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705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711班 作 者:常瑞娜 指导教师:袁媛 职 称: 摘要:一代大师柳宗元,身处走向衰落的中唐晚期,在大家辈出、百家争鸣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位杰出的诗才。柳宗元诗歌在表面的恬淡、冷峭之中,潜藏了诗人孤寂、抑郁的情怀;加上佛学思想在诗人身上的渗透及具有对比特征的抒情方式,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幽冷峻峭;佛学理趣;恬淡;对比性 Discuss

2、es Liu Zongyuan poetry shallowly the artistic style Abstract: A generation of Master Liu Zongyuan, places moves towards the decline the Tang later period, pours forth on the Tang Dynasty poetic world in everybody which,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contends, saves poem few one, but has actually is hand

3、ed down for generations work. He in oneself unique life experience, in the thought feeling foundation, profits from predecessors artistic experience, displays own creation talent, creates one kind of unique artistic style. Became at that time,an outstanding poetic talent. Liu Zongyuan poetry in surf

4、ace 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cold in, has hidden the poet alone, the despondent mood; Adds on the Buddhist studies thought and has the contrast characteristic on the poem person body seepage to express feelings the way, causes its art show to reveal the out of the ordinary artistic value and the

5、 flavor. Key words:Liu Zongyuan;poetry;Quiet cold steep;Buddha scientific theory interest; 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 Relative property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在唐代文坛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留下的诗歌作品共计160多首。存量虽不多,但在体裁上,其诗以五言为主,皆有古诗、律诗和绝句,尤其是律绝,精妙异常,备受后人称赏;在题材上,对咏史、叙事、山水、抒情和酬答赠别之作均有涉猎。凡此大都作于诗人贬谪之后,确知为贬谪前作的仅有省

6、试观庆云图诗、韦道安和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三首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诗歌的大部分均作于贬谪永柳州时期。诚如新唐书卷168传云:“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逐,地又荒疬,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数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柳宗元的诗作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中涣射出特异的色彩,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韵,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研究柳宗元的诗歌,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整体上作一论析。 一、幽冷峻峭的格调 真正的艺术是创作者情感凝注的产物,它源于苦难的现实,正是人生中难以排遣的矛盾冲突及主体内心骚动不宁的苦闷情绪,构成了创作的动力;柳宗元面对那场导致自

7、己终身沉沦的悲剧始终无法释怀,这使得他内心压抑,情感郁结;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形,才会形成其沉郁峻峭的诗风;这也正是其内心情感物化到艺术上的外在表现。总之,他抑郁的性格气质、悲剧性的遭遇、苦闷深沉的情感,构成了他悲剧的人生,也构成了他诗歌艺术风格的核心幽冷峻峭。“幽冷”主要表现为柳诗寂寞幽深的意象与意境;“峻峭”则表现为柳诗清峻峭洁的语言风格;它们是形成柳诗独特风格的两大要素。 柳宗元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他那救时济世的炽热情感与身遭贬谪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地处偏远的南荒,身为孤囚的处境,使性格孤独的他长期体验着痛苦的现实,于是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揪心的寂寞便浸入其深层意识之中,而这

8、种意识又往往不经意地外现于他的诗歌当中,所以,他笔下的“孤”、“独”、“寂寞”等字眼用的很多,如:“孤生易为感”;“孤赏白日暮”;“况我万里为孤囚”;“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独钓寒江雪”;“日午独觉无馀声”;“羁囚阻平生”等,诗人就是把孤独、忧郁、羁囚这些情绪结构起多层次的寂寞幽深的诗的形象,诗的王国。 寂寞幽深的意象与意境 柳宗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对色调清冷幽暗、充满落寞孤寂意味的物象往往给予较多关注,表现出“幽冷”的一面。诗人笔下多是深秋严冬的景物,少有鲜艳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呈现出一派荒芜凄凉、凋残寂寞的气象。如水是寒水;花是寒花;松是寒松;露是寒露;月是寒月、残月;泉是寒泉、幽

9、泉;野是寒野;村是荒村;木是古木;叶是黄叶所有的景物都着上了寒、黄、幽、荒的冷调色彩。此外还大量出现枯桐、疏竹、枯干、幽谷等充满凄冷意味和峭拔之感的意象。例如: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以上诗句不是一般的客观景物描写,而是把诗人主观情感移之自然物象,使之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客观事物也随之灵化了。总之,意象偏于冷、幽、暗是柳宗元诗的总体特征,也是诗人孤独内心世界的反映。这些充满凄冷的情调,幽暗的色彩和落寞趣味的意象聚

10、集在一起并反复出现,无疑大大强化了柳宗元诗歌的幽冷风格。 与柳宗元诗歌在意象选择上偏重色调清冷幽暗相对照,在艺术造境上,诗人自然会重视幽静深邃境界的创造和清冷凄迷氛围的渲染。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深夜,万籁俱静,月露都是寒的,泠泠声响的泉声和山鸟偶尔的一声清脆鸣叫穿过萧萧竹林发出,越发衬托出寒夜的清冷静寂。 又如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诗人在此诗中更是具体描写了清晨行经山村时所见的景物,以霜露、幽谷、

11、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点缀贯连,构成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这一清冷幽谧的境界,正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意绪,也表现出了幽冷的一面。 高洁的人格和峭拔的语言 从遣词造句,用笔行文看,柳宗元特别注意字词的精当选择与笔法的深刻锻炼,充分体现了其诗歌峻峭的特点。对此,前人也有所论及,如胡应麟说柳诗“清而峭”;清代姚莹说柳诗“绝嶙峋”。如果说创造寂寞幽深的意象与意境形成了柳宗元诗歌色调幽冷的一面,那么诗人不屈的个性及使用峻峭嶙峋的语言则形成了其诗歌骨力峭拔的一面,二者紧密糅合,共同构成了柳宗元诗歌的典型风格。柳宗元诗歌清峻峭洁的格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清峻高洁的人格精神 柳宗元是一位坚

12、持正义的政治家,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他连遭贬斥,为此他孤独徘徊过,也消极悲观过,但从本质上来讲,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这也有意无意地体现在其诗歌作品当中,如那首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它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在诗里,作者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只数语便点染出了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在加上“孤”、“独”二字,很好地显示出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处境,也折射出作者顽强不屈、傲然高洁的精神品格。沈德潜评此为“淸峭已绝”。 再如笼鹰词: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

13、蜺断,霹雳掣电捎平冈。砉然劲翮 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 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歌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时的豪情,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并渴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宏伟抱负,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充分展示了柳宗元的期望与自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2.峻洁峭拔的语言风格 1(277)柳宗元在诗歌作品中极力追求想象的奇特和文字表现的峭拔,如界围岩水帘: 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韵磬叩凝碧

14、,锵锵彻岩幽。丹霞冠其巅,想像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 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1(298): 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是时植物秀,杳若临悬圃。歊阳讶垂冰,白日惊雷雨。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皪沉珠渊,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并以比喻、夸张、词序颠倒以至文字的怪异等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奇特瑰丽的世界,使诗的锋棱毕现,给人以陡峭的感觉,且其中“清壁”、“凝碧”、“垂冰”、“青枝”、“阴草”、“翠羽”、“素彩”、“寒光”等意象多尖利瘦硬

15、,其修饰语的选用,如“青”、“凝”、“垂”、“翠”等,是他心境的结果。至于柳宗元诗歌中形象尖利的2(17)词语,更是屡见不鲜。如“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左右六翮2(15)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州书因以诗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2(357);“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2(361)2(389);“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其中的“剪”、“利”、“戟”、“剑铓”、“割”、“劈箭”、“刀”、“崩云”等无不尖利峻刻,使柳宗元诗歌呈现出峭拔的风

16、格。 柳宗元诗歌在用字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修养。如南涧中题中的“秋气集南涧”句中的“集”字就极为精当。深秋时节,诗人独游到此,满目凄凉,百感交集,怎不悲从中来,一个“悲”字将景之冷落,心之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如重别梦得中“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一个“忽”字,点出了诗人对光阴转瞬即逝的惊异;再如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的“宦情羁思共凄凄”,一个“共”字,把诗人遭贬与思念双重凄凉之感沉重地表现出来。 2(43)还有江雪,诗中的“绝”、“灭”、“雪”等文字极为简洁,不可移换,它们均属“皆”部入声,短促斩截,读来有劲峭之感,而其意义也都有通向峭拔寒冷的一面,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诗的肃杀气氛

17、。 总言之,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在于意象幽冷、语言峻峭,人格高尚,并善于从幽冷峻峭的意境中表现沉重的感情,从而形成诗歌的一大特色。 柳宗元诗歌特点的形成,一方面同他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他的哲学思想、生活情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作。每每拈来柳宗元诗歌细细品读,就会深感其中幽幽透出一股盎然的禅意,呈现出鲜明的禅学理趣。众所周知,柳宗元虽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可他也并不拒绝佛教思想,在他漫长的被贬抗争过程中,他就是借助佛教思想来抚慰心灵的。我们知道,柳宗元好佛,他自谓:“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3(567)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宗元认同

18、并接受了佛学理念,这些理念又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其诗歌作品打上了禅趣的烙印。 宁静空寂的境界 佛家重自然,追求平静、空幽的境界。这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柳宗元却非常偏爱或者说只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景物,他对清冷幽寒的事物非常敏感。如: 二、诗歌与禅趣的摄融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这些诗句,不需外在的刻意渲染,就已弥漫着清寒幽冷的气氛,表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界。 贬谪中的柳宗元虽然在主观上依旧处于压抑与寂寞的氛围中,但在客观上,他毕竟远离了官场倾轧与政治纷争的污浊,与释门高僧的频繁交往,

19、进一步拉开了他与现实的距离。他同高僧们参禅论道、谈玄说佛,佛教的出世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在诗中虽看不到佛教的教义,却可以根据作者的“情”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禅意。 佛家讲出世,追求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柳宗元晚年的山水诗里,从中我们常常可以体味到那种超然尘外的“空寂”,如著名诗篇江雪,此诗作于宪宗元和九年,即柳宗元被贬至永州的第十个年头,在那里,诗人的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忧虑。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内心充满痛苦,无子绝嗣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忧虑,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他感到万事皆空。江雪一诗的意境就是大自然的“千山”、“万径”和渔翁寒江独钓,除了漫天的大雪,周围再没有生命存在,这是一个严峻

20、、幽静、寒冷的世界,是一种空寂的境界,使全诗给人一种超尘出世之感。 再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此诗也同样表现出一种暂时忘却人生的恩怨得失,泯灭了是非荣辱观,得到了“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愉悦与满足,因而作品也更好地表现出宁静空寂的意境。 再如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永州后定居愚溪时所作,诗中写自己厌倦长期官场的拘束,认为这次贬谪

21、南荒反是幸事。诗人通过对晨出夜归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副优雅清淡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诗中船桨撞溪水中的石块发出响亮的音响及诗人的引吭长歌,衬得山中更加幽寂。因为这些声响正是以“来往不逢人”夜的宁静为背景,诗最终还是导向静谧的,在意境的创作上,也着意追求一种无人之境的宁静。 又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月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全诗清空恬淡,没有世俗的喧嚣扰攘。诗人以“无事”之心造宁静之境,描写了雨后愚溪北池早晨的景色:云散日出,溪景明丽,高树临池,诗人置身其中,闲适的心境与清幽的景物浑然相契。全诗的景物平凡、自然,丝毫看不出诗人主

22、观情绪的涉入,从文学范畴而言,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启示,重要的不在于其悟道的深度,而是在于禅学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构思的渗透与影响。还有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 逐。 作者以素描的手法,用浅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副幽雅淡美的水乡风光图,漂泊的渔翁,清澈的江水,袅袅的炊烟,初升的红日,构成了一副闲适恬静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柔和秀美的感觉。诗的末两句正是禅宗“不于境上生心”的形象表现。又如: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构法华寺西亭) 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远林。(零陵春望)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园林幽鸟啭,

23、渚泽新泉清。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旷野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在一瞬间直觉地发现大自然澄江如练,夕照临轩的画面,感受到雁鸣高天、莺啼远林、童敲茶臼、旷野鸣禽的清音,静中有动,喧中有寂,这种寂静气氛的捕捉与传达,正是诗人心中那“无念”、“无往”禅境的外化,是禅境的融入,这也是柳宗元诗歌别有一番天地的原因之一。 浓厚的佛教意识 “永贞革新”的失败,是柳宗元一生的重大转折。之前,他是封建王朝最高行政机构里的一位要员,之后,他作为“罪官”而被放之永州、柳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苦闷、寂寞、黑暗的时期;加之家庭中先后丧母、丧女使其精神萎靡不堪,于是就写

24、下了不少禅理诗,其中流露出了“我4法皆空”、“生死轮回”等浓厚的佛教意识。如巽公院五咏其三“禅堂”: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柳宗元在这首诗里主要阐发的是佛教“我法皆空”的观念。诗人借诗谈禅,表现心静如一的境界。天台宗创始人智觊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能了解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空故,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相体真止也”,柳宗元在诗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诗中“如”即“真如”事物之性,也即空义,能够体悟到客观世界由心而生,虚假不实就是达到真正禅定的要求了;诗的结尾以众鸟高飞,杳

25、无遗迹来比喻,更能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到这种浑然一体的禅境。 还有巽公院五咏其一“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全诗表现了佛教精神不灭和生死轮回的思想。诗人认为:人所经受的各种苦难都是由无始的“结习”和“生死轮回”所导致。人只有一心向佛,才能使精神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往生西方净土。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一诗也是借佛教教义来宣泄内心的苦闷,其中写到:“结构罩群崖,回环驱万象。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跼蹐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在这里,诗人融合了天台宗“

26、一念三千”的教义,只要一念正确就没有是非人我而得到解脱了,进而领悟到退避、消极的人生哲学。 他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也流露出较浓的佛教思想,“真源了无取,妄还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写了诗人对经义与修身关系的理解:学禅即须直探真源,而不能像世人那样空逐妄迹,内心的感受也许有望与佛祖相契合,但修身养性却难以达到圆熟之境。这是在说理,理不艰深,却说的透彻,不独学禅,启示任何事物都是行难于知。所以元好问赞其“深入理窟,高出言外”,可见柳诗中的禅学思想较为浓厚。 三、呈现出一种恬静淡泊之美 任何一位诗人都会因其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的差异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一旦这种独特的趣味和追求物化

27、于诗歌当中,便形成了其鲜明的诗歌美学特点。柳宗元的5诗歌就充分显示出了恬静淡泊之美。试看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贬谪失意之愁,在历代文人笔下,总是显得郁闷曲迂,但在本诗中,作者却将笔力放在景物的渲染上。夜半时分,四野空寂,繁露满天,夜不能寐的诗人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月色清凉,照射疏竹,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这清冷的明月,泠泠的水声点染出一种幽寂的意境。“石泉远逾响”中的“逾”字,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加上山鸟的时而一鸣,更加反衬出夜的静谧。诗人将眼前所见之景,尽收笔端,似乎

28、漫不经心,但又自然地将贬谪荒地、寂寞失意、孤苦彷徨的愁绪融入景中;结句写诗人依柱谛听,一直到天明。“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如此清冷之景,孤独的诗人能说什么呢?全诗的景物没有浓艳的色彩,芳华尽去,诗人只是淡淡地涂抹,又淡淡地了结,显示出柳宗元诗歌淡美的一面。 再如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就诗人而言,眼前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伤迷茫之情是相通的,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这时,政治的希望,还乡的希望都破灭了,联系他去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及“从此忧来非一

29、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等诗句,就可以觉得“宦情羁思”是什么滋味,而这种羁思积累在诗人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诗人在这里没用浓彩重墨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整首诗语调平缓,然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常的心,也就是说诗人的忧怨之情潜藏在其诗作的恬淡之中。 又如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诗人摆脱“簪组”之累,寄情与山水泉林之间,将呈现在眼前的农圃、山村、露草、溪石、楚天、清湘、白云等一组组优美的自然风景有机地构织起来,形成一幅恬静淡远的画面。从京城的朝官沦为荒远之地的逐臣,本是人生的一大不

30、幸,但诗人却放开一步想,认为自己长期为仕宦生涯所累,如今来到永州这地方,诗人因闲暇无事,便与农家为邻,周围都是农田菜园,偶行山林间,便像一位超然于俗外的隐士,清晨耕作于田间,翻动满是露水的杂草,夜晚划船而归,在溪石间发出悦耳的声响,这真可算的上是一件幸事啊!由此也可见出诗人对世界的一切都很淡泊,他不再为改革失败而痛心,也不再为被贬而失意。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同时,将自己的经历处境和主体意识移于自然物之上,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心灵上的种种郁闷也被大自然涤荡一空。诗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交融形成了它独特的这种美学特点恬静淡泊。柳宗元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也源于他这种恬淡的审美追

31、求。 四、抒情方式的对比性特点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遣词造句层面上的对比 柳宗元诗歌抒情的对比性首先就体现在其诗歌中遣词造句及景物场面上。如: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读书) 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这些诗句中“去”与“回”,“南”与“北”,“巧”与“拙”,“智”与“愚”,“盈虚”与“胜负”,“覆地”与“参天”都是遣词造句,意义层面上的对比,这不是近体诗要求对仗所包含的普通修辞对比,而是诗人情感表达方式的抒情性对比。 有些对比会因诗人特定的

32、宇宙时空,人生经历,思想感情而蕴涵独特的意义。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诗人沿湘水南下,经过十年的贬谪沉沦生活后终于在元和十年奉召回京,心情十分喜悦,“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理想再次燃烧,“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自以为可以重展才华,建功立业,情绪也由抑郁悲伤的低谷上升到饱和快乐的顶峰;然而“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诗人无意中的庄周梦化蝴蝶,苏武归汉重新进入政治中心却落空,几个月后诗人又被贬到更加荒远僻静的柳州,便发出了“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的慨叹。诗人情绪的悲欢离合、心境的冷暖,所处时空的变化都深蕴一种必然的对比性。又如夏

33、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这里也包含了字词和场景的对比。首先是“南”、“北”地理方位的差异性比较,正因为南州太热,故北牖敞开,突出空间的距离性和地方性特色;其次是“无馀声”和“敲茶臼”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最后是熟眠诗人之醉和天真无邪的山童之醒的对比。再如:“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此句在写法上从对往事的回忆,借助今昔对比,表现心里落差。正是在层层对比却又浅近自然、豪华落尽中凸现诗人少有的开朗欢娱和恬淡自得之意。又如诗人叹息时光流逝,则写到:“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其中“今”与“昨”也是字面上的对比;在其赠答送别中也不忘对比,如“君子

34、尚容与,小人守竞危”;其咏史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比意义或对比场景的字句,如“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就是以育人为公的屈原和种橘千株为子孙计的李衡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作对比,表明自己去私为公的殷殷期望之情。“刷毛伸翼和且乐,尔独落魂今何为”,它以群乌得意与歧鸟孤独落魄对比,寄托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仕途感受。 主观愿望舒适之情与客观作品悲怨之情的对比 主观情感期待舒适之情与客观情感上忧怨之情互动形成的对比性,主要反映在柳宗元诗歌中所体现的悲喜交集、哀乐相生的情感对比上,如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

35、照文鳞。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兹择土,蒲鱼相与邻。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 诗人由于“忧倦”之情而难以眠,遂踏雾登临江津以求“自乐”。宁静中缓缓日出,澄明晶莹,上有飞禽高雾,下有鱼影潜沉,双江汇合,奔涌西流,更有不知名的怪物在浮游,潭心荡漾,早鱼为邻,这些美好清新充满活力的景物使诗人得到一点解脱和慰藉,即纠结可解,抑郁得伸。然而毕竟是贬谪荒远之地,去国怀乡之情经过短暂的消释后又自然生发“信美非所安,羁心屡这巡”的感慨,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忧乐交接、悲喜交集之情的融合。 6再如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

36、,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由“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四句看,诗人耳闻幽谷鸣禽,目观清流寒藻,入深探奇,竟忘记了疲劳,心境是愉悦的,可是诗人这种得意却是有条件的。得意之前,便将先有的失意之感暂时下沉到潜意识层中;在得意之后,这种失意之感便越发浓烈地涌上心头,更何况他所游之南涧是那样寂寥清冷,秋气也是那样凛冽肃杀,所闻之声又是羁禽的幽谷哀鸣。所有这些,作为触发他内心深层悲感的媒介,不得不使他得意未终便忧从中来,在对“

37、孤生”、“失路”的联想中,生发出“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的凄怆感受。 又如构法华寺西亭开始写:“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诗人满腔热情期望登高愉悦身心,也确实放松了身心,随着探幽访胜的人骋目四望,有“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这样的美景,这种开阔宏大宁静清远的佳景暂时同化了诗人,舒适了诗人,便有了“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的感慨。然而,志虽适却不能久适,颜旋开却又闭,“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羁旅思乡贬谪不遇之情瞬息又产生了。这些都体现了诗歌中忧乐交替

38、的对比性特点。 抒情风格淡泊与深沉的对比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上还具有淡泊与深沉对比的一面,并很好地体现在其诗歌当中。如脍炙人口小巧绝伦的江雪,全诗语言清新平淡,不加雕琢。千山沉寂,飞鸟绝迹,大雪飞扬,大地、人和物都归于隐退,万物浑然一体。后两句刻画的人为之景中寄托和隐喻着诗人孤傲执着的性格和追求,可见,这不只是一首写景小诗,还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诗人寄深情于淡景,完美地体现了其抒情风格上淡泊与深沉相互对照的特点。 再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的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及原因是半夜西园望远,繁露的坠落是悄无声息的,但作者却能闻到,这种敏锐细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是寂寞难眠的,此时他不能虚静也不能忘怀,于是揽衣起

39、床,只见冷月高悬,如水的月光静静流泻,勾勒了一个冷寂空旷的境界,然而诗人又点之以泉声缀之以鸟鸣,以有声衬无声,使清冷之境更清冷,随之诗人自己的心也变得清冷起来了,自己的内心也融入到这夜景当中。全诗表面上记叙的是诗人午夜难眠起床独望这一件小事,语言浅显,平淡,实际上,却寄寓了诗人被贬后深沉的哀怨寂寞之感。 又如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樽。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饮酒诗。开篇即点出了饮酒的缘起,因“少愉乐”、“驱忧烦”而“开清尊

40、”,继而写饮酒后的感受,不仅心情变得不一样了,就连天地山水在作者眼中都觉得热闹、温润起来了,然而正当烦扰既逐,情绪稍转舒畅之时,诗人却触景生情,那蔼蔼的树木尚能自庇而保全旺盛的生命,而自己又能如何呢?虽没说出自悲身世的弦外之音,但已让读者感受到了,如闻如现;随后诗人又以超旷淡泊之语,将悲情一笔荡开,写到:“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喝醉了便倒在芳草地上偃卧休息,此中之趣,在诗人看来,即使是那些富翁也未必真正了解。诗人最终得以宽解和超脱,表现出其对外物淡泊的一面,然而他又对饮酒恣意之乐的赏心和体悟表现出了蔑视世俗,看破社会黑暗腐朽的深沉情感。 总观柳宗元的诗歌,我们可以知道

41、,一代宗师柳宗元之所以能够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主要源于其诗歌的独特性。柳宗元有才华兼具志略,曾满怀激情地以朝官身份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但时世弄人,“永贞革新”及其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之而被贬至荒蛮之地永州和柳州,进而便陷入苦痛孤寂之中。永州和柳州地处边远,且巉峻陡峭、峰头林立、环境险恶,在表层物象和深层情感的双重作用下,作者在诗歌中便表现出一种幽冷峻峭的格调;黯淡的时势,“愚”不谐俗的性格,兼之以“古来才命两相妨”的集体意识,终使怀抱济世之志的他处在了深深的孤寂之中,为了摆脱现实困扰和心灵重压,为被现实苦痛孤寂折腾的够呛的灵魂寻找到支撑点,诗人曾做了走近佛禅、转向历史、怀土思归、

42、走向自然的努力,这就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摄融了浓厚的佛学理趣,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恬静淡泊的审美追求;诗人走近佛禅、走向自然等举措虽然在消弭诗人孤寂情感、缓解生存与环境之冲突、维持精神与心里平衡方面,确乎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让其心灵得到一定的舒慰与解脱,而无法从根本上让他超脱、达观起来。因为他始终不能彻底抛开俗世的生活和贬谪的骚怨幽愤,心灵固执地胶粘在过去的某些事情上,这就使得作者在诗歌的抒情方式上表现出对比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柳宗元诗歌的几大特色。 注释: 据王国安的柳宗元诗笺释所载诗统计:柳宗元现存诗138题,共164首,贬谪前仅三首,元和十年返京期间作诗十三首,赴柳途中作诗九首,柳

43、州任上作诗三十三首,其余皆作于永州,即115首. 参见明代胡应麟著诗薮.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新校本第534页. 参见清代文学家姚莹著论诗绝句六十首注第十八首,合肥黄山出版社XX年第220页. 参考文献: 1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8-71. 2尚永亮编.柳宗元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4-15. 3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7-63. 4吴在庆.历代名家精选集-柳宗元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1-42 5张炜.论柳宗元诗歌风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5):9-12.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

44、二卷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6-145. 谢 辞 本论文的设计是在袁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袁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袁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几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较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我还要感谢同宿舍的各位姐妹们,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她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她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辛勤地抚育着自己的女儿,不辞劳苦,不知疲倦,默默地寄予着无限的希望。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磨难,他们都在背后给我支持和鼓励,时刻做我可以依靠的温暖臂膀,使我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