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二章文言文专项练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复习归纳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舜(shn) qun(畎)亩 傅说(yu) 胶g(鬲) 孙叔o (敖) 百里x(奚) 空f(乏) 行拂(f)乱 动心忍(rn)性 曾(zng)益 拂士 二词语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 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4、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解释一词多义 : 1.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2. 于是人也 给。 征于色 在。 重点词语 天将降大
2、任于是人也:是,代词,这些。今动词,表判断。也:这个词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人恒过:经常犯错误。 苦其心志:使他的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受饿。 空乏其身:使缺乏。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困于心:使困惑 所以:用这些办法。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而后喻:了解。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指外国侵略。 三翻译句子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2.舜发于
3、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交给这些人。 4.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不顺利。 1 5.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6.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 7.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8.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威胁,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按要求默写: 1. 孟子认为,人要成才担任治国重任的前提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论述艰苦磨炼益处的话: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说明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可用“生于忧患”来激励自己,在自处顺境时,应用“死于安乐”来警戒自己。 4. 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
5、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积累练习: 1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是孟子和他的 门人弟合著的。 2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孟子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半他和孔子并称为 “孔孟”。孟子的基本主张是“民为忠,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性本善”的人本思想。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
6、患,死于安乐”。 4.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鱼我所欲也复习归纳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箪dn 蹴c 苟gu 屑xi 羹gng 兼jin 勿丧sng 弗r 不辟f 焉yn 妾qi 甚shn 而b 二词语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解释画线的词语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 由,通过。是,指示代词,某种办法。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由此可见、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指示代词,这,这样的。心,思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践踏。 5、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6、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果,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 不丧失。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什么益处。 11、妻妾之奉 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 止,这里是“止儿不为”的意思。 13、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虚词意义和用法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舍鱼而取熊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
8、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翻译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4.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有些灾祸我并不躲避。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6.呼尔而与之。 呼喝着递给人家。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
9、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优厚的俸禄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3 10.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现在为了所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四积累练习: 1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 本文主要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正面论述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义是“失本心”
10、,从而阐明“义”比“不义”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的道理。 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 例:人之初,性本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五拓展运用 1、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学过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围绕“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谈。 3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义”是“利”的基础,守义方可获利。围绕这个中心谈。 孟
11、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2、?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鱼,我所欲也。 译文:_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4 _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_。 答案 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 简答题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_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a_ b_ 5 答案: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
14、”的意思。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简答题: 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愚公移山
15、复习归纳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万仞担h 冀州j rn 箕畚j bn 荷山北之塞妻shung s 始龀chn 惩chng 孀二词语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返回 2.甚矣,汝之不慧 “惠”通“慧”, 聪明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 放置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 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代词,他,指智叟。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助词,的。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重点词语 河阳之北 河的北面。 面山而居 面对。 虽我之死 即使。 惧其不已 停
16、。 毕力平险 毕,竭尽,用尽。险,指险峻的大山。 聚室而谋曰 聚,集合。室,家,指全家人。 固不可彻 固,顽固。彻,通。 方七百里 方,方圆。 6 投诸渤海之尾 诸,兼词,之于。尾,边上。 三翻译句子 (一)、特殊句式 1、 帝感其诚 被动句 上天被他们的诚心感动。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于是率领三个挑担子的儿孙,敲凿石头,挖掘土壤,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固定句式 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损坏。 5以残年余力,曾
17、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翻译句子: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何苦而不平? 还怕挖不平吗? 四积累练习: 1本文体裁是寓言,选自列子 汤问。本文的寓意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 2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题目: 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式:荷担,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五.课外拓展 1.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
18、一个假象的短小的故事 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 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一个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 2.愚公:寓言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具有 坚强的意志 和顽强的毅力 ,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3.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4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导致沙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会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后患。 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
19、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7 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惧其不已也 已: 无陇断焉 断:13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江阴_; 洛阳 _; 衡阳_; 华阴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答案: 12. 草木亡,通“无” 停止隔绝13. 你太不聪明了。 愁什么挖不平? 14. 在长江南岸;在洛河北岸;在衡山南面;在华山北面15.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