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黄河路小学 王美霞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未来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后继学习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教科室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
2、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3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
3、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还有它更多的内涵,如课堂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等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一定时期形成并要长时期保留进而发展的良好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因此,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 写字的习惯 1、“字如其人”。小学生要树立“字是人的第二容貌”的观念,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文化、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精神面貌。练好字、写好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坐姿:要求头正、肩平、腰直,脸和本子保持一尺左右距离,坐在椅子中央,胸部离课桌约一拳,两脚平放地上,两臂平放在
4、桌子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执笔:把握要领,捏、抵、垫、靠。即拇指、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的下端前侧面;中指的侧面在笔杆的内侧面(靠近掌心的一面)抵住(使三点成为一个面),三指握住笔杆;无名指紧贴小指垫在中指下面;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右侧食指根处。握笔时形成“指实掌虚”,笔尖距离捏笔的手指约一寸左右。 3、保持正确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观察能力及观察习惯:学会从整体观察入手,知道什么样的字是好字,并能自己领悟如何把字写得端正、流利、整洁。 正确的笔画书写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构成汉字的八种笔画形态,即:横、竖、撇、点、捺、提、钩、折及其变化变形。 正确的按笔顺规则书写的习惯:形
5、成正确的按笔顺规则书写每个汉字的习惯,即遵照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按正确的间架结构书写的习惯:了解每个字各部件的位置及写法,掌握其结构关系,更好地组合方块字。 正确的占格及章法习惯:在田字格书写要把汉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要做到“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在横格书写把汉字写在横格中部,字与字横向要对齐。字上、下均不能顶格,需留出适当空白。在白纸上书写字大小要均匀,要做到“无格似有格”。行要均匀,每行字横向要齐,每行之间要留出适当空隙,字与字之间也不宜过密。 4、养成良好的练字习惯。 练习书写汉字时,要做到“一看、二描
6、、三写、四赏”。一看:观察字的结构,每一笔的占格位置,笔顺;二描:在课本上把要写的生字描红一遍;三写:在生字本上正确书写;四赏:写完后和范字对比,欣赏一下自己书写的是否美观正确。此过程要一气呵成,千万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品质。 写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培养高尚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通过写字训练,提高认真书写的意识,提升审美情趣,培养细心、耐心、静心的书写能力,养成认真仔细严谨写字习惯。 6、注重写字姿势的培养及日常纠正。 教师在教学中要按“先练姿势后写字,练好姿势再写字,姿势不对不写字”的要求,只要学生动笔
7、写字,就随时随地地督促、检查、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特别要根据年级阶段特点讲解执笔方法,要将铅笔、钢笔执笔方法加以区别,以免学生将不同类型笔的执笔方法混淆,以致产生错误。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不仅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措施。 说话的习惯 1、开口说话要清晰明白,文明得体。具体做到: 口齿清晰,要说普通话,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音量适当,说话时根据场合和交流需要采用适当的音量,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底气足声音亮,把声音传到教室各个角落,不小声嘀咕,也不大声喊叫;组内交流时,声音适中,既能让本组成员听到,又不影响其他组,还要注意用商量的
8、语气。 围绕主题,说话不离开中心话题,语意完整、连贯,不前后矛盾。 说话得体,与人交流时要落落大方,表情自然,仪态端庄,目视对方,表现尊重和理解。和师长讲话要礼貌恭敬,和同龄人讲话要自然平和,和年龄比自己小的人讲话要亲切活泼。说话时注意不要手势太多,不要口含食物。 2、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养成乐于参与讨论、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习惯。具体做到: 说话之前先概括重点,有条有理。如:“我要说的主要有三点”,然后再具体表述。 阐明个人观点要态度诚恳,有理有据。发表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以理服人。修正他人发言时,最好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
9、的意见。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可以这样说:“*同学,我有另一种想法”“老师,我来补充” 等。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得对不对,都要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意见正确,要表示感谢,可以说:“谢谢指正,我虚心接受。”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说:“谢谢你,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 3、别人讲话时,自己不要急于插话。即使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也不要打断对方的话,要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说完,再自然地转移到其他话题。 (三)默读、略读的习惯 新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
10、精读、略读和浏览。” 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更利于思考。三年级的学生阅读依然有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精力,影响速度,不能完整地把握全文。因此,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阅读,促 使学生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认真阅读批注习惯 批注式阅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只要在平日能够养成良好的批注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三年级主要是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批注的方法:第一步: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第二步:文字批注。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实施简单文字的
11、批注,如圈写生字词,发现疑问,提出问题。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 难点进行批注。课后批注则主要是解答疑问,学习心得等。 仔细读题和审题的习惯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审题是分析、解答题目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既可提高做题的正确 率,又能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在审题过程中,可以采取“读题目”、“找关键词”、“解释题意”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读题过程中,用笔将题目中的关
12、键词做上标注,这样更有利于 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在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三、实施要求 1抓住关键期,加强教育。三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关键期,从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三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教师要定期
13、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