嫩江平原水稻商品粮基地。该基地可发展水田面积600余万亩。 在大安市

18、新平安镇、大岗子镇发展水稻种植的重要性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是我国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嫩江平原是仅次于三江平原的粮食增长潜力区。在大安市新平安镇、大岗子镇发展3万亩水稻种植是建设嫩江平原600余万亩水稻基地的一部分,每年可新增优质东北粳稻3000万斤,将为我国的口粮安全作出贡献。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 建设商品粮基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发与治理大安平原土地资源与水利资源,将为建设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牧业基地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三)

19、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安农村是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效益低下,已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落后、“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国家认定的黑、吉两省的贫困市县集中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面临严重困难。开发水田、发展经济,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是建设新农村和人水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治理、改良土壤质地的需要 大安是苏打盐碱化土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土壤盐碱化率达90%。其中轻度盐碱化草甸土占48.4%,中度盐化草甸土占27.7%,重度盐化草甸土占23.9%,三类盐化土壤呈镶嵌分布,这给常规的分类治理带来很大困难。至20世纪60年代,种稻治碱

20、方法已在轻、中度盐化草甸土类获得成功。但对含有重度盐化草甸土以及无植被盐碱斑的混合类型,一直无人提出种稻治盐碱的可行性。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嫩江平原西部大安古河道区,对轻、中、重度各类盐化草甸土开展了大规模对比试验,首次对含盐碱斑的重度盐化草甸土的种稻洗盐碱试验获得成功,为本区种稻治盐碱实施大面积连片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河沿岸洪涝盐碱地改造成水田,显然是变劣质资源为优质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改良土壤质地,挖掘水土资源活力,从更大意义讲也是阻止国土资源流失,变废为宝。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当前又面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压力,从劣质土地中挖掘潜力意义更加重大。通过整合该区分散落后的小灌区,使其融入现代

21、化大型水田灌区中,可提高灌区的整体水平,并可修复已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强化湿地功能。 (五)保护和改善嫩江平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嫩江平原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由土地盐碱化等造成的荒漠化趋势日趋严峻,年速率高达2%。以人水和谐理念和恢复天然河网水系、规划建设人工水系网络(蓄引提排工程体系)思想为指导,引松嫩水入古河道,形成“天然人工”水系网络为灌区供水,并将余水退入湿地或回归嫩江现代河谷,这种新水网一旦形成,便可为灌区开发和湿地修复提供一个可调控供排水系统。在建成大规模水田(人工湿地)的同时,便破解了规划区内荒漠化问题,为人们一

22、向视为巨大挑战的区域盐渍化、草原退化综合治理提供了解决条件,嫩江平原生态环境可得到修复和改善。 (六)满足市场对“东北大米”需求的需要 东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分布广、面积大,但适宜种植水稻的范围还很有限。目前,未受污染的“东北大米”(粳米)市场需求很大,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时社会对东北大米的需求将会更大。未雨绸缪,谋划扩展稻作面积,提升东北大米生产能力,不失为实践区域科学发展观的明智之举。 发展大安市新平安镇、大岗子镇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一)气候资源为水稻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大安地区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有效积温达25003000C。其优越的光热条件适于一般单

23、季作物的生长,雨热同季,对喜水喜光的水稻来说十分优越,是生产优质粳米的必备条件。 (二)土地资源为水稻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大安地区是东北开发较晚的地区,又是严重的嫩江洪泛带,待垦的盐碱荒地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在盐碱荒原上建设重大水稻基地提供了基础条件。建议开发的面积虽多达3余万亩,但仅占嫩江西部总面积百分之几,占规划区(近河地带)盐碱化荒地的0.13%,对原有河道、湖泊、沼泽湿地、草原,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用地均无影响。 (三)水资源为水稻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嫩江平原湿地、湖泊、泡沼较多,本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但过境的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地表水资源丰富,本区的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

24、嫩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294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4亿m3;现状地表水供水量为62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21,具有较大潜力;地下水供水量48亿m3,地下水开发利用率64,具有一定潜力。嫩江干流的控制性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已经建成,其总库容为86亿m3,兴利库容60亿m3,坝址断面以上径流量115亿m3。尼尔基水利枢纽的建成启用,将极大地提高嫩江流域的调节能力,为嫩江平原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未来诺敏河的毕拉河口、绰尔河的文得根等嫩江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的兴建,嫩江流域水资源调节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对下游平原的开发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松花江地表水资源量164亿m3,现状地表水供水量

25、46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28,具有较大潜力。第二松花江有丰满、白山等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再加上即将兴建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对其径流有极强的调节能力,为向相邻的嫩江平原补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根据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开展的“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结果看,松花江流域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用水和哈尔滨航运用水的条件下,基本能够满足嫩江平原发展所需的水资源条件。根据规划,未来还可从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向嫩江引水,这为嫩江流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条件。2.3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投资结构:吉林省大安市3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拟投资人民币9745万元。其中:1、2.4万亩盐碱地改良为优质水稻田48

26、00万元;2、3000亩盐碱地改良为优质旱田600万元; 3、500平方米办公、300平方米科研楼80万元;办公、科研设备220万元4、2550亩盐碱地改良为优质草地105万元;5、450亩盐碱地改良为优质林地90万元;6、建设2000平米养牛场、购入1000头黄牛1300万元;7、打深井20眼,60万元。8、修渠网,砂石路、涵洞、桥、闸、泵站、渡槽共1500万元9、购置农机26台,210万元,10、30吨载重汽车5台200万元11、电力安装80万元12、流动资金(人员工资/年、燃油、设备维修、其他)480万元13、育苗塑料大棚1000平米,10万元14、鱼塘、沼气池10万元以上合计9745万

27、元。资金来源:总投资9745万元中,其中:自有资金45万元;对外招商引资100万元;其余9600万元由国家配套资金、专项资金及融资解决。第3章 效益分析3.1前景预测盐碱地变成水田需要一个过程,盐碱地需要逐年洗碱洗盐,随着土地含盐量下降,土地有机质逐年提高,土地质量就好了。经过3至5年时间,粮食产量自然就上来了。 项目也为当地百姓带来的好处,把盐碱地变成良田,大力促进乡镇经济飞跃性发展。过去农民收入1000至2000元钱,改造后可以达到5000元-6000元。不仅粮食多了,农民生活好了,生态环境也变了,有水就有鱼,原来白花花的碱巴拉变成一片绿色,这儿就成了鱼米之乡了。 在本区大面积开发水田,不

28、仅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修复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首先,水田是一种人工沼泽湿地,与自然湿地一样,具有冷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沼泽湿地或水稻田可使局地气温降低0.53,这对于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和抑制沙尘暴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盐化草甸土、盐碱地或风沙土壤开发成水田后,风蚀和水蚀作用都将被削弱或停止,土壤表层的侵蚀过程转化为沉积过程,这对土壤保护和降低荒漠化进程是有利的。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水田作为一种人工湿地,其生态系统与原始沼泽湿地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将部分退化和盐碱化的湿地适宜地建设成人工湿地,不仅不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是一

29、种积极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区选择盐沼和洪泛废地大片盐碱荒滩为水田开发主要对象,将其建设成具有健全生态功能的人工湿地,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且会从整体上优化和改善环境。 不但不使其在区域开发中受到损害,而且使生态系统更加优化和健全。对于大量退化的盐碱湿地和洪泛废地,进行重点水田开发,以开发的形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和治理,对其间的斑块状、低产田,适当旱改水。在水田灌区的规划和设计上,考虑排水系统向天然湿地补水,使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互补共生,发挥两类湿地的重大功能和综合效益,构建生态优美的西部大环境,同时解决了天然湿地的补充水源。 大安西部属于广义科尔沁草原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草原退化相当严重,

30、保护草原对稳定生态环境和促进畜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区开发在严格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原则下展开,水田的大规模开发有利于地下水位的抬升,地下水位适度提高会促使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和发展,提高生物生产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群的质量。 3.2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测改良后的农田,每年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收入2500万元,养牛收入400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年总收入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从社会效益上看,项目建成后形成的产业链,能为当地解决500个就业岗位。在组织生产上,与龙头企业、当地农民签订工程建设和土地承包合同,承诺保证按时完成田间工程,并优先供给试验田用水。项目方有信心,自第4年开始,

31、3万亩经过改良的优质农田,将承包给农户90%。从种到收,公司一条龙回收,保证农民的效益。这些土地经过治理之后就是宝,经过有序的投入,3年后就可以见到效益了。使农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水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新建立,不仅可大规模治理本区的盐碱土地,还可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遏制涝渍、盐碱沙漠化的发展,改善嫩江平原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为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 一连串的良性循环,阐述着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开发水田以后,水田泄水可以补充湿地,湿地面积又可以扩大,又为鸟类迁徙地带来勃勃生机。第4章 技术方案4.1 项目组成项目内,计划涉及改造、利用盐碱地共30120亩。分水

32、田、旱田、林地、草地、药材、牧业、渔业、生活8个区,其中第1-5项改造盐碱地共3万亩。各区改良盐碱地采用几种不同方式。及时总结。根据效果好劣,进行优胜劣汰,重点推广。从经济效益上看,经过3年治理后的盐碱地,增加水田面积2.4万亩,增加旱田水浇地3000亩,增加林地、草地3000亩;稳产、高产田总计可实现2.7万亩。粮食年产量将达到1.35万吨,年产值可达2160万元。4.2 治理盐碱地技术方案技术来源:1、 国家、省等各级科研院所有关成果2、 国家专利3、 当地农民成熟经验(这是最重要的)全部技术具备可靠性与可得性。主要技术措施:1、水利改良,淡水洗盐:适用于地势较高的排水良好区域。2、生物改

33、盐:种植盐生植物和抗盐植物,促进土壤脱盐,脱盐率高的是紫穗槐、柽柳、白刺、二色补血草等。另外种植绿肥植物,不仅时使土壤脱盐,而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颗粒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为下一步绿化打下基础。盐分未吸附部分钾钠平衡肥盐平衡转化吸附配备区域性的排水工程,治理无尾河川,使盐碱有出路,达到区域脱盐目的。2、培肥土壤,增施有机肥,轮种绿肥。每公顷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45-60立方米。3、化学改良。每公顷施石膏15吨左右,做基肥一次施入,也可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施在耕地碱斑和草原碱斑的改良土上。4、深翻地,至少要下挖70公分以上,连续深翻2年到3年,才能基

34、本解决浇灌时候泛碱的问题。5、客土改良。在重碱斑地块,将碱斑挖深40cm,客黑土回填。6、压砂改良。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壤,每公顷拉50-70立方米砂土,掺入耕层,防止返盐。7、种稻改良。水源充足的地方开发水田种稻,以稻改碱。一般的步骤是:第一,根据盐水运动的规律。种植后先灌大水压盐碱,并及时松土,过十五天左右趁盐碱未返上来前再浇一次透水,把盐碱压下去,有利植物根系生长而促进成活。第二,二次浇水后,要及时封堰,这样既保水,又防止返盐碱。日后的管理过程中,浇水必需浇足,不浇半截水,更不要频繁浇水。 施有机肥改盐治碱。农业上盐碱地改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盐碱地上施用有机肥,第三,有机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结

35、构,而且在腐烂过程中还能发生酸性物质中和盐碱,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抬高地面。第四,控制返碱。深翻地,至少要下挖70公分以上,连续深翻2年到3年,才能基本解决浇灌时候泛碱的问题。并引入客土,以及利用生物改土。第五,先种抗盐碱力强的草或绿肥植物,长到一定水平后把草或绿肥植物翻人土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水、肥、气条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盐碱含量,种植容易成活。 第六,挖坑晒土。秋季挖坑晒因经过一个雨季的淋洗,土中含盐量减少了再把挖出的土放在坑边晒四个多月,促进土壤熟化。配合以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引洪灌淤或深井灌溉降低盐碱浓度,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泥炭提高土壤抗盐能力,施

36、用脱硫石膏、DS1997或硫酸亚铁等调节酸碱平衡,同时,结合铲除盐结皮、秋深耕,实行田林沟渠路综合开发治理。治理改良后土壤耕层主要障碍因素年度改良指标应达到:1、含盐量降低到0.3%以下;2、碱化度比改良前降低10%以上。4.3布局和运输水田区种植水稻2.4万亩,主要位于地势较低地区,靠近国家计划的大安古河道灌区水渠附近;旱田区3000亩,中部,以种植玉米(包括粘玉米)、甜高粱为主;林地区450亩,西部。种植20种实验树种:植树造林是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盐碱地造林具有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蒸发、抑制返盐;加强淋洗、促进脱盐;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扩大土地利用资源,提供大量木材

37、和林副产品;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其中以盐碱地种植耐盐碱的牧草、造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植被恢复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种植牧草、生产林木产品,增加供给,减轻耕地压力;还可以增加就业,吸收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盐碱地植树造林必须解决成活率低的问题,除了在盐碱地上植树造林时要降低水位、控制土壤返盐;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最大降低土壤含盐量,以改善其立地条件之外,选择耐碱优良树种、苗源是关键。选择耐盐力强、根系发达、落叶量大和生长迅速的树种,确定造林树种为:1,适地适树,选用优质大苗、乡土树种效果较好,如:杨树、柳树、榆树、糖槭、丁香

38、、榆叶梅、枸杞和沙棘等,因其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所以在盐碱地植树造林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建立园林苗圃,就地育苗,作为盐碱地植树造林的苗源,因为苗木经过抗盐碱锻炼,根系发育完整,苗木生长健壮,出圃造林有利于成活和生长。2,引进外地优良林木树种、花卉:怪柳。耐旱、耐瘠,高度耐盐碱,可防风、固沙、护岸,盐碱地区各级渠道两侧及草木不生的盐碱地皆可栽种。紫穗槐。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可做盐碱沙地区防风林带中的低层林木,在土壤含盐量04时生长良好。枣树。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除沼泽地和重碱性土地外,均可栽培。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对地下水位的高低也无严格要求,甚至在积水30厘米70厘

39、米,历时30天的情况下生长仍无明显影响。刺槐。刺槐的根可直接固定氮素,是沙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不宜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种植。垂柳。喜生活在湿地和水边,中度耐盐碱,可作盐碱地重要防护林树种。旱柳。是沙碱地速生树种之一,耐水湿,适宜在轻度硫酸盐土地上生长。在涝碱相随地区的河渠两侧及盐碱洼地可种植,宜作为先锋树种及薪炭林。亦是农田防护林的良好树种。臭椿。生长迅速,为盐碱地初期造林的先锋树种,并可护岸防风。可在渠道两侧及地势较高处的道路两侧种植。苦楝。耐盐力仅次于刺槐,能在干燥瘠薄的盐碱地上生长,虫害少、生长快、萌芽力强。毛白杨。在肥沃湿润的地方生长良好,在轻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并能耐短期水淹。适宜做

40、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杂交杨。如中林46杨、69杨等,在土壤含盐量05、常年地下水位低于1米、雨季有积水的情况下生长正常,为用材林、防护林、四旁绿化的良好速生树种。白榆。较耐盐碱,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4时生长良好。可做材林、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梨树。为耐寒、耐涝、中度耐盐性果木树种之一,如用杜梨作为嫁接梨树的砧木,耐涝碱性更强。能在含盐量06的土壤上生长。杏树。为最耐盐碱性果树之一。泡桐。适宜沙碱地生长,主要作为农田防护林,但怕水淹,不耐湿。白蜡条。能在含盐量为0205的低湿土壤上生长。可做四旁绿化树种及培育白蜡干。水淹多天仍能成活生长。 杞柳。落叶灌木,生长

41、迅速,适应性强,耐轻度盐碱,可固沙护岸。适宜在轻度盐碱湿地,河滩碱地、平原坡地、沙碱荒地种植。还有侧柏、桧柏、金银花、爬山虎、木槿、葡萄、丰花月季等。草地区共2550亩,种植适合盐碱地的耐盐碱牧草,包括碱茅、羊草、沙打旺、黑麦草、籽粒苋、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以种碱茅、种紫穗槐为主。药材区在盐碱地上栽植药用植物选择耐盐碱的品种,根据经验总结:以下药用植物在盐碱地较为适用:桔梗、藿香、景天、枸杞、金银木、马蔺、射干、丹参、大黄、紫花地丁、半支莲、地榆、千屈菜、长尾婆婆纳、水葱、丁香、杜仲、银杏等。共种植30亩。 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高40厘米至120厘米。花期6

42、月至9月,果期7月至10月。桔梗的变种较多,有白花变种、早花种、秋花种、大花种,颜色自深紫渐变为白色。花蕾待放时,膨大如球,别有风趣。抗性强,耐盐碱。花期长,多植于园林中的岩石之畔,花坛、花径旁,或与其他花卉配植构成花境、花丛。 藿香(Ageratumcorny-zoides),株高60厘米至200厘米。花色淡紫,花期6月至8月,花常开不衰,芳香袭人。藿香喜温暖,比较耐寒,根在北方能越冬,抗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用作花境、道旁、墙边等处绿化,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 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茎高40厘米至120厘米。花期7月至8月,果期9月。常用作基础栽植,或作花坛、花

43、境的配植材料。 马蔺(IrisensataThunb),花梗高10厘米至30厘米;有花1至3朵,蓝紫色,6月至7月开花。马蔺在北方地区绿期可超过280天,叶片翠绿柔软,蓝紫色花淡雅美丽,花期达50天。马蔺具有较强的贮水保土、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环境的作用。根系十分发达,抗旱固土能力强,也可作为水土保持和护坡绿化的材料。 景天(Sedumaizoon),盆栽株高40厘米至50厘米。应用于盐碱地绿化中可成片栽植以增强观赏效果,对于吸收二氧化碳、美化环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高30厘米至100厘米,花两性,紫红色,花期7月至8月。千屈菜株丛整齐清秀,花色淡雅,

44、花期长,作为挺水植物可丛植于河岸边、水池中,水的矿化度在0.25至0.3仍可正常生长。也可栽种在道路两侧作为花境材料。 金银木(Loniceramaackii),高可达6米。花开之时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色。浆果球形亮红色。花期5月至6月,果熟期8月至10月。春天可赏花闻香,秋天可观红果累累。在园林中,常丛植于草坪、山坡、林缘、路边或点缀于建筑周围。 杜仲(Eucommiaulmoides),成年树高达10米至20米。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在中性、微酸性、微碱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树干端直,枝叶茂密,树形整齐优美,可作庭园绿荫树或行道树。牧业区适当发展养牛业。养牛场30亩,养殖黄牛1000头;全部牛

45、粪还田,增加有机质,加速改良,培育地力。日产牛粪5吨,可用于改造10亩盐碱地。渔业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建生态实验鱼塘一个,面积不超过15亩。生活、科研区共45亩。4.4 土建工程1,办公楼一座:500平方米2,研究所(实验室)300平方米3,配电室、锅炉房80平方米4,库房:1700平方米,其中:农机库1000平方米粮食库200平方米种苗库300平方米农具、肥料库200平方米5,1000头养牛场一座,2000平方米6,沼气池一座200平方米4.5 其他工程沙石路共3.5公里淡水80米深井20眼,及配套380伏特配电线路引水明干渠5公里水田田间渠网36公里渡槽涵洞50座、桥60座、闸4000座、泵

46、站1座、挖1.1米深沟22公里育苗塑料大棚1000平方米4.6 环境保护本项目为生态绿色项目,无污染物产生,而对减轻生态失衡有重要意义。但要教育职工增强环保意识,避免生活垃圾造成污染。并加强对环境的监测。第5章 企业组织、劳动定员5.1 企业组织项目企业为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股份公司运作模式管理,机构设置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设有:董事会:董事长1人,董事4人,监事1人,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2-3人,办公室主任1人,会计1人,出纳1人,保管员2人,宣传讲解员1人农机队长1人,司机20人,科研所人员:8人。(主要工作:1、应用卫星GPS系统、航拍资料对本项目地域定位、监测2、地块精查

47、数据档案化,动态计算机管理3、建立、管理抗盐碱植物基因库4、建立区域气象水文监测系统,积累数据5、收集、整理全国、世界盐碱地资料6、编写并配合有关部门拍科教片、TV片7、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一套适于我国东北内陆盐碱地改、管、监测体系。)水田管理员27人,旱田管理员3人,林地管理员2人,草地管理员3人,鱼塘1人。沟渠、道路管理员2人。5.2 劳动人员和人员培训季节性农工400人。配合绿色证书教育,每年进行环保、改碱培训和生态教育2-3星期。并吸引周边群众听课。第6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6.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计划5年内完成3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第一年:水田区划块、平整土地,挖沟渠,放水洗盐、施有机肥、深翻地。其他区域除进行上述作业外,还要试播种牧草,栽树。完成基本土建、道路、供电等工程。第二年:继续放水洗盐、施有机肥、深翻地等过程,试种20%水田,50%旱田;草地、林地实现100%种植。养牛和牛粪还田开始。研究所进入实战。第三年:全面增施有机肥、深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