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学前心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学前心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南大学学前心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1:单选题儿童运算的可逆性出现在。 A:感知运算 B:具体运算 C:形式运算 D:前运算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大脑占整个脑重的比例是( )。 A:90% B:80% C:70% D:50%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儿童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形成各种方式摆弄物体的复杂动作的出发点是。 A:反射 B:追踪 C:抓握 D:推拉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所使用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临床法 D:两难故事 参考答案:C 5:单选题在游戏活动中当别人遭到挫折会去安慰他,有相互帮助的举动”,这属于。 A:简单的社会游戏 B:平行游戏
2、 C:互补的社会游戏 D:共同关系的平行游戏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哈洛的代理妈妈”实验证明了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中是。 A:稳定的照看者 B:照看的质量 C:照看态度 D:照看环境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儿童能发出连续音节是在。 A:0-3个月 B:4-8个月 C: 8-10个月 D:10-12个月 参考答案:B 8:单选题研究表明,我国幼儿自我体验发生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微笑一般出现在。 A: 出生后 B:3-6周 C:6-10 周 D: 4个月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幼儿期主要的思维形式是 A:动作思维 B:
3、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辩证思维 参考答案:B 11:单选题不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元分析法 参考答案:D 12:单选题以多元视角看待儿童主要是关注。 A:儿童的成长性 B:儿童的可教育性 C:儿童的个体差异 D:儿童的幼稚性 参考答案:C 13:单选题科尔伯格的好孩子取向”相当于塞尔曼的。 A:半岁 。 ) B:1岁 C: 1.5岁 D:2岁 参考答案:B 15:单选题儿童依恋中的B型依恋是。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抗拒型 D:矛盾型 参考答案:A 16:单选题语言获得的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乔姆
4、斯基 D:斯金纳 参考答案:D 17:单选题根据点红鼻子实验”,9-12个月的儿童属于。 A:无我状态 B:初步主体自我 C:主体自我发展 D:客体自我初步发展 参考答案:C 18:单选题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D:外部刺激 参考答案:A 19:单选题提取策略的核心是。 A:思维水平 B:识记的水平 C:材料的意义 D:线索的利用 参考答案:D 20:单选题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心理发展的。 A:辅触 B:微笑 C:依恋 D:拥抱 参考答案:C 22:单选题尊重儿童不包括。 A: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B: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C: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5、D:尊重儿童的幼稚性 参考答案:D 。 ) 23:单选题以下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攻击逐渐减少 B:女孩较男孩公开性的攻击行为多 C:语言攻击逐渐增多 D:年幼儿童工具性侵犯较年长儿童多 参考答案:B 24:单选题儿童交往策略中,最基本的是。 A:发起 B: 协调 C:交换 D:支配 参考答案:C 25:单选题2.5岁以后的儿童,其依恋形成处于。 A:无分化阶段 B:形成阶段 C:低分化阶段 D:合作阶段 参考答案:D 26:单选题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包括。 A:形象记忆 B:观察 C:抽象思维 D:逻辑记忆 参考答案:A 27:单选题 根据托马斯的气质类型,比例最大
6、的是( )。 A:容易照看型 B:难以照看型 C: 缓慢发动型 D: 快速发动型 参考答案:A 28:单选题根据昂德的观点,5-7个月儿童的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属于。 A:不完整的面部知觉 B:无评价的面部知觉 C: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 D:因果反应 参考答案:C 29:单选题儿童的记忆策略中,对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征的标签便于记忆,这是属于。 A:视觉复述策略 B:特征定位策略 C:复述策略 D:组织策略 参考答案:B 30:单选题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文献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D 31:单选题研究表明,发动交往的有效性最低的是。 A:被拒绝幼儿 B:被忽视幼
7、儿 C:受欢迎幼儿 D:中间型幼儿 参考答案:B 32:单选题强调儿童知识来自探究和建构的心理学家是。 A:洛克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华生 参考答案:B 33:单选题根据塞尔曼的研究,3-6岁儿童换位思考水平处于。 A:发现自我 B:社会知觉 C:情感支持 D:思维促进 参考答案:D 35:单选题依恋形成的标志性原则不包括。 A:代表性 B:灵活性 C:普遍性 D:稳定性 。 ) 参考答案:B 36:单选题双人或集体独白语言表现最明显是在。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参考答案:C 37:单选题巴甫洛夫发现的神经系统三个基本特点不包括。A:恐惧 B:愤怒 C
8、:兴奋 D:爱 参考答案:C 39:单选题 视崖装置是用来检验婴儿的。 A:听觉 B:方位知觉 C:深度知觉 D:形状知觉 参考答案:C 40:单选题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是指。 。 ) A:个性 B:意志 C:动机 D:认知 参考答案:A 1: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6.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7.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参考
9、答案: 1.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2. 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称得上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婴儿的微笑反应的是快乐情绪。这是一种正向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的微笑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3.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地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研究表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的发展速度没有性别差异。儿童对性别的掌握,有赖于性
10、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确立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的认识,是形成心理结构的基础,而这种心理结构又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采取行动和次阿曲什么样的行为。 4. A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B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C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
11、境,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母亲返回时,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5.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
12、相互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6.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该阶段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阶段。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
13、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阶段。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7. 儿童对大量早期词的理解和使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张和缩小。儿童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与过分扩张,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意义。如狗”,首先学会专指一只狗,然后被用来指所有四条腿的小动物或所有会活动的小动物,带毛的小动物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不足和缺乏经验,只会运用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认识和理解的标准。同时,儿童还有词义缩小的倾向,即常常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
14、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 8.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9. 愤怒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但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愤怒。持久的愤怒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导致降低认知和监控的作用等。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来说,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到侮辱、欺骗、压制等都会导致愤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 10. 婴儿具有记
15、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客体永久性”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忆,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其次,婴儿的回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已经具有回忆。 1: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2.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3.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 4.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5.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7.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 8.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
16、童道德理解的因素。 9.如何理解发作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10.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感情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2. 皮亚杰从个体心理发
17、生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新观点:第一,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与经验。第二,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语言在动作内化于思维和表象方面虽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它只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3. 与华生观点相反,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应约在3个月时首先分化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一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痛苦和快乐越来越分化为其他更丰富的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惧和嫉妒,而快乐则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 4.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这个阶段的发音都是从喉中运动开始的,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
18、总的来说发出的音还很少,而且这些发音是反射性的,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第二阶段,连续音节。发音的连续性增多,发音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有些音节虽类似于词的发音,但与成人发音还很不相同。78个月的婴儿可以根据语调和情景做出动作反应。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这一阶段所发出的连续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 5. 稳定的照看者。这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照看态度和照看环境。若照看者采取关心的、温馨的、适时的抚养,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集体照看的儿童依恋行
19、为少,焦虑水平低;家庭照看的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 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的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平。 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素。失业、婚姻的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6.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
20、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7. 垂直关系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成人总是对孩子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总是控制的,儿童总是服从的。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水平关系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同伴之间的能力是相同的,地位是平等的。水平关系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1、前者主要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关系,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而后者主要体现了儿童和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8. 他律”是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儿童认为规则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有连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理解:一是成人的权利。人们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二是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另外,他们还把规则看作是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意修改的合作
22、原则。 9. 从埃里克森的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对一生的发展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贯穿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见,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 学前期发展是一生发展的基础,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早期的不利影响的持续或紧接着其他不利影响,可能会造成不良适应的发展结果。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发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视早期发展的作用是危险的,但过分夸大早期发展的终身后效”也是有害的。 10.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强调个体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个道德阶段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但是这
23、些又不足以确信道德的进展。研究表明,认知、换位思考和道德发展以与科尔伯格的预测相一致的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超越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进行单纯的教,对道德判断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1: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论述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3.试论述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4.结合具体例子,论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参考答案: 1.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
24、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
25、要特征进行概括。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物概念来完成的。 2. 第一阶段,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和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主体的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第四阶段,客体自我初步
26、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3. 儿童掌握了语音,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方面取得了一个最初的成就,但还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语言。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据我国心理学家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的研究,认为26岁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发展趋势: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最初,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后才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不分词
27、性,稍后才能在使用中逐步分化出修饰语和中心语,及名词和动词等词性。 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发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单词句是出现在11.5岁阶段的特定语言,这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言现象,随后出现双词句、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动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句。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的发展完善起来。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成分排列不合常规,随着年龄增长,句子日趋完整严密。 子长度由短到长。2岁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其次是双词句;3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到了四
28、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11个词以上的句子。 4.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儿童确定了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有利于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其社会知觉的形成。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
29、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烦恼,会产生特别的焦虑和紧张。为此,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1:论述题 论述题: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 2.结合具体例子分析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3.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尊重儿童。 4.评论儿童语言获得强化理论。 参考答案: 1. 儿童的教养环境。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愤和教育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一个身处
30、沉重的压力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就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延续。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认为攻击行为能有效地减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所以,他们倾向于利用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交流及文化影响。当同龄人的群体氛围是紧张的、有竞争性的、而不是友好的、合作的时候,敌对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这些群体特点在那些有一系列压力的贫困地区更普遍,这些压力包括低质量的教学、有限的娱乐和就业机会以及负面的成人角色模范。 同时,社区文化氛围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来源。在一个把攻击行为
31、当做维护个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会里,或在一个以武力决定个人威望的区域中,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2. 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充满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克服困难,适当寻求成人的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面对困难时情绪低落,容易放弃,极少求助于成人;焦虑抗拒型儿童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母亲,遇到问题逃避、退缩。由此可见,儿童依恋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 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儿童期的安全型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依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相反,一个未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将可能成为一个情绪不稳定和对环境不信任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早期依恋对社会行
32、为的影响。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3. 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婴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个时期,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游戏权,本质上是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权利主体。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因此行使游戏权利的主体只能是儿童。 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期是人生之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时期,儿童有权利快乐、充实地过好它,成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功利目标而剥夺儿童的欢乐。 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 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一方面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儿童的提问;以诚实的态度,与儿童一起提问,随时随
33、地向儿童学习并竭诚地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儿童实践和体验的权利,让儿童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整理房间和游戏角等。 4. 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这一理论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对动物的自发操作行为进行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当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即频率就增加。 语言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该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例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势。该理论特别强调选择性强化”,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对错误的则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