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884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中丞传后叙大学语文教材和课、张中丞传后叙 一、作家作品: 1、韩愈,祖籍在昌黎(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3、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成就斐然,对当代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昌黎先生集。 二、文言句式 1.其他则又何说? 译: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2.此矢所以志也。 译:这支箭是用来做标记的东西。 3.城陷,贼以刃降巡.又降云。 降:使.降。 译:城被攻陷,叛贼用刀

2、威胁使张巡投降,又使南霁云投降。 4.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能被不义所屈服。 5.远宽厚长者。 1 译:许远是个宽仁忠厚的长者。 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译: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 三 、课文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对自己写的文章很自负,这篇传记也写得详尽周密。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它仍有遗漏的地方:没有为许远立传,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好象不如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来就在张巡之上,可他把指挥守城的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处在张巡的领导之下,没有什么猜疑和妒

3、忌,最终和张巡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城池陷落许远被俘,他只是死的时间与张巡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后人才智低下,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许远果真怕死,何必坚守睢阳城这狭小的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以抗击叛贼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包围而固守时,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助,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皇帝,而叛贼告诉他们唐朝已经灭亡,皇帝已不存在了。许远看援兵不到,而敌人却越来越多,一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城外没有可等待的援兵却还拼死守城,人吃人也将要吃完了,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经不远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

4、有城池被攻陷,他的部下都死了,而惟独自己蒙受耻辱乞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笨2 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象许远这样贤明的人却会做这样的事情吗? 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别坚守睢阳城的一方,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用这个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用力拉绳子,直到把它拉断,绳子断了一定有个断的地方。旁观者看见这样的情况,就责备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的地方,这些人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们喜欢议论别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象这样的啊!象许远、张巡所取得的成就,如此卓越非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巡、许

5、远二人开始守睢阳城时,谁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而放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如果这个地方不能守住,即使逃跑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陷入困境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伤残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被困的睢阳城,也一定不能实现了。以张巡、许远二人那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他们守住了一座城池,捍卫了整个国家,凭着千百个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一天天增加的百万敌人,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时,弃城而逃,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两个。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不追究议论这些人,却责备张巡,许远二人死守睢阳城,也可见那些议论诽谤的人

6、自列于叛逆乱臣之中,制造夸大事实的邪说帮助叛贼攻击英雄。 我曾在汴、徐二州的节度使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3 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两位英雄。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的事情。他们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兵,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声威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救援。喜爱南霁云的勇敢强壮,不听他求援兵的话,强迫他留下,并准备了酒食与歌舞,宴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的一根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都很震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

7、霁云知道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给自己派援兵的意思,就骑马离去。临出城的时候,他抽出箭射佛寺里的佛塔,箭身的半截射进了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退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是用来做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人还指着佛塔把这件事告诉我。睢阳城陷落的时候,敌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杀他;敌人又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唤南霁云说:“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能被不义所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要有所作为;您这样说,我岂敢不去死吗?”也就不屈服而死。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的时候投靠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曾在被围的睢阳城中

8、。我曾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已有六十多岁了。因为曾经跟随张巡抗敌的缘故,起初得到了一个临涣县尉的职务。他喜欢学习,什么书都看,什么书都读。我当时年龄还小,粗略问过一些张巡、许远的事,不能4 了解得很详细。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般。他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你老看这部书?” 于嵩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超不过三遍,就一辈子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吃惊,以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胡乱的抽其它卷来试他,结果没有一卷不是这样。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十分流利。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也没有看

9、见张巡经常读书。张巡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刚开始守睢阳城时,士卒近万人,城里居住的百姓户数也将近几万,张巡凭着见一次面问过姓名,过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就蓬开。等到睢阳陷落,敌人捆绑了张巡等几十个人,坐在地上,并且将要杀害他们。张巡站起来转过身,他的部下见张巡起身,有的也起来了,有的哭了。张巡说:“你们不要怕,死,这是天命啊!”大家哭得不能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不变,像平常那样安详。许远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外面如同他的内心一样忠厚;他和张巡同年出生,出生的月日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长,死的时候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毫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州和宋州之间

10、有田产,有个当兵的抢夺占为己有,于嵩将要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所说的。 四、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 第二部分:对造谣中伤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5 弃和澄清。 第三部分:主要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在睢阳城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和有关轶事。 五、课文阅读分析 简答题: 1这篇后叙主要补叙了哪些人的事迹和轶事? 答:这篇后叙主要补叙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 人在睢阳战役中的事迹和轶事。 2.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答: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

11、什么? 答:议论与叙事并重。 4.本文叙事和议论是怎样分工的?它们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本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个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6 5.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一是细节描写, 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 三是用反面人物反衬正面热闹物。 6.解释下列句中带“.”的字,请注意一字多义现象: 1)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益:益处,好处。 2)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就:被。 3)如巡,远之所成就 就:成就。 4)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

12、:接近,趋向。 5).即不屈。 即:就。 段落分析: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7 1)这段话主要驳斥了什么论点? 主要驳斥了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为理由把城陷的责任归于许远的论点。 2)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 两个。事实论据 3)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法 4)这段话了运用了哪两个比喻? 一是“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二是“引绳而绝之,其绝必

13、有处” 论述题 1、论述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的联系。 这是一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驳论为主,痛斥了对许远、张巡污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在驳斥中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第二部分以叙事为主,补叙了张、许的其他轶事及其部将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这前后两部分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叙事的“纲领”,后者叙事又是前者议论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密围绕着赞美英烈之士、痛斥小人卑劣的言论之主题展开。 2、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作用。 8 本文的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有“以论传人”的艺术效果。他

14、在辩驳中树立起张巡、许远两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中起的作用。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的各个生动传神。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忠贞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描写,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打稿,一挥而就;对守城士卒,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采,使其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张巡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又刻画出他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品质。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作者一方面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文强识,许远的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刚烈、忠肝义胆,一经相互辉映,更加光彩照人。 作者又从另一方面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如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一段,用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害能、狭隘自私,来有力地反9 衬出南霁云的忠肝义胆、一心报国的浩然正气,使正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作者在行文中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人物,起到了为英雄辩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