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520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容县珊萃中学 梁聪 一、创设情景导入 让学生听音乐。播放优美山水自然风光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品味。 听完音乐后: 师: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学们一定知道的更多,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

2、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 师: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 “给谢中书的信”。 师:对啊,最后一个“书”是指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读美文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 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 听完后,学生齐读课文。 师: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 生:江南。 师:何以见得? 生:“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 学生代表一组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

3、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 生:读到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境由心生。对,朗读时要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你们读得很有诗情画意,那一山一水,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 生:他们很投入。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象高峰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象请流就在脚下。 生:好象在享受美景。 师:对!他们把朗读当成了一种审美,一种快乐,一种激情,一种体验。让我们心怀这样的情感齐声朗读。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的朗读,男生读得

4、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巾帼不让须眉啊!下面请同学对照注解朗读翻译全文。疑难处做出标记。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每小组把错的最多的或者未解决的疑难板书,注意方法的总结。全班交流。 四组展示: 生:古代数词的虚与实常常有所变化,要谨慎翻译。 生:“五色交辉”不是“五种颜色”, 因为“五”是虚指,泛指多。要翻译成“多种颜色”。 生:我们准备了以下几道题目,你们能判断出下面这些数词是虚还是实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组学生:都是夸张,虚指多。 生:回答正确! 师:你们注意了方法的归纳和举一反三,好!但是,有没有表示确数的例子呢

5、?我给你们出一道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三”是虚指还是实指呢? 生:实指。老师你给我们补充了一个例子。谢谢! 师:客气了。 五组展示: 生:我们组整理了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规律。 生:借代的规律是:用部分代替整体。 生:“鳞”借代 “鱼” 生:“布衣”借代“平民” 生:“丝竹”借代“音乐” 师: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两种说法之间有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这是它和借喻的区别。 生:“沉鳞竟跃”在我们组的翻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生:我翻译成为“潜伏在水中的鱼”。因为老师说过要用组词的方法翻译。 生:可“潜伏”像在说特务。应该组词翻译为“潜游”。 生:我们总结出:翻译时还要注意斟酌词句,符

6、合文章的意境。 生:对啊!我们组有人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成“乱叫”,没有美感,和文章的诗意美不协调。可以这样翻译:此起彼伏地鸣叫。 师:大家提到了意境与美感,对!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在准确、流利之外,还要求直译与意译结合,形似与神似并重,要尊重原作,增强美感。下面请小对子互听翻译。注意纠错。 三、赏美点 师: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句中读出了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例如,甲可能选择动静的结合,乙可能选择视觉听觉的运用。 生: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

7、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生: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读出了“色彩斑斓之美”。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山水给人的视觉享受。 生: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从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生:我觉得不是“热闹”,相反,是静谧。这是以鸟鸣衬静,以鱼跃衬静。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屏幕显示描写的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 清流 色彩斑斓之美:石壁 青林 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 猿鸟 夕日 沉鳞 你

8、们读出了自己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写的如画、如诗、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啊! 那么,作者的知音还有谁呢? 生:文中的康乐公。 生:收到这封信的谢中书。他们都是醉情山水的人。作者写这封信就是想和谢中书共同分享山水之乐。 四、悟情思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所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由衷赞叹。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流落出作者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还透露出自己想

9、归隐山林的想法。 师:把范仲淹请出来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对作者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好!这种思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会更理性。 其实,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假如能跨越时空的话,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他们大多有诗有文为证。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或诗句吗? 生4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49: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生50: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师:这些人的确都是山水的知音,陶弘景的知音。 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 全体齐声朗诵。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适逢十一黄金周,天时地利人和,给大家布置一个愉快的作业: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