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972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 一、教材分折 教材地位 我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此次习作要求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因此,本次作文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 教材大纲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要求不能过高。这节课的习作内容是写想象作文,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能力培养。因此,我制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通顺、有序、具体地说。 3. 给予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写

2、作。 重点难点 重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并指导学生通顺、有序、具体地说。 难点: 给予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写作。 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我认为在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中,只要孩子能想得到、说得出,那么写对于他们来说就不算是难事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的给予方法的指导,那么很快他们就能写出比较称心如意的作文。 二、教学学法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堂习作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以此力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这几种教学方

3、法: 1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本课时老师在导入时就列举了两个奇思妙想解决问题的例子,将学生带入作文主题我的奇思妙想。另外,老师又列举了接近学生生活的钢笔、书包作为例子。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为学生后来给自己的奇思妙想拟定一个新颖的题目和写出具体的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变老师指导作文为学生自能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整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尽量少说,让学生大量说。学生讲得好

4、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不怕学生胡说八道,就怕学生闭口不言。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口头作文若能持之以恒,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本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口述作文。如让学生自己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教学过程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依赖想象。要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开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不断创意出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自己感

5、兴趣的,自己想要的而且能够写的东西,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设计出以下教学环节: (一) 谈话导入 列举两个奇思妙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例子,将学生带入主题。再引导学生读懂题目,了解“奇思妙想”的含义。 想想说说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这里我先预设,假如学生思维没有拓展开,就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钢笔为例,先说说在使用中遇到的麻烦,引申出如何解决这些麻烦。其实解决麻烦的办法就是学生的奇思妙想了。然后让学生交流,除了书写,钢笔还可以有哪些用途,为此,钢笔的外形需要做哪些调整等等。最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还什么东西引发自己的奇思妙想。小组交流后,推荐想法奇妙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想想写写 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 方法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张衡中对地动仪外形的介绍,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在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要写的物品,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学生写作,师巡视辅导 在这一过程,教师发现有好的片段可以请学生在班上念念,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优秀片段赏析 四、板书设计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