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南调研报告立足环境优势,谋划可持续发展 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考察的思考 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好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在华夏大地迅速扩展。 海南自启动了生态省建设以来,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如今,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树影婆娑,层绿尽染,森林覆盖率达55.5,2700多万亩椰树、橡胶树、香蕉林、荔枝园染绿了半壁
2、河山。良好的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成为海南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份,正逐步打造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一、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模式 海南在生态省建设的发展实践中,逐步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从区域规划、产业定位、发展路径、保障机制四大关键环节着眼,建立起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 区域规划:构建功能性区域板块,实现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不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规划都是重要的调控手段,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阀门。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首先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到各
3、类规划中。 针对海南岛的地理特点、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生态体系等基本状况,海南省对全岛进行了整体区域功能规划,划分成五大板块:发挥琼北区域在经济基础、港航条件、信息技术、开发区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综合经济区;整合琼南区域旅游资源,打造以三亚为中心的琼南旅游经济圈;把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到海南岛的西线区域,提高工业的聚集度增强工业产业的配套能力,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在海南岛的东线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热带高效农业、滨海旅游业、会展经济等,建设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是海南生态核心区,在切实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建设中部生态经济区。五大功能区的
4、科学定位,突出了区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实现了区域互补、协调发展。 除了在区域规划中突出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园区开发、项目实施等从大到小各个层级的规划中,海南都注意融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并把做好规划、审批规划、管严规划确立为各级*重要的职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产业定位:确立与本地环境、资源承受力相匹配的主导产业 选择能够发挥本地优势、与本地环境、资源承受力相适应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海南省把自身放到周边国际区域范围内思考资源的有效配置,找准海南发展的优势,确立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
5、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效益型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建设新兴工业省,就是坚持高水平规划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始终恪守“三不”原则,即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热带农业资源方面的优势,真正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热带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建设海岛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就是突出热带、滨海、度假、休闲的旅游主题,把海南建成高档休闲度假旅居基地,建成全国人民的第二居住地。 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发
6、挥海南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陆海并举、城乡一体的经济结构。实践证明,“一省两地”的产业定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海南省情,从主导产业层面上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有效统一。 发展路径: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有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要找到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径,才能保证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从发展的视角审视,海南开发建设时间较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当前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资金、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入先进地区、先发地区,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海南很难走出落后的窘境,海南的产业体系很难迅速做大做强;从保护的视角审视,海
7、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保护生态环境是培育产业、加快发展不可动摇的基本前提。在这两种背景下,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在发展与保护的统一中后来居上,海南选择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另辟蹊径,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路子。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资金、技术雄厚,大项目科技含量比较高,有条件高起点实施污染控制。大企业、大项目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投资大、产值高、产业链条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强,这些企业、项目的进驻使海南的后发优势得以发挥,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发展先机。 近年来海南在新兴工业
8、、农业、旅游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大型项目,有效推进了天然气和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制造、制药、高效农业、旅游等一批支柱产业的成长,加快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经济社会步入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轨道。 保障机制:实施产业置换和生态补偿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必须满足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如果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必然从破坏环境中获取,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因此*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解决生态重点保护区的群众吃饭、增收问题。海南主要采取两大途径: 一是产业置换。把当地群众从
9、只能依赖生态资源消耗才能生存的传统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根据当地资源、民俗等基本情况,选择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生态型产业替换传统的污染型产业、破坏型产业。海南中部地区是生态核心功能区,在这一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中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例如,对林地严格保护限制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对主要水源地的保护限制了当地一些污染型加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因此下降,有些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海南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小水电、林下经济、中医药、黎苗织锦、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生态产业。还探索推行了“飞地工业”模式,把生态功能区的部分工业项目转移到另外的市县实施,利益两地分成。 二是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利益是
10、公共利益,公共财政理应对为生态保护而付出经济利益的地区进行有效补偿。五指山市是海南实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森林覆盖率达78.3%,耕地仅占土地面积的4.1%,林农、林牧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海南坚持以“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予以调节,补偿了包括五指山市在内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从而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 二、“海南模式”对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启示 我省具有独特的生态区位,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对本地区影响重大,同样关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同时,我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
11、快推进阶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实践为我省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抓好生态省建设的主攻方向 推进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方方面面,因素之间的联系复杂,协调难度很大。一般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生态人居等多个方面内容。不同地区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应根据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制订符合其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生态省建设的主攻方向,动员组织全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 一是生态经济建
12、设主攻方向:发展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强省之路。 二是生态社会建设主攻方向:实施生态城镇工程,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环境承载能力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构建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内的生态城镇体系。 三是生态环境建设主攻方向: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以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建设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国土和耕地资源,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保持耕地占补平衡。 四是生态文化建设主攻方向: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加强
13、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学科建设,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开展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程,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坚持绿色消费观,将消费利益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相结合,以绿色消费推进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进生态建设。培育“绿色市场”,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 五是能力支撑建设主攻方向:增强决策能力,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在宏观层面上要统揽全局,在中观层面上要联动各方,在微观层面上要各个击破。增强科技能力,建立生态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研发污染监控、资源循环利用等高新技术;加快环保科研成果、清洁生产技术和
14、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监测能力,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增强监察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和标准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增强应急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以及与之适应的紧急救援体系。 启示二:加大保障措施力度 我省生态省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生态省建设与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措施力度。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将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地区、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开发规划时,要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目
15、标。 二是完善地方环境法规,强化执法、监管能力。适时出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生态补偿、节能监察方面的*规章和公众参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强化准入、许可证和限期治理制度,严格控制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产业的发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三是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省建设列入预算,设立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各市、县设立生态市、县建设专项资金。采取建立*引导资金、*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带动民间资本投入生态建设。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
16、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省建设。扩大吸收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各国*贷款与赠款资金。对重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生态恢复保证金,建立生态恢复专项资金。 四是实施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步伐,尽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形成以专家为主导的开放式科研体系。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库和咨询团队,推动高科技创新与成果市场化。 五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听证制度,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凡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鼓励非*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和技术推广等社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