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381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

3、”,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孙叔敖 法家拂士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

4、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

5、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2、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饿其筋骨 (形容词

6、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7、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

8、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生活,行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7、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宇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

9、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异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

10、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

11、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十、板书设计: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个别到一般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