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艺术特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鹿原》艺术特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鹿原艺术特质白鹿原的艺术特质 1、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与鹿子霖 白嘉轩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两面性。首先,刚正不阿,严守礼俗是他信奉的信条。周济寡妇,修祠堂,办学校,公布乡约,整饬族事,显示他的精明能干,仁义正直。但他又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固执迂腐、保守残忍,扼杀了美好的人性和人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儿子叛逆,女儿出走。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而鹿子霖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封建地主。他风流成性,与原上许多女子有风流韵事,用计霸占堂侄媳妇田小娥。他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为饱私欲,贪污公粮公款,他的官瘾比烟瘾还难戒,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他的性格是假仁假义、阴险、狡诈、
2、贪婪、自私、好色,集人性丑陋面于一身。 百灵和鹿兆鹏 百灵、鹿兆鹏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百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灵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这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黑娃和白孝文 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在个性和命运归宿上却有着天壤之别。黑娃和田小娥是自由恋爱的苦命人,回到白鹿村时,没有三媒四证,
3、名不正言不顺的他们被白嘉轩挡在词堂外面,在封建的压迫下,倔强的黑娃没有低头,带着田小娥,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以叛逆冲破了封建礼教,然而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在匪巢内乱之后又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被革命文化所抛弃,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置,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白孝文中了鹿子霖的圈套,与田小娥偷情,走向叛逆,但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之术的大阴谋家。他狠心处死有恩自己的团长,当上县长后,杀掉黑娃。他也重回祠堂,然
4、而他并不是真正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夸耀自己,得到一种补偿感。 作者还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悲剧人物。吴仙草及其他的几个女人,一直都被视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文中提到,吴仙草生下白灵时,因白嘉轩端来的一碗水而感动的留下眼泪,这是她进这个门楼以后男人第一次为她烧水端水。足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丈夫的一碗水都感动的落泪,这可以看做是封建女性的伦理悲剧;田小娥,是一个受尽了旁人白眼和凌辱的女性,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被视为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来到白鹿原上,
5、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只能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不幸的是,这样简陋的生活也在不久之后因农运会的失败、黑娃的逃亡而被打破了。最后沦为了家族争斗的牺牲品。 2、高超的叙事艺术。 在叙事结构上,作品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中,采用环环相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体线索突出、脉络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或明或暗的争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宗法制度森严的家族历史,而且也一定层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白鹿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客观化、生活化的民间叙事立场。作者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客观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反映革命斗争。比如通过两次发生在白鹿原的革命情节,认识到旧
6、中国农民对待革命的真实态度。一阵风似的革命吹过之后,他们继续同往常一样在自己劳作了一辈子的租种的一亩三分地上继续耕作,一样过着实实在在的与世无争的繁衍生息的生活。表现出了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事不关己、冷漠但又执着于生活的真诚态度。 3、小说结构独特。 白鹿原采用了“通过一个社会群体来映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方法。家族叙事和革命事件共存,但革命事件置于幕后,是为家族叙事服务的。白鹿原虽然叙述了现代革命历史,但始终没有违背白鹿原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通过白鹿原这个小社会加以再现的。 4、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白鹿原语言不但鲜活传神,又于质朴中渗透出民间乡土文化的气息和
7、地域语言的特点。 首先就是语言的通俗性。白鹿原在这一点上是相当成功的,作品第七章有段文字相当精彩:“四月十三日,白鹿镇上贴出两张布告,一张是罢免史维华滋水县长的命令,同时任命一位叫何德治的人接任。白鹿镇逢集,围观的人津津乐道,走了一个死的,来了一个活的;死的到死也没维持的下,活的治得住治不住还难说。”这种把方言与人名进行了巧妙的谐音联系,是典型的民间幽默。作品中,关中土语的运用,信天游体式的唱词,民间笑话的引用等不胜枚举。比如骂人的话:“乱臣逆党死皮赖娃。”“凭您这号痴熊闷种鳖蛋贱胚还想给我当长工?”“那就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 其次是长句铺叙,无论叙事、状物、议论,充分显现大气磅
8、礴之气势。 例如: “鹿兆鹏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家具而鹿兆海还是一节刚刚砍伐的原木;鹿兆鹏已经是一把锋利的斧头而鹿兆海尚是一圪塔铁坯。” 又如第33章叙旱灾后的白鹿原:“一座座峁梁(山脊)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只匍伏着的疥蛙它们其实更像是嵌镶在原坡表层的一副副动物标本,只有皮毛只具形态而失去了生命活力。” 再如第11章描叙大火奇观:“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火焰像威严的森林,时而呼啸怒吼,时而缠绵呢喃;火焰像恣意狂舞着的万千猕猴万千精灵。” 白鹿原中迭用长句,
9、采博喻的技巧,排比的句法,文气浩浩荡荡,有排山倒海之势。正因为如此迭用长句、排比、博喻,连续设譬,使得文章气盛理畅,再加上意象鲜活,通俗传神,更具感染力。所以成就了这部大气磅礴的民族史诗。 5、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歌谣礼俗等。比如作品中写到白鹿的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
10、的麦苗。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三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白鹿原所反映的中国文化是全面而丰富的,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文化方面。这其中,尤以有着漫长的历史沉淀而成的儒家文化为最根本。几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折射出博大精深而且深入人心的儒家文化。在作家貌似冷峻的叙述过程中,作家更多的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认同,一种赞颂,并不惜通过某些主观的臆
11、想人为的拔高儒家文化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儒家文化的反思在白嘉轩身上表现得尤其分明。在农耕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主流地位,对整个民族文化都有深远的辐射性和统摄性,在关中地区,儒家文化经过充分民间化之后,以宗法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的面目、乡约、族规的具现形式出现,并且渗透于关中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制约着他们的风俗习尚和日常生活,形成了民性之中礼让、淳朴、厚道而又不失古板、僵硬的特质。白嘉轩便是宗法家族文化陶养出来的理想人格的具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乡约、族规起着无处不在的规范和威慑作用,并对白鹿原上的人们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既保障着一方的稳定与秩序,又不时露出它残酷和戕杀人性的一面。白嘉轩可说
12、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体现了儒家的仁义思想。 6、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白鹿原在表现人物形象时,侧重于典型的文化人格。他笔下的人物大起大落,大张大阖,有一种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他创造出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其次,白鹿原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成果,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白鹿原刻画人物描摹性情,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等西方现代派的种种写法
13、引进到自己的方法世界。白鹿原用魔幻的手法,描写冤死的鬼魂(白嘉轩前几个妻子、白灵、小娥等)给亲人或有关的人造成心灵感应、幻觉、颠狂行为和精神变异,具有了当代文学前所未有的神秘色彩。 再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诗性光辉。白鹿是贯穿小说白鹿原始终的中心意象,是美和善的象征。“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白灵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则深得白鹿的精髓。 史诗风格 在小说创作中,史诗性作品一般是指那种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而又有着独特艺术追求的作品,史诗性的标准大体有两条:首先,应该是“史”与“诗”的结合,即宽广、厚重的历
14、史内容与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的结合。其次,作品中应涵括深厚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时间跨度大,描写范围广,人物形象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打造出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社会形象的历史。 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借以表达陈忠实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1、白鹿原的叙事方式,无论是从历时性角度还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都具备了史诗的特征。 首先,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小说具有较大时间跨度, 白鹿原所描写的内容从清朝末年直到建国初期,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折射出了从清末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军阀
15、混战、农民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历史背景。 其次,从共时性角度来看,白鹿原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多角度地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白鹿原农民的现实生活为纬,绘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陈忠白鹿原中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是以往的长篇小说中所罕见的,例如,描写了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后农民们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状况;描写了军阀混战对农村造成的危害,导致的“交农事件”的发生;描写了共产党的诞生和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白鹿原上掀起了“风搅雪”的农民运动;描写了抗日战争对村民们的影响,从而有对鹿兆海被红军打死后而冒充抗日英雄被厚葬的场面,以及关中大儒朱先生等八位老者以
16、耄耋之年请缨杀敌而要求奔赴抗日前线的场面;也写了解放战争的洪流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影响和推动,从而有了黑娃弃暗投明率领保安团起义的描写以及在随后的肃反中又被作为反革命镇压的悲剧性结局。 2、广泛反映了关中地区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民风民俗。 小说不仅如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这一历史阶段经历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而且更加注重去描写白鹿原这一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生产劳作以及农民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白鹿原在对关中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史的描写中,广泛地反映了他们长期以来所恪守的宗族制度、乡约族规、道德伦理,描写了他们的日常起居、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农时节庆、饥馑瘟疫
17、等,甚至还写了在农村中很有市场的性文化和神秘文化。总之,能写的都写到了,该反映的都反映了。 白鹿原以大量笔墨着重描写了以白嘉轩为中心的宗族制度。作为白鹿家族的族长,白嘉轩是传统文化和家族制度的实践者和维护者以及它的两面性的体现者。他秉承祖荫当上族长之后殚精竭虑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修祠堂、办学校、立乡约、定族规,惩恶劝善、奖勤罚懒,力图以仁义道德把白鹿村治理成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世界。在他的身体力行下,白鹿村也的确出现了新气象,偷鸡摸狗、赌博斗殴之事不再发生,村民们成为知廉耻、懂礼义的人。尽管这样的描写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也反映了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对理想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无疑包含着积极
18、的成分。此外,从朱先生和白嘉轩对黑娃的那种宽容和以德报怨的态度和行为来看,也反映着传统文化和宗族制度的道德理想。然而,从小说对宗族制度的描写中来看,更多的却是它冷酷的一面。在这方面,田小娥的遭遇最能说明问题。以礼义廉耻为道德规范的宗族制度是绝对不会接受田小娥这样一个女子的,所以说,她是宗族制度的最直接的牺牲品,她的悲剧命运充分说明了宗族制度的虚伪和残酷。宗族制度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品具有文化意蕴的基础。 3、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一,表现在对人的生物本能的“性”的描写上。 性是揭示人物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主要途径。作者通过性来揭示主要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例如,白嘉轩、鹿子霖、黑娃、
19、小娥、鹿兆鹏、白孝文等。以白嘉轩来说,他是小说中描写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和楷模。他对那些不遵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人物和言行深恶痛绝,特别是不能见容于田小娥这样一个被传统观念视为“万恶之首”的女子,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道学面孔十足的人物,也不可能剔除自己身上的这一本能,而且在这方面还表现出超常的欲望和能力,一生中娶了七房妻子并以此为豪壮之举。小说不厌其烦地来写白嘉轩多次娶妻的经历,其意不仅在于以此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和家庭对传宗接代的极为重视,而且也渲染了白嘉轩旺盛的生命力和性能力,从而彰显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也使白嘉轩处于一种言行悖反的尴尬境地。 第二,对神秘现象的描写。
20、在白鹿原中,陈忠实把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融汇在一起,对那些神秘现象的描写,也是小说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原因之一。白鹿原中神秘现象的描写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统的儒家思想对神秘文化虽然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但是,以鬼神崇拜为基础的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神秘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始终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也就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描写了大量神秘文化现象,通过这个特点来深刻揭示民族文化传统,展示国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关于“白鹿精魂”的描写。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同时又将它与白嘉轩创业发家
21、的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个理想的传说有了现实的依据。小说中写道:“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晶亮剔透地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在这个神奇的传说中,勾勒出了一个对于白鹿原来说十分重要的象征物“白鹿精魂”。那么,究竟什么是“白鹿精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作者在小说中的相关描写已经给出了答案:“那确是一个耐得咀嚼的故事。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肆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2、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一个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可见,“白鹿精魂”所蕴涵的无疑是人们憧憬和期望的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所代表的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 当然,在小说中也写了不同人物对“白鹿精魂”的不同理解,从而也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对于朱先生来说,“白鹿精魂”应该是仁义、道德的象征,是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体现;对于白嘉轩来说,白鹿是吉祥、财运的象征,“白鹿精魂”保佑着他人丁兴旺、财运亨通,白嘉轩自始至终都非常相信白鹿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着他的生活道路;而在白嘉轩的女儿白灵的心目中,白鹿则是神圣和理想的象征,当她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双重启示,感到白鹿其实就是上帝;而后来当她走上革命道路时,又将白鹿与革命理想联系起来,认为白鹿精魂就是共产主义。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白鹿是作者用非写实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种体现着人们的理想和希望的神秘的象征物,但是,白鹿原在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又都与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成为白鹿原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白鹿原在时空跨度、叙事规模上以庞大见长,透过文化的视角再现了关中地区农村的真实景象,历史内容丰富,生活场景多样,作品不仅将厚重的历史内容与高超的艺术表现相结合,而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史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