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539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过上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并正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SH会。不过,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心理不平衡。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 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就是说,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取决于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

3、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应当参与收益分配,根据它们在商品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我们反对平均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分配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特别是一些人还误认为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结果,在这一认识支配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不到很好贯彻,导致严重的“吃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

4、又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作法,一概加以排斥,结果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从XX年到XX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2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316元提高到686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XX年只有2106亿元,XX年达到73762亿元。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可以说,如果没有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家可能还依

5、旧在平均主义的束缚下,吃着“大锅饭”,打发着穷日子。这一点,所有经历过这20多年历史性变迁的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 收入差距面面观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经营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收入分配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 在我国社会中,由于拥有生产要素不同,因而获得的收入也会不同,这就容易产生差距,甚至逐步拉大。比如,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按有关规定,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只要双方同意,还可以超过这个比例。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有关单位可以从转化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或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作价金额20的股份,奖励成果完

6、成和成果转化的有功人员。这样就难免会有少部分人成为高收入群体,而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拉开差距。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

7、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面对差距如何看 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SH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改变那种“干与不干

8、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大都把资本转向投资建厂、办企业。而资产一旦进入经济运行的大系统,就会带来国家税收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国家财富总量增长,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发

9、展。 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拿出各种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同我们争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优秀人才能够获得合理的高收入,更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 在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而对于不合法的收入,则必须坚决取缔。所谓不合法的收入,主要是指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的收入。这种现象的存在,危害极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动摇对改革的信心,影响社会稳定。 调控手段要加强 党和*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

10、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调节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也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

11、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的一个重大因素,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分配状况和出现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其原因,尽快制订相应的改革措施。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收入

13、状况要澄清一个误区,即把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同。收入差距指的是不同阶层、行业、地区等收入群体之间收入数量的不均等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指的是收入分配状况的社会价值判断,当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得到绝大多数社会群体的认同时,我们认为这种分配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领域的收入分配关系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致使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我国的分配关系恶化。由于我国经济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市场化时期,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往往落后于现实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对于某些分配领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合理分配状况,国家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不能使

14、这些不合理的关系制度化和长期化,否则,会超越社会公众的容忍程度,在其思想意识中形成对改革措施的误解,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制的原因。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使社会分配关系从以按劳分配为主越来越转向以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市场化分配机制。市场经济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竞争淘汰机制,那些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市场主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在社会财富的份额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反之,对于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主体,其收入比重会相对下降。因此,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这是市场法则自

15、然选择的结果。二是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进程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国家出于发展战略和国内外环境的考虑,采取工农剪刀差等措施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结果是人为地制造出来了城乡分配关系不合理的二元结构格局。这些格局在市场化改革中,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日益严重,致使城乡和工农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城市中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应当说是计划经济中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过程。一方面,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中小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都不得不大量裁减职工;另一方面下岗职工的最佳学习阶段已经丧失

16、,就业能力下降,因此几千万下岗职工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历史。三是现实的原因。中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在传统收入分配机制基本打破尚存残余,新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尚在建立的过渡时期,旧有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处于失灵状况,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的利益矛盾。 调节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做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国民收入处在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一般会增大,但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控制政策,防止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首先要规范初次收入分配关系,从根源上矫正不合理的一些分配关系。要打破

17、行业袭断,扫除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使不同的所有制主体能够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平等的竞争关系。要规范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坚决制止部门制度外收入比例过大的状况。 其次要调整收入的再分配关系,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要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监控力度,杜绝偷税漏税。要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轻固定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扩大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要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鼓励创新,防止财富过于集中。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国家和各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同时要坚决防止挪用挤占。 第

18、三要关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保障。除了情感上的关注之外,社会各界更应当真心投入。对于未脱贫地区的农民,国家应当从各项政策上进行倾斜。既要照顾眼前的生活脱贫,更要帮助他们实现能力脱贫,塑造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否则就会陷入“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之中。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失地和失业的农民,应当从土地流转政策入手,把更多的土地收益还给农民,不要重复中国版的“圈地运动”。对于城市中因下岗出现的大量低收入人群,国家应当在确保最低保障的基础上,加快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改革推进步伐,安定人心。 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非正常暴富。加快制订反贪污受贿法,统一国家在该领域的各项规定,遏止社会风气的下滑趋势。国家应当尽早着手建立严格的财产和收入申报、登记制度,打击非法敛财和贪污受贿等扰乱正常收入分配秩序的犯罪行为。 第五要强化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媒体对社会各类丑恶、腐化行为的约束作用,抵补法律规范的不足,发挥各类媒体舆论监督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类媒体要高扬主旋律,引导群众更多地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媒体不仅仅向社会提供各类资信产品,它更代表着媒体背后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媒体要防止点燃部分群体失态的社会情绪,因为激进的公平诉求无助于公平的解决,混乱的中国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