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 . 1 2 桂林山水 说课稿一 . 3 2 桂林山水 说课稿二 . 5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 7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 8 中彩那天说课稿 . 10 万年牢说课稿 . 13 尊严说课稿 . 15 将心比心说课 . 16 自然之道说课 . 1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 21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 23 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 25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 27 小英雄雨来说课稿 . 3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 32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稿 . 34 触摸春天 说课稿 . 36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 38 生命 生命说课稿 . 40 花的
2、勇气说课稿 . 45 乡下人间说课稿 . 47 牧场之国说课稿 . 53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 58 麦哨说课稿 . 6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 64 全神贯注说课稿 . 65 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 67 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 69 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 71 普罗米修斯 说课稿 . 73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 . 76 。 望洞庭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
3、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
4、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 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
5、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
6、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三、朗读悟情
7、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煤玫亓炻砸幌伦婀慕跣宸绻猓? 六、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 桂林山水 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桂林山水。本组课文内容侧重于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炼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8、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 教学重难点 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可是那幽美的地方表现在哪儿,可能学生有些不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
9、同,我采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朗读感悟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找、品、诵”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3 五、说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
10、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这样神奇秀丽的风光,到了作者的笔下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课文的每一句话,让作者带领我们进入美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读完了,我将出示描写桂林山和水的词语以及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法来学习并掌握这篇课文的字词。通过理解这些词
11、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桂林山和水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品词赏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请学生来说一说他心目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进而引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它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圈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3检查思考题,板书:水:静 清 绿 检查思考题,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
12、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
13、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4 水:静 清 绿 分述 山:奇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 桂林山水
14、 说课稿二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15、(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
16、、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5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
17、习课文。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
18、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
19、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
20、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1、6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
22、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
23、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
24、画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7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
25、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其次是作者觉得 、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
26、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过孔隙时,我感到_,还感到_,又感到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再加上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 、板书设计: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27、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8 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28、 课时。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
29、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千米,宽千米。平均海拔约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米,深约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引导阅读: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9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