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073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

2、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3、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

4、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

5、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

6、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