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3226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诗专题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边塞诗专题练习古诗词鉴赏边塞诗专题练习 一、 知识储备 1、概念: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3、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2、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风格雄壮豪迈。意境奇丽壮阔 二、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3、: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的表现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4、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 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 注: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紫骝:骏马名。 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

5、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 ,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 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 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 和 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 的生活。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

6、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7、。 、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骎骎(qnqn):马跑得很快。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

8、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深厚壮美。 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7、阅读下面

9、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精锐部队。借代。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穷兵牍武政策的批判。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

10、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

11、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

12、到边关的路。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