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6784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15 大小:1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亲,该文档总共2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2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二、观察剪刀剪纸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演示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2、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O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DA(1)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

3、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CBCAB2143OD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初步应用.

4、练习: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更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图1中, 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 1 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板书对顶角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5、 引导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2.练习: (1)课本P5练习. (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324a1b五、作业:.课本P9.-1,2,P10.-7,8.2.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垂线(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想像、归纳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垂直等有关概念

6、 1.学生观察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2.教师演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 当b的位置变化b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b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aa (: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 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7、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C 4.垂直的表示法. A垂直用符号“”来表示,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O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 BD 5.简单应用: (1)学生观察课本P6图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 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4.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 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

8、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 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 2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变

9、式训练,: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教师总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小结: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四、作业:1.课本P7练习,P9.-3,4,5,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课后反思: 一、填空题: 1. 如图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 BOCA(1)DCO(2)DABAC

10、O(3)EDB2.如图2,AOBO,O为垂足,直线CD过点O,且BOD=2AOC,则BOD=_. 3.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D=40, 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 三、解答题: 1.已知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 (1)画直线DEOB; (2)画直线DFOA,垂足为F。 2.已知:如图,直线AB,垂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 CDAOC.试判断OD 与OE的位置关系. E AOB第三课时垂线(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和垂线段最短的性

11、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垂线段最短的垂线性质 1.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 (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样的数学问题.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

12、,哪一条最短? 3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P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LA 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a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的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13、:垂线段最短. 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 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是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 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线段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 2.初步应用: 练习1.已知直线a、b,过点a上一点A作ABa,交b于点B,过B作BCbCAa交a 上于点C。.请说出哪一条线

14、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 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 Bb 练习2.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 A 练习3.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更正: D (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如图,线段AE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BCE (3)如图,线段CD的长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三、作业:1.课本P9.-6, P10.-10,11,12, P11观察与猜想.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 2.

15、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 ) 4.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5.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1.如图,ACBC,C为垂足,CDAB,D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_,点A到BC的距离是_,点B到CD 的距离是_,A、B两点的距离是_. EEACBD BA OCDBDAOBCDEF4 CAFF2. 如图,直线AB、CD交

16、于点O, COE=90,AOC=30, FOB=90, 则EOF=_. 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BOE的对顶角是_,COF 的邻补角是_.若AOC: AOE=2:3, EOD=130,则BOC=_. 4.如图,在线段AB、AC、AD、AE、AF中AD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 因此线段AD的长是点A到BF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 三、解答题: 1. (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OB,在边OA上任取一点P,过P作PQOB, 垂足为Q,量一量OP的长,你发现点P到OB的距离与OP长的关系吗? (2)若所画的AOB为60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A现什么? 2.如图,

17、分别画出点A、B、C到BC、AC、AB的垂线段,再量出A到BC、 C点B到AC、 点C到AB的距离. B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 4.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第五课时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的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

18、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a 教学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A 课前准备: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教学过程: bB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c2.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 a让学生思考:把a、b 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b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b与c相交的位置? 3.组织学生交流并

19、形成共识: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二、平行线定义, 表示法 1.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5 c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C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B 已知:

20、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a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c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b (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

21、明直线b直线c. a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移法验证bc. (4)教师板书: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如果ba,ca,那么bc. (5)简单应用: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 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1.课本P19-.7,P20.-11.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课后反思: 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

22、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 二、解答题.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后判断. (1)直线a、b互相垂直,点P是直线a、b外一点,过P点的直线c垂直于直线b. (2)判断直线a、c的位置关系,并借助于三角尺、直尺验证. 2.试说明三条直线的交点情况,进而判定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情况. 第六课时 直线平行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23、:经过直线外一点,有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6 ECAH1P2DBGFCD,使CDAB. 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画出课本图5.2-5的简化图形,分析1、2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先描述1、2的方位. (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 的右侧, 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 (4)教师强调:同位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它不同于对顶角

24、和邻补角. 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1)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如果1=2,那么ABCD. 教师强调: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两个角是这两条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3)简单应用:木工用曲尺画平行线的道理是什么(结合P15图5.2-7)? 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 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判定方法,从而CDEF. c3

25、.利用教具模型认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134教师展示教具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右图图型,指出在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成的角中, 1和2是同位角, 2与3、2与4虽然不是同位角, 但是它们又2b是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教师转动直线a或者直线b,再问学生2与3, 2与4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教师指出:像2和3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像2和4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标记出它们. (4)学生概括由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同位角, 两对内错角、两对同旁内角. 4.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它方法 (1)演示教具

26、,使学生直觉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 (3)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方法2:如果2=3,那么ab. (4)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学生借助于教具猜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时,两条直线平行,即如果2+4=180 ,那么ab. 教师根据学生说理,再准确地板书: 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2=1, 即

27、同位角相等,从而ab. 因为4+2=180,而4+3=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3=2, 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 5。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 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7练习. 四、作业:1.作业P18-.1,2,3,4. 2.补充设计: 五、课后反思: 7 一、判断题 FDA35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4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

28、角相等.( ) 12三、选择题 BEC1.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 ABEF,CDEF B. 5=A; C. ABC+BCD=180 D. 2=3 2.在右图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HG A.由1=6,得ABFG; ADEB.由1+2=6+7,得CEEI 1267 C.由1+2+3+5=180,得CEFI; 53C4F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B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c1l32ab第七课时 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

29、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画图实践活动 1.回忆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 其中直尺和三角尺的作用是什么? 2.学习了平行线后,大家还能想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吗? 3.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动手试一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做法要点和合理性,正确性)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归纳新的方法主要是: (1)用尺规画过点P的与1相等的内错角3,达到作ca; (2)再用尺规画其他的

30、同位角,达到作ca; 二、例题讲解: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c3P 4Pbc122121 aaa 8 bb若对折直线a,使折线过点P,于是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个相等的1、2, 因为1+2=180,所以1=2=90,若再对折折线b,使折线c过点P,很显然3=90。由垂直定义,可知ab,cb. 问题: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 学生先口述判断与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过程: 如课本P17图5.2-10. 因为ba,ca, 所以1=2=90, 从而bc. 例题讲解后

31、,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 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 b12cab12ca132abc (1) (2) 如果1, 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 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 如图(3), 因为ab, ca, 所以1=90, 2=90. 1a 因为3=1=90, 从而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18思考。 2.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那么直线 a与b平行吗? 为什么? 四、作业:

32、1.课本作业P19.-5,6,8,9,10,12. 2.补充作业: 2b五、课后反思: 一、填空题. 1.如图,点E在CD上,点F在BA上,G是AD延长线上一点. (1)若A=1,则可判断_,因为_. (2)若1=_,则可判断AGBC,因为_. (3)若2+_=180,则可判断CDAB,因为_. GD1E2CBA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 BCD=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DA3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45E A.因为1=4,所以DEAB 1 B.因为2=3,所以ABEC

33、219 AFBCDBECA3BC24DF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 2=4 B. 1=4 C. 2=3 D. 3=4 第八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34、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 度数 1 2 3 4 5 6 7 8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

35、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4.学生验证猜测.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 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b. 1a34 因为ab,

36、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b. 2b 因为a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b. c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10 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

37、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8.平行线性质应用. DC 例(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 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据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A与 ABD、B 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AE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2). 2.补充:如图,BCD是一条直线, A=75, 1=53, 2=75, 求B的度数. 四、作业: 1.课本P25.1,2,3,4,6. 2.补充作业: 21

38、BCD五、课后反思: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二、填空题. 1.如图(1),若ADBC,则_=_,_=_, ABC+_=180; 若DCAB,则_=_, _=_,ABC+_=180. A21D87北北甲56BDECAA12B3 (1) (2) (3) 2.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 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因

39、为_. 3.因为ABCD,EFCD,所以_,理由是_. 4.如图(3),ABEF, ECD=E,则CDAB.说理如下: E 因为ECD=E, 所以CDEF( ) D1 又ABEF, 所以CDAB( ). 四、解答题 21.如图,已知: 1=110, 2=110, 3=70,求4的度数. BC2.如图,已知:DECB, 1=2,求证:CD平分ECB. B456C乙FC34D第九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11 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填空:已知: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100, 则C=_, A=_,CBE=_. 4.ab, cb,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DCABE 二、进行新课 1.例1 已知:如上图,ac, ab,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