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655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朝王国》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朝王国观后感天国王朝观后感 近年来美国电影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各种题材的影片应接不暇。好的电影不是在于它的票房与人气,而更是体现在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或者说方法之间,往往是迥然的彼此反对着, 理想的结果需要一个并不理想的过程来实现,就像黑夜迎来黎明,彼此矛盾的事物又给彼此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众多思路可以放到一部电影里面说起,表达总得有素材,而且还得是有趣的素材,这部电影应该属于这类,电影中文名叫天国王朝,已经有名很久了,只是迟到今年才真正从头到尾的看一遍。在表现十字军东征这题材的电影里面,它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作品,虽然在历史真实性和情节连缀上并非完美无缺,不过它本身就是电影而已,不应当提出纪

2、录片的标准,能让人有兴趣的电影首先就是有影响力的有吸引力的电影,更加衬托出它的成功。 电影以贝里安为主角,讲述贝里安在默默无闻从事铁匠多年后,继承生父的耶路撒冷伊柏林男爵地位并前往耶路撒冷王国,见证并参与了十字军与萨拉丁之间气势恢宏的战争,最后以耶路撒冷重回阿拉伯世界,贝里安回到欧洲继续以铁匠身份生活结束。而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历史题材影片天国王朝的背景设定在十二世纪末期,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的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军队控制已逾百年,而另一方面穆斯林也在伺机夺回耶路撒冷。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欧洲大陆的平民和贵族都向往着去他们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寻求赎罪,寻求财富,寻求和平。 影片主要讲述了

3、铁匠巴里安由于一个素未谋面的骑士父亲的突然出现,致使他的一生发生了奇妙的转折,继而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 在整个影片中,分别有两次谈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第一次是国王与萨拉丁两军对垒后的谈判,一代枭雄沙漠之王萨拉丁带给我们的是彪悍威严的感觉,但与之对比,病残之躯的国王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在气势上没有半分的失色,他让萨拉丁撤退。看着国王面具下的眼睛,虚弱却从容淡定,即使病入膏肓,仍然高昂着优雅的头颅,是的,他赢得了萨拉丁的尊重,他无愧于国王的称谓,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二次是城破之时,巴里安与萨拉丁的阵前谈判。谈判中,巴里安对萨拉丁说他们将

4、不会投降,直到与萨拉丁军队同归于尽。这种做法是我能够想到的,然而,想不到的是,当萨拉丁开出条件,说只要献出耶路撒冷,他会放生城内的所有人,直到他们到达基督徒的土地时,巴里安同意献出圣地了。按理说,这当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他是一位十字军骑士,有多少和他一样的骑士为了这座基督教的圣地而在圣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当他回首对城内的军民说:“我交出了耶路撒冷,所有人都会安全地出海。如果这是天国王朝,那就让神的意志来支配它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欢呼,仿佛他胜利了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问,是否只有胜利才是英雄?的确,胜利,荣誉,乃至于信仰这些都比不上人的生命。随着战役增加,只会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巴

5、里昂在城下做出的抉择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他没有取得光辉的胜利,然而比起那些在成河的鲜血和如山的尸体中建立自己的荣誉的胜利者,又是无比地高尚。有时候,强大的并不是武力,而是我们的心灵。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

6、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利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希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

7、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

8、字军东征”。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篇首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侵略和掠夺。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

9、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如影片的主人公巴利安、巴利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但是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

10、、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Lusigan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Reynald等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符号和信息: 原教旨主义与世界主义、极端派与温和派、保守派与自由派. 当看到Reynald率兵袭击穆斯林商队,挑起事端,破坏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我们不难从“公共汽车爆炸”之类的电视新闻中找到21世纪的版本; 争端即起,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Lusignan与提伯利亚斯争论是否宣战,Lusignan振臂高呼“God Volition!”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提伯利亚斯面对此

11、起彼伏的“God Volition”声只有无奈地苦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和“God”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Volition”们是怎样一次次地煽动起民意、把一个民族推向激进主义的泥潭;面对这些冲突和无奈,斯科特通过主人公巴利安之口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耶路撒冷如果是不是良知的国度,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做事不可不问良知,不可推说权宜。” “不可假借神意,胡作非为。”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

12、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筹莫展。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业已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斯科特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不堪的选择。对此,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这是对中东和平可能性的一个梦想。”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 不错,这座“三教圣地”、千年古城,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历史,今天仍然要不断地舔着伤口前行,在“我们要屠杀”和“世界是一家”的反复挣扎与较量中,它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这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Kingdom of Heaven,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