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489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2、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都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

2、败与教训、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本课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

3、味、透明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又能流动。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一性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这种概念是模糊的,未形成系统的、较深刻的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能占据空间形成科学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要占据空间。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能

4、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六、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作探究、实验法、 八、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橡皮泥、吸管2个、瓶子、水;烧杯1个、纸巾、水槽1个 小组材料:一组:气球、塑料瓶; 二组:水槽、水、乒乓球、玻璃杯 三组:水槽、水、玻璃杯、纸巾; 四组:塑料瓶、漏斗、橡皮泥、水; 每人准备一张实验报告单 九、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气球并提问:谁能帮老师把这

5、个气球吹起来? 师:这个气球鼓起来了,是什么让这个气球鼓起来了呢?生答。 师:空气是什么样的? 生答:看不见,摸不着 【设计意图:吹气球是每一名学生经历过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很自然地谈到了空气,想到了有关空气的一些知识,呈现这些属于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既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有所了解,又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资源,为他们后面的探究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一、 亲历探究过程,发现空气占据空间。 1体会“占据”和“空间”的含义。引发猜测:如果把这个气球压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并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 师:当把气球压入水中,水并没有增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生答。 教师出示“空间”课件,帮助

6、学生理解“空间”一词。 (板书:占据 空间) 出示矿泉水瓶,师:这个矿泉水瓶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出示粉笔盒,师:这个粉笔盒里装满粉笔,粉笔盒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这个水槽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水槽里的空间是完全被水占据了吗? 生答。 师: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板书:?) 2利用实验,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 启发学生猜测。 师: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我们大家知道纸遇到水会湿,现在把纸塞进这个杯子的底部,再将这个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会怎么样呢? 学生进行猜测。 讨论探究方法。 师: 研究问题有许多方法,你们知道吗?

7、生答。 师:我们就有实验、观察、思考的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实验、观察、思考) 结合实验记录单指导记录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我们可以亲手做一做,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在做之前,我要提示大家一些注意事项,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实验单,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进行第二次实验。 引发探究。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把这个装有纸的杯子还是竖直倒立的压入水中,然后慢慢倾斜杯子,有什么现象发生?继续倾斜,杯中的纸会怎么样呢?各组同学仿照实验1的样子,把这个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可以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 各组

8、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结束,各组汇报。引导学生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实验1中杯子里的纸团没有湿,在实验2中杯子里的纸团湿了呢? 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通过吹气球的游戏,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师:刚才做实验大家非常投入,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气球放入了矿泉水瓶里,你们能把这个气球吹起来吗? 生:能。 师:到底能不能吹起来呢?我们试一下好不好。 师:我为每人都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瓶子,瓶中的气球是新的,瓶子是干净的,大家可以放心地使用。吹的时候,每个人选择一个瓶子。看看自己瓶中的气球吹大了没有,然后再关注下你周围的伙伴,他们瓶中的气球吹大了没有。看看有没有

9、其他的发现。可以开始了。 学生各自吹瓶中的气球,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吹气球情况。 教师提问:为什么瓶子有孔的就能吹起气球,没有孔就吹不起来呢?请各组结合这张图来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总结。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实验,我们现在知道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现在这个“?”我们还要吗?(擦掉“?”)。 出示矿泉水瓶、粉笔盒。 师:这个矿泉水瓶里面的空间被水占据的,粉笔盒里面的空间被粉笔占据的,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没有? 生答。 二、 巩固与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奖励大家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爬楼梯的的小球”。

10、出示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介绍游戏。 师:将这个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如果在不移动瓶子的情况下,能不能让这个乒乓球在瓶子里爬上这段楼梯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回家亲手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 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与培养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本课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进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 1.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在每组自主进行实验的同时,我安排

11、每组要填写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的教学设计不但能训练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的科学能力,还可以通过记录单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 2.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在每一组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同学要对这组的汇报及实验记录单给予评价,提出建议。 3.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为了检验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一个“小球爬楼梯”的拓展游戏,这个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测,达到了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目的。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小实验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气球!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使气球变

12、大的?向气球里吹入了什么? 生:吹入空气。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使气球变大了。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好吗? 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现象,快速转动你的小脑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好不好? 生:好! 目标达成:提出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 活动二:演示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吹气挤水实验 1、师:平时我们是怎么喝盒装牛奶的? 生:用吸管吸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都知道用吸的办法能让水漫上来,那么不知道用吹的办法能不能让水漫上来呢? 2、教师演示实验

13、。实验步骤: 在瓶子里装半瓶水。 把两根吸管插入瓶中,其中一根插入水中,一根不插入水中。 然后用橡皮泥封住瓶口。橡皮泥有什么用? 用嘴含住没有插入水中的吸管,向瓶中均匀地吹入空气。 观察现象。 老师演示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上来吹吹看。 3、师:同学们认真思考:为什么水会漫上来呢? 生:空气吹进密封的瓶子后,水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被挤出来了。 活动三: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纸的奇遇”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玻璃杯里面有什么? 生: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把装纸巾的玻璃杯放入水中纸巾不会湿了。 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将杯子轻轻地

14、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师:老师先不公布实验结果,学生猜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 教师补充:空气占据了烧杯的空间,水流不进去,所以餐巾纸不会湿。 师:那么同学们继续观察,我把杯子倾斜,有什么冒出?纸巾怎么样了? 生:气泡冒出,纸巾湿了。 师:这说明刚才空气在杯子里占据一定的空间,水接触不到纸巾。 目标达成:用杯底塞纸团的实验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初步感知水没进入杯子里的原因与空气有关。 活动四:分组实验。 师:下面同学们

15、亲自动手,分别用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生:学生仔细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然后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实验,把实验材料的用途交流探讨,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1、观察你选择的材料,根据材料制订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 2、实验器材有些是玻璃的,容易破碎,要小心,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3、不要把水洒在外面。 各个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方法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你们是怎样设计并实验的?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其余组可以共同合作交流,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法。 一组:我们小组是先把气球在外面吹,然后,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吹,观察现象。 二组:我

16、们小组是先把乒乓球放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再把杯子倒过来,把乒乓球扣入杯子中竖直压入水中,观察现象 三组和老师的演示实验是一样的。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漏斗放进瓶子中,用橡皮泥或胶塞将瓶口塞住,然后把水倒进漏斗中,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设计的都非常好,心动不如行动,下面我们每一个小组就按照最佳的实验方法做动手做实验,组内分工,两名学生负责做,两名学生观察。最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不同组不同的实验器材。 师: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学到了什么? 师板书:占据 目标达成: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教师组织讨论,把探究的知识归结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在学习中

17、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感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之间的互评,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五:生活解疑。 游戏拓展。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吹气球,请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大力士”上来比赛吹,看谁的气球吹得更大一些。 1、邻居的王奶奶碰到了一个难题,她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她解决一下,今天我把她的难题带的课堂上来了。为什么流不进去呢?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2、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利用了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有更精彩的表现! 四:板书

18、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占据 五、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得出结论。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充分体现以上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五个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

19、,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学会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