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情感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有高楼》情感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北有高楼情感分析 薛杨虹 内容摘要:在如怨如泣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诗人借假托之境表达“抚中徘徊,四顾无侣”的游子之悲。西北有高楼正表达了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对知音的渴盼与追求。 关键词:游子之悲 寻觅知音假托之境 西北有高楼出自汉朝的一组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中后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作者多为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因这些诗风格内容相近,被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为表现游子之悲和思妇之怀。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在讲到古诗十九首时提到一个故事:晚唐的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动人的诗,叫燕台四首。有一次,一位叫柳枝的姑娘,也就是“洛中里娘
2、”,听到这一组诗,为之感动,惊叹不已,说了一句话:“谁能有此?谁能为是?”这句话是说,什么人能有如此悠深飘渺而又如此动人的情思?又有谁有着这样高的才华把这种悠深飘渺的情思表达出来!叶教授接着说,我每次读古诗十九首,都会轻叹:“谁能有此?谁能为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真可谓“实五言之冠冕也。”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们,面对的却是君门深远,宦官当道的苦闷时代。踌躇满志却无以施展,壮志凌云却报国无门在茫茫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嗟伤的呢?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游学于他乡,或奔走于公卿谒走于权贵之间,以求一官半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西北有高楼写了这样的一
3、位游子偶然听到高楼处飘出的弦歌声而产生的感受。 高楼,浮云,极言其高,将人们引向一种远离尘世的高寒境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高楼或高处本身,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凄凉与世隔绝的意境: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曹植的七哀诗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上与浮云齐”。“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篇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接下来两句,“结绮窗”“阿阁”,极言至美。古代建筑的木窗上,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绮窗”,那木窗棂上刻出的花纹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精致美丽。这个“阿”字,就是极言其高
4、大的意思。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官”,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以上四句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写出了弦歌声的背景和环境。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何”是多么的意思。从高楼上传下来弦歌声,是多么的悲伤,悲哀,悲凉!使得楼下的听歌人受到感染,和楼上的歌声产生了共鸣,于是不由感慨:“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这两句是听歌人的揣测,像这样悲伤哀怨的缠绵悱恻的乐曲,大概只有杞梁妻一类人才能演奏得出吧。杞梁名植,春秋时齐国大夫,为齐君而战死,其妻日:“上则无父,
5、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歌,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而死。“清商”是古代的一种乐曲名,曲调清切而悲伤。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声音一定要有一个空间距离的传送,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听起来才美。唐人张继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这叫“随风发”。“中曲正徘徊”,这悲凉的曲子弹到了中间,旋律一直回环往复。“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写曲子的徘徊,实际上是表现人内心的徘徊。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楼中之人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啊。古人所说的“慷慨”是指情绪激昂,内心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曹操的短歌行中
6、有“慨当以慷”,史记项羽本记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激愤之情。“余哀”是说曲子虽然结束了,但是在听者的心中还回荡着无尽的悲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听者继续受到感染,为之感动。中间八句写楼上飘下来的弦歌声。 最后四句写听歌者的感慨和心愿。歌者的悲哀并不重要,真正的悲哀是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情感的人实在太少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没人欣赏,是最悲苦的事了。于是行人突发奇想:我们两个缺少知音却在寻觅知音的人,能够化作一双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共同遨游在那广阔的白云蓝天上,岂不好吗! 诗中的听歌人是一位
7、失意的文人士子,他走过宅第高楼时,听到高楼传出的弦歌之声,产生了同情,以至于这位失意士子产生了“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奇想。这楼中的歌者当然不知道楼下有这样一位同情者,当然,楼下的失意士子也对歌者的身世年龄和相貌甚至性别都一无所知,我们读诗的过程中想象歌者可能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绝代佳人,但是如果从楼上走下的也如同听者是位翩翩男子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周围人的认可,首肯,这样我们心理上才会有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基本上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人类的最高精神需求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按层次逐
8、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方可有用武之地,善弹琴奏瑟,怎少得了钟子期这样的懂音乐的知音欣赏!所以说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有人真正知道你,了解你,识你,懂你,能够认识到你的价值。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仅仅绿林好汉才有这样的渴望,就连我们的圣人孔老夫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说的含蓄婉转罢了。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一次与学生子贡的隐喻对话:子贡日:“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
9、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第十三)字面意思是说:现在这里有价值连城的美玉,我们是将它用木匣子包裹好深藏呢,还是访求那识货的人卖了它?孔子有感而发,迫切地说:卖了它吧,卖了它吧!我啊,就等待那识货的买家。这段对话实际上是讨论人生观的问题,它代表了两种人生观,一是“韫椟而藏”,这个成语比喻怀才隐退,独善其身,二是指儒家的兼济天下。孔子是说,只要有了解我的人,也就是如果有那识货之人,我会倾其所有,为他所用的!我们看,虽然阮小五们和孔子生活的时代,他们的身份地位都不同,但是,他们却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我们再来看运斤成风的故事: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日:“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
10、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日: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郢人逝去,匠石终生不再运斤成风。庄子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深情;魏晋时期的诗人嵇康在赠秀才从军用到这一典故:“郢人逝矣。谁与尽言”。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以谢知音;鲁迅赠瞿秋白对联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茫茫人海,知音难求!四顾徘徊,谁是知音?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表达着这种期许与愿望!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种对知音、知己渴盼追求的感情,其实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这也就是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缘故。 这首诗从立
11、意上看,颇似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位士子和白居易同为失意之人,又都遇到了弦歌之人,同时受到音乐的感染,又同时引起了身世之感,同歌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所不同者,白诗中琵琶女同白居易在一起,而此诗中则是“曲终人不见”。当代著名学者程千帆也说:“以常情论,这位楼外行人所缺少的知音恐怕在政治方面,而那位楼中歌女所缺少的知音则多数是爱情方面。需要知音,是所同;而所需要的知音却不同。知音稀之苦,既相通而又不同。” 如何把我们上面分析的情感情绪或者说把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思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歌的构思问题。我们来看明代的陆时雍的评价:“抚中徘徊,四顾无侣”
12、,“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侧。” 他的意思是高楼上这位弦歌佳人属子虚乌有,是出于诗人的虚拟。“抚中徘徊,四顾无侣”。“抚”,是用手接触的意思;“中”是内心;“抚中”,就是你自己反观回顾,亲自体会你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四顾无侣”是说,当你向四方观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孤独。 “情动于中,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也就是说,假托之“境”,虚实相生。诗中的高楼是假托之境,人物是假托之人,事情是假托之事。假托是为了情感表达得更具体,更能打动人。 叶嘉莹也说:“如果你要传达你的感情,就必须有一个对象,但这首诗里边的对象完全是假想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把感情投注进去的知音女子,可是,作者却把这种内心中最难传达的感情通过一个假想的歌者和一个假想的听者传达出来了,写得真是令人十分感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评价古诗十九首:“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典型的体现了曲笔传情的艺术技法。“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