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企合作调研报告云南省嵩明职教基地校企 合作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云南省嵩明职教基地以建校即建城、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等规划理念,按照公共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公共技能实训、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功能定位,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地对14.1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进行规划,计划引入1015所中高职院校,建成12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人文化、园林化、生态化职业教育新城。 为推动职教基地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针对目前职教基地的现状,我对职教基地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通过
2、对职教基地入驻院校的部分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访谈,对周边片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沟通访谈,并查阅了其他方面的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职业教育园区”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调研内容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招聘的员工来源方面,有部分企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有部分企业选择应届中、高职毕业生有部分企业选择进城务工人员。 2.关于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专业技能、积极进取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创1 新能力。 3.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 企业态度 合作形式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
3、设计与实施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 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 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 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 开展校企文化交流 70% 40% 70% 20% 10% 20% 60% 20% 10% 80% 30% 40% 20% 50% 40% 20% 40% 70% 30% 20% 20% 10% 30% 50% 60% 10% 60% 非常愿意 愿意 不愿意 4.在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企业希望*提供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宣传企业形象、给予相关荣誉
4、称号及实物奖励等优惠政策。 5.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学生安全、学生管理、生产效益、习劳动报酬、设备损耗等问题。最希望得到学校、用工优先、解决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宣传企业品牌、提升生产效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调研情况分析 2 根据调研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看法和观点: 1.企业在聘用员工时,愿意选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 2.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更倾向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 3.关于目前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
5、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差,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欠缺。 4.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 5.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餐饮服务与管理、烹饪、数控、电子专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等
6、,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 6.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3 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7.对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认为*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 三、调研结论 1.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7、,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2.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学生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
8、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这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 企业对使用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困惑和忧患: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待遇而从未考虑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能为企业做什么。 期望值过高,缺乏对企业的正确认识,过于美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弱化工作强度、强化工作待遇,于是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难以接受,于是采取一走了之手段,很多学生还返回学校要求再次寻找工作机会,总幻想后面会有更好的工作。
9、制度约束力不够。没有任何措施、制度约束学生随意走开的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的这一做法。 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该行业收入情况、学费的多少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四、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职教基地*的职能优势,通过明确解读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5 企
10、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职教园区要督促入驻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加强学生做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在今天,企业出售的并不单是产品,更主要的是服务,服务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
11、道德。 切实做好学生第四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退行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固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第四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证书。 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
12、学校员6 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也应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而在实际中,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仅限于政治课教师。此外,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职业道德培
13、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不再仅是理念倡导,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 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7 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选修课、专业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目前志愿者活动群体化,对学生品行培养和能力提升等作用有限,学校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到社区、福利和慈善机构做义工、志愿者的机会,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内涵,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勤谨敬业、负责任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二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