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133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

2、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一、 导入: 1、 十几年前,有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岁月流逝,我却久久不能忘怀,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同学们认真聆听,并猜想这首歌是赞美什么人的,好吗? 3、让我们轻轻地读一遍课题。看到文题,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问题吧?请举手和大家交流下。 三、品

3、读课文,感悟真情: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作者一起回忆温馨的过去,感悟深深的母爱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3、教师指导: 第一自然段“时辰”的“辰”字读清音。 第五自然段“莲花落”的“落”字读 “lao”。 4、生展示读文,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原因。 5、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解决刚才大家提出来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个就解决哪个。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境界与全文的情景吻合;月光朦胧,给人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所以用“月光启蒙”做课题!) 7、母亲是怎样启迪“我”的,在文中

4、加小标题,小标题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 不能忘记您,是您,在朦胧的月光下为我打开_, 使我展开_,飞向_。 三、 拓展升华: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亲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甘泉,滋润万物,细微周到,其实,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文章还有一段结尾呢: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

5、,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如果我们是作者,看到眼前的母亲,想起母亲的歌谣,读给母亲听好吗? 四、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父母,孩子们,行孝需及时,莫待子欲孝而亲不在,那便悔之晚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搜集儿童歌谣。 2、积累描写月光的优美佳句。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很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课文语言朴

6、素,但充满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另外编者还将原文中最能感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

7、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

8、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思考。 板书: 母 唱歌谣 月光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亲 启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