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7101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建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性格,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而俊秀、博 大而亲切、神秘而浪漫的特征。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强调“实用理性精神”,加之,中华民族自

2、古以来,就是一个尚 俭的民族,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 中国古建筑的适形而止,是以“度”为基础的。“度”即是建筑物的尺度、造型、体景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度”的规定在考工记中就有规范:“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车九,宫中度以寻.”。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审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中国人把与生活联系的最紧密的住宅审美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尺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建筑的“度”,使从建筑到城市,都在统一中变化,而这种变化统一,都是以人性的尺度去创作、认识、欣赏的。 “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指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中国

3、哲学思想中重要现实人生的写照。从皇帝的寝宫,到衙署的后宅;从寺庙的方丈院到村野的农舍,虽等级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人生存、生活的空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如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所有建筑不论大小通常按礼制来建设,这些建筑都是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街道纵横正支,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廊方正。如明、清的北京城,唐代的长安城,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礼制观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中国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都有一个中轴线,整个建筑或建筑群是沿中轴线按左右对称的格局分布的

4、。这种布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严谨正统的感觉,因此,皇家的宫殿、陵墓大都采用这种布局方式,著名的故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故宫南北方向有一个明显的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朝房、太庙、社稷坛、东西六宫、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性建筑,它们基本上是东西对称的。古代的合院式民居,纵向也有明显的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匀称,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在中心轴线上,附属房屋则分列两旁。坐北朝南也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另一个特点。尤其是古代统治阶级的宫殿或是府第,它们的大门都是面向正南,院内的主要建

5、筑也是坐北朝南的。这种现象和建筑思想至今仍然 可见,许多地方的*大门还是面向正南。 实际上,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和礼记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棁”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在以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视乐观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上至君臣,下至每一个家庭,都很强调这种尊卑秩序

6、。这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也有深深的痕迹,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当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儒学思想使中国人形成和平、宁静、含蓄和内向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建筑艺术也反映了这种冷静、和平的气质。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在那里的建筑,一切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这就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赞叹,更是对中

7、国文化的叹服! 中国最典型的住宅型制是四合院,分前、后院,前院设辅助用房,后院中轴线上没堂屋,是院中规格最尊贵的建筑,是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和举行家中重要礼仪的地方。然后依次是长辈、晚辈住房。可见,住宅与宫殿的布局原则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这种礼乐实用的伦理观念,延绵几千年,贯穿于一切建筑的型制中,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中国古建筑却是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中国的宗教建筑虽也宏伟精丽,但与代表君权的宫殿建筑相比,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在型制的规定上,还是在布局上,都只是皇权建筑的陪衬。其建筑艺术风格也没有

8、象西方那样注重表现人们心中的宗教狂热,没有神秘感。佛教说“色即是空”、“诸行无常”,寺庙建筑的形象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找平和、宁静与解脱。而中国帝王的宫殿往往是规模宏大,气势凌人。它以充分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本建筑理念和格调,追求严肃和庄重,给人一种绝对性的权威感和威慑力。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建立在周易文化的基础上,是周易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周易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才有了“灵魂”,那就是基于“天人合一” “人天和谐”原则的风水理论。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强调“天人合人”的宇宙观,中国古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中国古建筑和

9、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不是与自然对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广阔,富有生气的画面。 中国的周易也是一种文化,它也有一套与自然打交道、应对自然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只不过它对待自然的智慧是:中庸为上,过犹不及。在它的影响下萌芽和诞生了中华堪舆学。简单的说,堪舆学是通过观察自然来选择和营造优美环境的理论和方法;通俗的讲,它是一门以周易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按照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的原则,用依形辩气的方法,寻找阴阳调和的生气聚集之所,并选择最佳建筑环境,最合理建筑布局方案,合适的建筑时间,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进而营造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的学问。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堪舆学解决

10、的是怎样选择和营造优美建筑环境以及怎样理气的问题。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就认识到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对人都有影响,这些事物包括看的见的有形物质和看不见的无形物质,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那时并不知道这些无形物质是什么,他们把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物质在堪舆学里叫做“气”,对人有益的、有生机的“气”叫做“生气”,选择和营造“生气”的方法叫做理气。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先见之明和智慧。自然界里看的见的物质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会影响人的情绪、心理,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以及其它方面;自然界里看不见的无形物质对人健康和生理也都有影响,如果它们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就会损害人的生理和健康,进而影响人

11、的学习、事业、家庭、甚至后代。这些都已经得到了医学、生理学、人体科学等现代科学的证实。为了防止自然界对人的不良影响,更好地享用自然界赐予人类的美好环境,中国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理论,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指自然界,并创建了堪舆学来解决自然界的事物对人的影响问题,其中选择优美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的是自然界有形物质对人的影响问题,理气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的是自然界无形物质对人的影响问题。 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地方,还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要是人去世了,这家在三年之内是不允许动土的,也就是不能修建任何房屋。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中的“孝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守孝”思想。 中国建筑文化由于其内涵和形式的独特风格,形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语言体系。中国古建筑没有高不可攀的尺度,没有逻辑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不可理解的造型,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装饰。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体现中国光辉灿烂文化的建筑遗产,为世界灿烂的建筑文化贡献了力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