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纸上》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游到纸上》评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鱼游到纸上评课稿崔雪兰老师今天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虽然平实但含意深刻,便于学生理解。 崔学兰在教学中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通过问题找准了进入文本解析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寻找青年看鱼专心致志的句子,接着学习青年看鱼坚持不懈的句子,再到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引导学生探究品读,文本语言的肌体自
2、然地活起来。 一、问题为主,巧抓重点 崔学兰在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使用了问题教学来达成目标及突破重难点,梳理的五个问题1、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2、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的特别体现在哪?3、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4、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5、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层次分明,问题的明晰提出更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也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二、品词析句,生动具体 “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崔老师的品词析句教学对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在教学“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时,
3、王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其注解,及时出示了对比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理解了“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教学形式的多样,设计的精心让学生读好读懂。 三、语言训练,合理高效 崔学兰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悟”与“语言学习和表达”几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高效。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处处体现了语言训练。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每个星期天,他都;每个月,他总是;长达一年多,他老是。”让学生从重点词语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 但崔老师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
4、些思考的地方:1、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过于详细,过繁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有些浅显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就能够体会,教师只需要点睛之笔点拨,不需赘述?2、板书的设计没有层次感,板书内容选择及书写也不够科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崔学兰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鱼游到纸上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易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
5、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 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
6、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易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7、。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
8、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老师在用好文本的同时,重视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里有读的拓展,写的延伸,想象的空间。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今天学的课文跟勤学的内容有关,就读勤学的内容;明天学的课文是三国时期的,就读三国的课外读物。长期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多了。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
9、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老师就应该这样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让学生想象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四、面对课堂生成,老师能结合文本进行调控和引领 课堂的生成现象是无法捉摸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
10、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课堂的美丽就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听课的老师都看见了易老师出示的句子漏写了一个“老”字,如果老师在学生齐读句子后,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我漏了一个字。”对学生不可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老师却问:是“是”好,还是“老是”好?“老是”一词的背后渗透着青年的专注。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使课堂出现了浪花闪耀般的精彩。 在向易老师学习的同时,对这节课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比如:张老
11、师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设计了很好的环节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朗读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些: 易老师的课堂书声朗朗,有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如果在段落的朗读形式上多一些,我觉得会让课堂增色不少。齐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在位置上练好之后再单个同学来尝试或者两个同学来赛读。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一些: 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就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开课不久,老师让学生找体现鱼先游到青年
12、心里的句子时,我感觉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因为句子不是相对集中的。一句在第自然段,一句在第自然段。而且还要经过思索,找到的句子对不对。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四办 孙利琴王老师做到了: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在“静”中展开,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主要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游”动全身的成功:以“游”字为发力点。当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王老师通过引读与七名学生借“游”字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
13、形式新颖,别致,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品味重点语句的成功:在教学中,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词语运用的对比,通过自己与青年看鱼方式的对比,通过画面的想象,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了文本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朗读训练的成功:本节课王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比如要学生体会“心静”可贵的时候,创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把课堂教学也推向了高潮。通过品味“静静”学生读出了鱼“游”到纸上不仅仅是因为“无声之静”,也不只是“无动之静”,更是“心之宁静”。学生读出了“心静”就是“专心致志”, “心静”就是“坚持不懈”, “心静”就是“忘我境界”。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听课也要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十分重要,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课堂出现问题时,才能及时解决。比如;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王老师能机制的处理,而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