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52432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3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2014高考导航,本节目录,考点内容解读,考能提高演练,社会生活链接,易错易混警示,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决定_,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_。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分配方式,图示:,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_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_(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

2、劳分配的实现形式(1)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2)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3)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主干梳理,公有制,劳动,个人消费品,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4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_和_,激

3、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_、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_,是消灭_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5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一,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数;第二,就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劳动,根本否定,剥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_分配和按_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_,独立从事_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_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

4、入。个体劳动者的_受国家保护。,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干梳理,劳动成果,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劳动者,合法收入,2按生产要素分配(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_参与分配的制度。(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3)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_、_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_,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_、管理和_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贡献,合理性,合法性,尊重,技术,资本,1比较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

5、按劳动要素分配,深剖细析,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1)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2)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3)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等。(4)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5)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6)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3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2011高考上海卷)一家IT公司生产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

6、)运转资金公司办公楼电脑设备程序设计ABC D【解析】资本要素包括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程序设计属于技术要素,切题,与题干无关。【答案】A【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清各种生产要素的内容和特点。,典题例析,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_的重要体现。2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_,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_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_。,考点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主干梳理,社会公平,相对平等,分配原则,社会和谐,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

7、平(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_。(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_比重、劳动报酬在_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_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_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制度保证,合理,初次分配,居民收入,劳动报酬,(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

8、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_,调节过高收入,取缔_。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_,实现公平分配。,合法收入,非法收入,两极分化,1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

9、根本对立的。,深剖细析,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被分为三部分: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基金、员工劳动报酬;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收入分配的过程。(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特别提醒】目前,经济学家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它是指在慈善公益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富人出于自愿,在习惯和道德的影响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使其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穷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10、。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无法替代的作用。,(2012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A BC D,典题例析,【解析】本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审题时快速找到“金字塔型”、“橄榄型”、“措施”等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题眼”的转变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的转变说明分配更加公平,题目就演化成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符合题意,B项入选。改革税制增加社会

11、各阶层收入不一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错误;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增加起不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错误。【答案】B【点拨】掌握丰富、准确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这里要理清收入分配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1效率的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_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_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_和社会财富的_。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_,不重视效率则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_,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12、,考点五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主干梳理,产出,有效利用,节约,增加,物质前提,保证,3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途径(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_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_,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_,又要提倡_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_和先富帮后富。,再分配,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奉献,回报社会,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13、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深剖细析,(3)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也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富裕。既要正确看待收入差距问题,反对两极分化;又要正确认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而且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4)在由“先富”到“共富”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确存在相当程度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一方面,适当的、合理范围内的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不矛盾;另一方面,国家必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应措施

14、,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势头,以实现社会公平。,(2011高考江苏卷)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 BC D,典题例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效率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解。由图可知,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同方向变化,故错误;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效率会降低,故正确;错误;正确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答案】D【点拨】“社会公平”是近几年高考考查比较频繁的知识点,要注意系统掌握相关知识。,1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警示】(1)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如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工人的工资收入是劳动收入,也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二者存在的范围不同。前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后者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二者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后者是非社会主义性质

16、分配。,训练1 某三口之家2012年5月收入共6 258元。父亲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1 000元;母亲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900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 300元。此外还有股票收入1 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该家庭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有_元,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有_元。()A2 0584 200B3 5001 000C4 3581 900 D3 8302 428,解析:选C。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因此,其父在国有商场和其母在集体企业中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其儿子在外企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股票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

17、分配,政府公债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属于按信息要素分配,皆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选C项。,2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不利于社会公平【警示】(1)按劳分配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公平的要求;但按劳分配也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的,按劳分配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兼顾效率的要求。由于人们劳动能力、贡献的不同,也会导致一定的收入差距。,(2)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体现了效率的要求;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要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

18、原则,这又体现了公平要求。(3)把二者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先富帮后富,后富促先富,实现共同富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训练2 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A BC D解析:选B。按生产要素分配会拉大收入差距,错误;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是调整分配关系的体现,它带来了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正确。科技人员的收入应

19、该取决于科技成果带来的价值,错误。,3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警示】(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不重视效率则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大,又要反对平均主义。,训练3 企业必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这体现了()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B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C逐步

20、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进一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解析:选C。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属于调整初次分配的劳动收入,C项符合题意。工资收入属于劳动报酬,不等于居民收入,B项不符合题意。A、D两项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不符。,国家整体部署收入分配改革【背景材料】(链接生活实例!)材料1:中国已成为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

21、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394 9,逼近0.4的警戒线。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材料2:2012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2012年四季度将会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此次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包括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部分企业高管的过高收入以及某些社会群体的高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命题视角】(打开思维之窗!)命题角度1:为

22、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示:(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命题角度2:怎样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收入分配

23、公平?提示:(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4)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5)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

24、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创新体验】(提升做题能力!)12012年我国加快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配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ABC D,解析:选A。本身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分配体制改革不是为了改革社会性质。分配体制改革,本身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

25、发展,而不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完善,故选择,排除。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分配改革也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个方面,当选。,2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6,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列措施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D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解析:选C。A、B两项措施有利于促进效率提高,但与题干强调的社会公平要求不符,应排除。增加国民收入强调的是“把蛋糕做大”,而要“把蛋糕分好”需要理顺分配秩序,故选C而不选D。,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增长”()意味着国家富强,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意味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促进同步富裕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 A BC D解析:选C。错在“同步富裕”;我国现在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故排除。,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