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2144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名词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病理名词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病理名词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病理名词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病理名词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名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名词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理名词解病理学名解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6.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7.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8.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

2、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9.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10.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

3、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1 变质 :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3分) 2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3 窦道: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4 化脓 :在化脓性炎症病灶中,坏死组织被中性白细胞所释放的或由组织崩解所产生的溶蛋白酶(2分)所溶

4、解、液化的过程(1分)称化脓。 5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血管后,(1分)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2分)称为趋化作用。 6 炎性息肉 :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1分)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增生,(1分)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1分)称为炎性息肉。 7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1分)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2分)即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8 炎细胞浸润: 各种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3分) 9 脓肿: 化脓性炎症呈局限性分布,(1.5分)并伴有脓腔形成者,(1.5分)称为脓肿。

5、10 蜂窝织炎: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分)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1分)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1分)称为蜂窝织炎。 11 绒毛心 : 心包的纤维素性炎,(1分)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导致渗出在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在心脏表面,(2分)称为绒毛心。 12 溃疡: 由于皮肤或粘膜坏死、崩解脱落,(1.5分)可形成局部缺损,(1.5分)称为溃疡。 13 瘘管: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开口于自然管道,(1分)形成两端开口的排脓通道,(1分)称为瘘管。 14 炎症介质 : 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1.5

6、分)在炎症过程中起主要介导作用的化学物质,(1.5分)称为炎症介质。 16 肉芽肿性炎: 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增生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3分) 17 脓毒血症 : 化脓菌进入血液后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1分)引起寒战、高热、皮肤粘膜出血点等全身中毒症状,(1分)并在机体多个脏器内形成多个脓肿,(1分)称为脓毒血症。 18 化脓性炎 : 以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1.5分)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者,(1.5分)称为化脓性炎。 1肿瘤(tumer,neoplasm)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

7、常调控(1分),导致异常增生(1分)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1分)。 3 异型性(atypia) :肿瘤细胞无论在细胞形态(1分)和组织结构上(1分),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分)。 4 间变(anaplasia):指恶性肿瘤细胞(1.5分)缺乏分化(1.5分)。 5 转移: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1.5分),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0.5分),形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转移(1分)。 (2分)。 8 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的某些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机体某些系统发生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1.5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瘤或转移

8、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1.5分)。 9 恶病质: 恶性肿瘤晚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1分)患者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2分)。 10 癌(carcinoma):上皮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11 肉瘤 :间叶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12 癌肉瘤 :一种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1.5分)又有肉瘤的结构(1.5分)。 13 角化珠 :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1.5分)出现的层状角化物(1.5分)。 16 硬癌:若实性癌癌巢小而少(1.5分),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1.5分)。 17 髓样癌 :若实性癌癌巢较大

9、较多(1.5分),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软如脑髓,称为髓样癌(1.5分)。 18 非典型性增生 :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1分),表现为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1分),核分裂增多,但多为正常核分裂相,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1分)。 19 非典型性增生:是一种黑色素细胞来源(1.5分)的可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1.5分)。 20 畸胎瘤 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的肿瘤(1.5分),往往含有三个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1.5分)。 22 癌基因:癌基因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和病毒中的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具有高度进化保守

10、性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胚胎发育、分化增殖和细胞分化调控。(1.5分) 简言之:正常时存在于细胞中能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无活性形式为原癌基因,激活后为癌基因。 23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细胞增生和肿瘤性转化。(1.5分) 1、 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AS): 指动脉内膜有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粥糜样含脂病灶的形成和动脉壁的硬化。 2、 脂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1分)形成的微隆起于动脉内膜面的淡黄色斑点与条纹。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肾动

11、脉粥样硬化时,受累动脉狭窄,供血区萎缩或梗死,梗死机化形成凹陷性疤痕(1分),多个疤痕形成使肾体积缩小,变硬。 4、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是一种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及心、肾、脑等重要脏器(1分),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5、 向心性肥大:在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时(1分),肥大的心脏心腔不扩张,甚至缩小。 6、原发性固缩肾:良性高血压病时(1分)肾细小动脉硬化(1分)引起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状。 7、 动脉硬化:指一组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8、 风湿

12、病: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并形成特征性风湿小体。 9、 Aschoff 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1分),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10、 绒毛心:心包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时(1分),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波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绒毛心,多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赘生物。 12、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所致心肌供血不足(1分)而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1

13、分),绝大部分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13心肌病:指一组原因未明的(1分)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 14、 心肌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1.5分)或弥漫性炎症。 1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的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2、 大叶性肺炎:是一种以纤维素性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肺急性炎症,病变累及肺段、整个大叶,有时可累及23个大叶。 3 红色肝样变期:大叶性肺炎第二期,因为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与渗出及出血,使肺质地变实,色暗红,如肝脏。 4 灰色肝样变期:大叶性肺炎第三期,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使肺质地变实如肝,颜色灰白,故称之。 5 肺肉质变:大叶性

14、肺炎并发。如果渗出的白细胞过少,蛋白水解酶不足,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完全溶解和吸收,则会导致机化,使局部肺组织呈现红褐色,质韧,似肌肉。 6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是细支气管及其所属或临近肺泡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病变范围相当于一个小叶。 7 间质性肺炎: 是指主要发生于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周围、小叶间隔等肺部间质的炎症。 8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即间质性肺炎,主要由支原体及病毒引起,由于其病变及临床表现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等典型的细菌性肺炎不同,故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9 肺气肿:是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10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小叶的中

15、心区,病变的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过度充气、囊状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病变较轻或仍保持正常。 11 全小叶型肺气肿:整个小叶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弥漫性小囊状扩张,病变均匀分布于肺小叶。 12支气管扩张症: 是指肺内支气管发生的持久的不可复性的扩张和变形。 13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慢性肺部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导致右心室肥大与扩张的一类心脏病。 14 矽肺 :是由于长期吸入硅石粉尘而引起的一种职业病。病变特点是在肺内形成矽结节及间质弥漫纤维化。 15矽结节:矽肺时所发生的病变,早期由吞噬了硅尘的巨噬细胞组成,又称为细胞性结节,以后逐渐纤维化并玻璃样变。镜

16、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圆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 17 早期肺癌: 临床及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但无淋巴结及其它脏器转移,病理上分为管内型、管壁浸润型及管壁周围型。 20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来源于末梢细支气管粘膜上皮,肉眼可为弥漫型或结节型。镜下特点是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泡支架保存。 1 假小叶:肝硬变时,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1分)肝小叶正常结构被破坏。肝实质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集团,称为假小叶。 2 为一种显性遗传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好发生青年,肉眼可见在肠粘膜上散在约黄豆大小的小息肉群,一般无蒂,数目可达几十个;镜

17、下由增生的肠粘膜腺体构成,上皮分化良好。 3 毛玻璃样肝细胞:HE切片中肝细胞整个胞浆或胞浆的一部分呈淡红色、细颗粒样结构的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细颗粒电镜下为增生扩大的滑面内质网,内充满丝球样颗粒。多见于慢性带毒者。 4克鲁根勃氏瘤 (Krukenberg tumour):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播种于双侧卵巢表面,形成转移性粘液腺癌称为克鲁根勃氏瘤。 5 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脏结构改建,肝脏变形和变硬。 6 小肝癌:小肝癌即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18、 7 肠上皮化生:是指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被有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的上皮所取代,与小肠上皮相类似。 8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浸润性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弥漫性浸润使胃壁增厚,可达23cm,质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消失,尤如皮革制成之囊袋样,恶性度较高。 9 嗜酸性小体:为单个肝细胞的凋亡,肝细胞胞浆失水皱缩,胞体变小,核碎裂或消失,整个肝细胞变成一个深红色的圆形小体。 10 气球样变性: 肝细胞因水分增多而肿胀,变圆,胞浆透亮,细胞体积超过正常一倍以上者为气球样变性。 11 碎片样坏死:汇管区的炎症向相邻小叶的界板扩展,使局部肝细胞坏

19、死崩解,界板破坏伴有炎细胞浸润,称碎片样坏死。 12桥接坏死:小叶中央和汇管区、一个小叶中央和另一个小叶中央、汇管区和汇管区的坏死灶间相互融合沟通所形成坏死带,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等。 13 印戒细胞癌:腺癌的一种,多见于胃肠道,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成片或呈小巢状排列,胞内积聚了大量粘液,胞核被挤于细胞的一侧,形成印戒样。 14胆囊结石: 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称胆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称胆囊结石。 1陷窝细胞 :多见于结节硬化型何杰金病。瘤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淡染。福尔马林固定后胞浆收缩与周围细胞之间形成透明空隙,好似细胞位

20、于陷窝内。 2 RS细胞:何杰金病的诊断性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双色或嗜酸性;核大,双核或多核;核内有一大而嗜酸性的核仁,周围有一透明晕。 3 绿色瘤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大量瘤细胞在骨组织、骨膜下或软组织中浸润形成的局限性包块。 4 类白血病反应 : 由于严重的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等,造成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高,并有幼稚细胞出现,称为类白血 病反应。 5嗜酸性肉芽肿 :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主要为骨组织内大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细胞分化成熟,其间并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数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态好似炎性肉芽肿。 6 组

21、织细胞增生症X:包括LetterSiwe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和嗜酸性肉芽肿三种疾病,它们都有Langerhans细胞增生,故也称为Langer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7 毛细胞白血病 :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其白血病细胞胞浆形成细长突起,形似绒毛,在电镜下清晰可见,一般光镜下也可见到,故称为毛细胞性白血病。 8Ph1染色体:指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至9号染色体长臂。CML病人中约90%伴有此种染色体异常。 9何杰金细胞 :何杰金病中的肿瘤成分中除典型RS细胞外,还有一些肿瘤细胞,形态与RS 胞相似,但只有一个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这种细胞可能是RS细胞的变异型,

22、不能作为何杰金病的诊断依据。 10 满天星现象:Burkitt 淋巴瘤中,单一性的瘤细胞之间散在多数吞噬各种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形成所谓的满天星现象。 1肾小球肾炎: 一种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2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综合症,又称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由于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的抗原,当肺受到原发性损伤后,使肺泡基底膜发生改变, 成为自身抗原,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起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害.在发病机理上,肾脏的病变属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 免疫荧光法显示为线型荧光.病理变化主要为

23、新月体性肾炎。 3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突然出现的血尿、蛋白尿、水肿 、少尿、氮质血症、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病理基础为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4蚤咬肾: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肉眼观,两肾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有时见粟粒状出血点故称“蚤咬肾”。 5 新月体: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体积增大,增生成多层并有巨噬细胞浸润,在肾球囊内形成新月形小体或环状体。早期为细胞性新月体,以后在增生的细胞之间发生纤维化,逐渐演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和纤维性新月体。 6Heymann 肾炎:是实验大鼠的一种肾炎,用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免疫大鼠后,大鼠体内产生抗肾小管刷状缘的抗体并引起肾小球肾炎。其抗原位于

24、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表面,是一种糖蛋白,由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与肾小管刷状缘有共同的抗原性,故与抗肾小管刷状缘所引起的抗体呈交叉反应,在肾小球内形成原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为不连续颗粒状荧光,电镜中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下有多数小堆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与人类膜性肾炎病变相似。 7脂性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故称为脂性肾病,电镜下发现肾小球唯一改变为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或消失,又称足突病或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高度选择性蛋白尿为特征。儿童多见,对皮

25、质激素敏感。 8膜性肾病: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侧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继而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弥漫、均匀一致增厚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大量的蛋白尿。肾小球常无明显炎症病变。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的常见类型。 9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 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系膜增生,镜下可见整个毛细血管襻呈现以扩大的系膜区为中心的分叶状,又称为分叶状肾炎。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血清补体降低,故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10致密沉积物病: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型,电镜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心部位见均质、 高电子致密沉积物粗大呈带状,又称为“致密物沉积病”,这种沉积物也可见于肾

26、球囊和肾小管基底膜。 11IgA肾病:首先由Berger(1968)报道,又称Bergers病。其特征为弥漫性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伴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伴轻度蛋白尿,少数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症。 12颗粒性固缩肾: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两侧肾单位弥漫性损害造成的纤维化和疤痕收缩, 和残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交错并存,引起肾脏体积缩小及表面细颗粒状,质地变硬,称为“颗粒状固缩肾”。也可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脏病变中。 13肾盂肾炎: 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主要累及肾小管、肾盂、肾盏粘膜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 14 尿毒症:严重肾功能障碍, 代谢产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

27、内过度潴留,使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硷平衡紊乱,机体内环境相对紊乱,引起自身中毒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除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外,还有肾脏损伤引起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此外病人还有继发性胃肠道、神经、皮肤、肌肉、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异常。 15肾自截:肾结核后期可见全肾广泛钙化,混有干酪样物质,外包一薄层肾皮质组织, 结核杆菌不能随尿液流入膀胱,膀胱的继发病灶反而好转,愈合,症状消失,这种情况称为“肾自截”。这并不意味发生了“自愈”,肾内的病灶仍然潜在,仍有存活的病原菌。使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肾盏、肾盂扩张, 肾实质受压萎缩,称为肾盂积水。 17

28、Hunners溃疡:膀胱的Hunners溃疡,或称慢性间质性膀胱炎, 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膀胱壁纤维性增厚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和表面溃疡。主要发生于妇女,引起极度的排尿困难。 18 C3肾炎因子: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补体系统异常,在血清中有3肾炎因子,可通过旁路活化3,造成3在肾小球基底膜中沉积,引起基底膜损伤。故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基底膜中沉积的主要是3,而非免疫球蛋白。 19系膜插入: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 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插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和基底膜间,使基底膜呈“双轨”状,称为系膜插入。 20弥漫性肾皮质坏死:弥漫性肾皮质坏死常见于孕妇胎盘早期剥离或为败

29、血性休克的并发症。 由于全身性低血压或肾小球入球动脉内发生DIC,使肾皮质严重而广泛缺血, 发生弥漫性坏死。 21多囊肾: 多囊肾是肾脏的先天性畸形, 是由于生肾组织内层所发生的肾单位没有与集合管接通,使尿液潴留在肾单位内,扩张成多数囊泡。 22Alport 综合征:Alport综合征又称遗传性慢性肾炎。患者除肾炎变化外, 还有神经性耳聋和视力缺陷,故又称耳眼肾综合征。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有皱褶形成,血管腔闭塞,肾间质中有较多泡沫细胞浸润。 23肾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是来源于肾胚基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岁儿童。本瘤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肉瘤性梭形细胞,可分化出肌肉、软

30、骨及骨的成分;另一种是能分化成肾小管样和肾小球样结构的肿瘤性上皮成分。 24 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的慢性增生性炎。在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下, 膀胱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灶性增生,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巢内发生腺上皮化生,形成腺样结构。化生的腺上皮可分泌粘液,粘液的积聚使腺腔扩张成囊,又称囊性膀胱炎。 25肾性骨营养不良:长期尿毒症患者血钙减少,可引起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使骨组织普遍脱钙,其行态与骨软化和囊状纤维性骨炎相似。 26 肾病综合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性浮肿、高脂血症和脂质尿为特征的综合症,病理基础为基膜理化性状改变所致的通透性增加。 27终末期肾:弥漫性硬化性肾炎进入

31、晚期,肾脏所有组织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 间质和血管的改变与因血管和间质病变引起的肾硬化难以鉴别,其表现均为大量肾单位毁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血管内膜纤维化及玻璃样变,这种肾脏常称为终末期肾。 1宫颈上皮内肿瘤: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在受到某些因素作用时易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根据累及范围,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累及全层发展为原位癌。由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目前常把这个过程的病变统称为宫颈上皮内肿瘤。 2 子宫颈腺囊肿: Nabothian 囊肿系宫颈腺易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压迫,或腺体受炎症刺激致粘液分泌增多,腺体上皮鳞化,腺

32、体导管阻塞而发生腺体内粘液滞留腺体扩大所致。小囊肿内衬上皮变薄,腔内含胶冻状粘液。直径数毫米至1厘米,称为子宫颈腺囊肿,多见于慢性宫颈炎。 3 水泡状胎块: 正常胎盘被一群肿胀伴囊性扩张的葡萄状水泡所代替,每一个水泡代表一个水肿的绒毛,绒毛间质高度水肿,血管消失,表面的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并有一定的异型性。水泡状胎块有完全性和部分性之分。 4侵蚀性水泡状胎: 侵蚀性水泡状胎块的水肿绒毛和滋养细胞有较强的侵袭行为,其特征为水泡状组织侵入子宫肌壁或深肌层,引起组织破坏,并常侵袭和破坏静脉壁形成出血性结节,引起大出血并可转移至邻近或远处器官。 5克鲁根勃瘤(krukenberg tumour

33、): Krukenberg瘤是来自胃肠道的卵巢转移癌,最具特征性的是常来自胃肠道的粘液细胞癌,常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卵巢弥漫性增大,镜检可见不同分化的印戒细胞弥漫浸润。 6粉刺癌:属于导管内癌主要在乳腺导管内生长,不侵犯导管基膜。切面管腔内有牙膏状、灰白色坏死物,犹如脸部粉刺,又称粉刺癌。常发生于较大导管。 7小叶原位癌 :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终末导管,癌细胞松散排列,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相少,未穿破基底膜,小叶结构仍保存,即为小叶原位癌。常为多中心发生,双侧性多见,体积很小不产生局部症状,难以发现。 8乳头湿疹样癌: 乳头湿疹样癌发生于乳头和乳晕皮肤的表皮层内, 常同时累及皮肤附

34、件。形态上有两个特点:乳头和乳晕皮肤呈湿疹样变化;表皮内有散在或巢状排列的癌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浆丰富淡染。 该病与原位癌性质相同。 9腺肌病:子宫肌壁内出现距子宫内膜基底层2毫米以下的肌层中出现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呈岛状分布,其周围平滑肌增生,称子宫腺肌病。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外组织和器官内出现宫腔内膜结构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绝大多数发生在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等盆腔组织。 11考尔爱克斯诺小体: 卵巢性索来源的肿瘤中,瘤细胞排列成群围成菊形团或小腺泡,中央有一小管腔,内含有均质红染的蛋白质及少量的细胞核碎屑,这种结构称为考尔爱克斯诺小体。多见于粒层细胞瘤。* 12Meigs综合征 :卵巢纤

35、维瘤为良性瘤,约312%病例可伴有腹水和胸水,即Meigs综合征。切除肿瘤后,胸水和腹水随之消失。 13宫颈早期浸润癌 :上皮内癌细胞突破了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浸润深度一般在上皮层之下不超过35mm,在间质中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称为宫颈早期浸润癌,又称镜下浸润癌或微浸润癌 14AriasStella反应: AriasStella反应是妊娠期在子宫内膜腺体在滋养层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肥大,呈高度分泌状态,有时伴增生,核大、深染,易与子宫内膜癌相混淆。该反应可见于正常妊娠及与妊娠有关的病变。 15施李综合征: SteinLeventhal综合征即多囊卵巢综合征,首先由

36、Stein及Leventhal 于XX年提出并描述。为月经调节机理失常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多毛、肥胖、月经稀少、闭经、伴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 16副乳腺:副乳腺指正常乳腺外,在“乳线”的其他部位形成乳腺组织残留,多见于腋窝部,一侧或双侧,偶可发生在女阴部。本病又称多乳腺症。 17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常累及阴唇和会阴,呈多发性疣状斑状或结节菜花状突起。镜下见鳞形上皮呈乳头状瘤样增生,细长尖乳头,表面鳞状上皮角化不全,棘层细胞增生。上皮内出现大空泡细胞或称“挖空细胞”(koilocytotic cell)核大而且大小不一,深染,核周空晕,在空晕内可见胞浆细丝,电镜下可见核内病

37、毒颗粒。 18扁平湿疣:扁平湿疣为第二期梅毒的病变。在外阴和肛周由于表皮增生隆起形成暗红色突起的平坦斑块。镜下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症及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伴表皮增生和角化不全。用特殊染色法(如Levaditi)可找到梅毒螺旋体。 19Behcet 病: Behcet病时,女阴有多发性溃疡,深浅不一,同时口腔粘膜和舌粘膜都可有溃疡,伴眼组织炎症。 20卵巢甲状腺肿: 卵巢甲状腺肿是发生在卵巢的以甲状腺组织为主的畸胎瘤。有约15% 的病人可有毒性甲状腺肿的症状。 1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是垂体前叶腺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1分),肿瘤外观柔软、灰白色或微红,多数有包膜,瘤

38、细胞大小不等,圆形或多角形,排列成团块或条索状、片状或乳头状(1分),根据HE染色分为嫌色细胞瘤,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1分)。 2非毒性甲状腺肿: 非毒性甲状腺肿又称为单纯性甲状腺肿(1分),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使TSH分泌增多引起的甲状腺肿大(2分)。 3毒性甲状腺肿: 毒性甲状腺肿 是具有甲状腺毒症的甲状腺肿(1分),是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组织所引起的综合征,因大约有1/3病人伴有眼球突出,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2分)。 4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为桥本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病(1分),患者甲状腺肿大,功能减退,甲状腺实质大量淋巴细胞,巨噬

39、细胞浸润,滤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2分)。 5纤维性甲状腺炎: 纤维性甲状腺炎又称为Riedel甲状腺肿(1分),由于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玻璃样变性(1分),造成甲状腺滤泡明显破坏、萎缩(1分)。 6 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称为肉芽肿性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1分)。其组织学特点是形成类似结核结节样的肉芽肿,肉芽肿的中心为不规则的胶质碎块伴异物巨细胞反应,周围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2分)。 7髓样癌: 髓样癌是从滤泡旁细胞发生的癌,能分泌降钙素等多种激素物质(2分)。瘤细胞为圆形、多角形、梭形小细胞,排列成簇状、条索状,可见滤泡形成,间质中常有淀粉样物质或钙盐沉积(1分)。 8APUD

40、瘤: APUD瘤 APUD系统是由来源于神经嵴的,能从细胞外摄取胺前体(1.5分),并在细胞内脱羧产生胺和多肽激素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组成,从此系统发生的肿瘤称为APUD瘤(1.5分)。 9糖尿病: 糖尿病 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2分),以持续性血糖增高和出现糖尿为主要特征(1分)。 10克汀病: 克汀病 又称为呆小症是新生儿或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1分),主要原因是缺碘,在胎儿时期,母亲通过胎盘提供的甲状腺素不足,而胎儿甲状腺出生后本身不能合成足够的激素。主要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骨形成及成熟障碍形成侏儒(2分)。 11粘液水

41、肿: 粘液水肿 是少年及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1分),由于患者基础代谢显著低下,各器官功能降低,组织间隙中氨基酸、多糖分解减退大量沉积而引起粘液水肿(2分)。 12 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 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使生长激素介质增多,促进DNA、RNA及蛋白的合成,青春期后骨骺已闭合,则引起肢端肥大症,(2分)表现为头颅骨增厚,下颌骨、眶上嵴及颧骨增大突出,鼻、唇舍由于软组织增生而增厚变大,皮肤粗糙增厚,呈现特有的面容,手足宽而粗厚,手指足趾粗钝,内脏器官也肥大。(1分) 13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胚胎期颅咽囊残留上皮发生的肿瘤(2分),位于蝶鞍内或蝶鞍外沿颅咽管的各个

42、部位,肿瘤大小不一,实性或囊性,镜下结构与造釉细胞瘤相似(1分)。 1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胞体周围, 5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2 筛网状软化灶:脑组织内,散在灶性神经组织的坏死,液化,形成染色浅,质地蔬松的镂空筛网状病灶. 3 砂粒体:见于脑膜瘤等,在变性的组织上形成呈同心圆的层状结构中的钙盐沉着。 4 轴索反应: 切断实验动物的轴索后,神经元胞体内出现典型的中央性尼氏体溶解故又称轴索反应或chromatolysis,但最常见的病因并不是轴突的机械性损伤, 而是长期的缺血和淤血,某些病毒感染以及维生素缺乏病亦可引起此病变。 5 细胞均质性变: 神经元长时间缺血而发生缺血性坏死,

43、胞浆呈一致性无结构嗜伊红染色,胞核由浓缩至碎裂,呈颗粒、碎片状,最终完全溶解消失,被称为细胞均质性变。 6神经元固缩: 见于神经系统一些慢性变性疾病,表现为胞体进行性缩小,胞核浓缩变形,核仁不明显,胞浆嗜碱性,进一步发展细胞失去微结构,缩小的神经元浓染呈蓝色,其顶端树突扭曲,最终胞体可完全消失。 又称为神经元单纯性萎缩 7 噬神经细胞现象: 当神经元坏死时,小胶质细胞及偶有中性白细胞侵入其胞体或突起,对死亡的神经元进行吞噬的现象,称之为噬神经细胞现象,在急性脑脊髓炎中最常见。 8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核浓缩、溶解、消失。周围为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神经原胞体,后者常被5 个以上

44、的胶质细胞围绕,是对神经细胞变性的一种反应。 9 沃弗综合征: 暴发型流脑败血症型又称沃弗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DIC,而脑膜的炎症病变轻微。具有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短期内即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及皮肤大块紫癜。内脏也由于微循环障碍发生严重的出血,特别是双肾上腺皮质的大片出血。 10 神经纤维瘤病: 由神经束膜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称神经纤维瘤。多发性于皮下的周围神经,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11 帕金森病: 临床以运动减少、 肌张力强直和震颤,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与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为主要症状。 又称为震颤性麻痹(paralysis agita

45、ns)。多见于5080岁。肉眼特点为黑质和蓝斑脱色。镜下表现为黑质致密区中含黑色素的神经元严重缺失,残余细胞也常发生变性,胞浆中出现玻璃样同心形包涵体(Lewy体)。类似病变也可出现于蓝斑、迷走神经背核、丘脑下部、中缝核、交感神经节等。后期可有脑室扩大。按病因分为二大类;一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另一类为继发性震颤麻痹,常在病毒性脑炎、动脉粥样硬化、颅脑外伤、中毒等疾病后发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 syndrome)。 12 肝性脑病: 严重的肝脏疾患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肝性昏迷),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扑击样震

46、颤,终止昏迷为主要表现。脑部病理改变,最特征的为Alzheimer 型星形细胞增生,神经细胞无明显改变。病变主要累及于大脑皮质深层,豆状核、丘脑、黑质、小脑皮质、红核、齿状核和桥核。 13 脑软化灶: 神经组织的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染色较浅,质地疏松的筛网状病灶,称为软化灶。 14 恐水病: 又称狂犬病(rabies)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感染多因病犬咬伤,病毒经病犬的唾液从伤口进入体内,沿周围神经上行到中枢神经,在神经细胞内繁殖,逐渐发展为恐水、怕风、畏光,看到水或听到水声、风声时,能引起反射性咽喉痉挛,病人惊恐异常,愤怒咆哮,甚至自伤,以后进入麻痹期,出现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15格

47、林巴利综合症: 又称多神经根炎 ( polyradiculoneuritis) 或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acute idiopathic polyneuritis)病变主要在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为炎性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进行性上升性麻痹和四肢瘫软伴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脑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多数可恢复,少数病情严重者,由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16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为Wilson 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主要病症为肝硬变,脑变性改变,以豆状核最为明显,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环),临床半数有家族史,青年发病,病程长短不一,主要有锥体外路受累的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自主运动,震颤和肌强直。 1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 2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结核杆菌大量侵入肺静脉分支,经左心至大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所引起的疾病即称之。 3 结核结节: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典型者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4 伤寒小结: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的小结节称之。 11神经脓肿(nerve abscess):麻风病侵及周围神经,神经变粗(1分),显微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侵润,并且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