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6805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难点 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

2、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 教师讲解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 1 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

3、 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 刘绍棠 北京市通县人。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读准字音 簸箕 大吃大嚼 糁儿 秫秸 鬏 渍 阖家 涿州 筛子 糖黏儿 邪魔鬼祟 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

4、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火热的春节景象。 时间顺序。 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事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2 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作者在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往事的时候,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感情? 三:品读语言 感悟清新优美的乡土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

5、语或语句。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读课文,找词语或语句。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玉米花;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了色、味、香,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果上抠下几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不许出门,小小子不能在外面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教师小结: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火,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

6、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 四:探究中心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的一些风俗,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享受劳动成果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祈福迎祥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密切感情 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 3 美奔前程 我们是怎样过年的?与文章中所描述的习俗相

7、比有哪些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现时的年: 放烟火礼花 拿压岁钱 贴春联、倒贴福字 下饭店吃年夜饭 吃年糕 看春节晚会 电话、短信拜年 外出旅游 模块五:课后学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学习了浏览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也知道了大家是如何过年的。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春联以及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供大家交流欣赏,长些见识。 补充资料 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的命

8、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 4 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

9、。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统的年

10、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大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 练习设计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烙饼( ) 簸箕( ) 大吃大嚼( ) 吆喝( ) 腌渍( ) 骚扰( ) 2辨形组词: 栗 薯 抠 粟 署 呕 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请将第三句诗所表达的节气的名称写出来。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 第三句诗表达出的

11、节气名称: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 4根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今年岁逢丙于,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全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

12、,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掺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6选文第一段中说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7你怎样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一复杂的思想感情? 8下面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

13、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民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9你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习俗,能否比较一下异同?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6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

14、,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 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15、。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你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

16、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予,泫xua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0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11下面语句写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牟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 7 来的。周爷爷的忌展,就是腊八!” 1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起剥花生来”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活动。 13从全文的构思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