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9351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上第五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辛红蕾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王法堂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1 11-20各数的认识信息窗一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1 辛红蕾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欢迎海鸥回来的情境。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沙滩上的11只海鸥、13个小朋友,礁石上的20只海鸥。借助问题“沙滩上有多20各数的认识。 1.结合现实情境,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1-20的物体个数,并会正确读写,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数位“个位”、“十位”。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 教学目标 2.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建立正确地数的概

2、念。 3.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欣赏歌曲,引入新课 1.歌曲海鸥,和同学们一起唱歌。 让学生欣赏各种有关海鸥的图片,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的行动。使得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海鸥飞来。 2.出示情景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 二次备课 小棒、皮筋、小计数器、情景图、投影仪 了解不同数

3、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自主交流、巩固练习 分析 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和“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引入对11-1.数出沙滩上海鸥的个数 学生自己数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数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边指边数,可以一只一只地数,也可两只两只地数 2.教学11的组成及数位的认识 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根小棒表示? 你们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摆边说。 用投影仪出示摆成一堆的11根小棒,引导:你能一眼看出这些小棒有多少个吗? 学生观察、体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出小棒的个数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情况。

4、 通过对比,大家都觉得在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一根的方法最好,不用算一眼就能看出来。 通过这种摆法,你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大的一组是10个,表示1个十,小的一组是1个,表示1个一。 学习数位 老师讲解“十位”、“个位”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观察并尝试用计数器表示“11”的方法。 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教学“11”的写法。 有1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并汇报写法。 小组讨论:“1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1”,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学生发表见解。 3.认识1120以内的其他

5、数及数的组成 学生继续解答开始提出的问题。 正确数出每个问题中的数量。 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先摆小棒,然后拨珠,最后对准数位写出这个数,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解答其他的问题,并认识这些数吗? 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可以进行讨论,按照摆小棒拨珠写数的步骤自学。 学生演示汇报自学过程。 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发现的规律 4.教学20的认识 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1只,共有多少只? 怎样用小棒来表示?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演示: 学生的摆法可能很多种,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提出合理建议,得出正确方法。 5.引出课题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

6、识 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1.拨珠比赛。认识1120以内的数。 2.写写画画。 3.按顺序写数。 21110 9 6 1111 2 5 4.小朋友来到海边喂海鸥,我们一起来好吗?如果你能选对,海鸥就能吃到食物。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12 20 “11”十位上的“1”表示 1个一 1个十 16里面有 6个十和1个一 1个十和6个一 有2个十,就在位上写2。 十 个 5.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要保护海鸥,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美丽的海边,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四、回顾总结、实际运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思考所学内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

7、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练习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2 11-20各数的认识信息窗一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2 辛红蕾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欢迎海鸥回来的情境。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沙滩上的11只海鸥、13个小朋友,礁石上的20只海鸥。借助问题“沙滩上有多20各数的认识。 1.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这些数。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1-20以内数的认识,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 二、基本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圈10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体会先圈10再计数的便

8、捷性,进一步强化计数单位“十。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的数,十位上的1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练习完成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数小棒、捆小棒的练习。借助这种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巩固数的组成。 2.自主练习第2题是写一写,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意义、数的组成以及读法、写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交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画。 二次备课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 自主交流、巩固练习 分析 少只海鸥”、“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和“礁石上有多少只

9、海鸥”,引入对11-3.自主练习第3题按顺序写数,是对20以内数认识内容的加强。 4.自主练习第4题:是2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再次巩固20以内数的顺序,明确20以内数的大小。 5.自主练习第5题:是数的组成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20以内数的组成。练习时让学生多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引导学生利用对口令、考考我的同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6.自主练习第6题:同桌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对的翻到相应的页码。 三、发展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是带有数学方法的猜数游戏。游戏规则:一人出数,另一人也出一个数并告诉对方“我的数比您的数大得多让对方才是一个什么数。对方可以采取逐

10、步逼近的方法猜出这个数。 2.自主练习第8题:是比较大小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第9题:是估算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4.自主练习第10题:是集合思想的渗透练习,目的是找比15大的数和小的数,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标准下,可以有多种答案。做完题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找比15小的数有哪些,一共有几个?让学生初步感知比15小的数的整数是有限的,体会集合的有限思想;再让学生找比15大的数,让学生初步感知比15大的整数是无限的,体会集合的无限思想。 5.自主练习第11题:是找规律练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依然故而生自己独立填写,学生可以运用数数的不同方法找到蕴含的规律,一可

11、以根据相邻两个数相差几找到答案。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1 11-20各数的认识信息窗二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3 辛红蕾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沙滩上给海鸥喂食的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空中有12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剩多少桶鸟食? 1.进一步巩固认识1120各数。掌握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2.认识加减法各

12、部分的名称,能够主动去探索加减法的含义。 3.结合现实活动学习数与计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海鸥们回来了以后,没有人照顾它们,一年级的两位小朋友一起去海边喂海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在那里我们又将学习到哪些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困难的同学请别的同学帮忙。 2.你能用读懂的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还剩多少桶? 二次备课 记数小棒、ppt 自主交

13、流、合作探索 2.能够正确的计算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分析 又飞来3只;有17桶鸟食,已经喂了4桶。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问题:空中3.解决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自己想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1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如果学生列出算式“3+12”,教师可以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探究算法,交流算法。注意引导学生总结3+12=15,12+3=15。 生先独立思考自己想怎样解决第2个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2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列出算式,写出得数。 4.总结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都是从个位算起,先算出个

14、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10. 5.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字,先学生自己起,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小博士引出: 12 + 3 = 15 17 4 = 13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学生识记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提问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第3题。这两题是对比题。通过练习,学生明确每组中两个算是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可以运用比较简捷的算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达到训练的目的。 2.自主练习第2、4题:是看图列算式,这是本节课所学计算的运

15、用。练习时,让学生先说明图意,再列出算式。这样,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练习第5题,按顺序写数。这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的实际应用。练习时,让学生既要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又要适当补充从大到小的顺序数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练习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2 11-20各数的认识信息窗二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4 辛红蕾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沙滩上给海鸥喂食的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

16、空中有12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剩多少桶鸟食? 1.进一步巩固认识1120各数。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够主动去探索加减法的含义。 3.结合现实活动学习数与计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基本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练习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2.说说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第6题、第7题:都是对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实际应用。练习时,要让学生读

17、懂题意,可以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解决。 2.自主练习第8题:这是填出方框里的数,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悉这些数的组成。 二次备课 记数小棒,ppt 自主交流、合作探索 2.能够正确的计算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分析 又飞来3只;有17桶鸟食,已经喂了4桶。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问题:空中3.自主练习第9题:呈现的是一个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这样的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学会合作和交流。 三、发展练习 1.自主练习第10题算一算,涂一涂。本题是2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要求独立的去计算和涂颜色,

18、然后在涂完颜色后说说看到了什么,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2.有能力的同学完成聪明小屋。聪明小屋是从一组数中找出不同的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只要找出一种方法并说出原因就可以。 第一组数:11 13 15 16 17 19,可以选16,因为其他数都是相差2.也可以说16是双数,其余的数是单数。 也可以选11,因为只有11,是个位十位上的数一样。 第二组数是5 10 12 15 20 ,可以选12,因为其他数都是相差5;也可以选5,因为5是一位数,而其他是两位数。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一年级 复习课 学科

19、 数学 课时 课题 1 11-20各数的认识我学会了吗?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5 辛红蕾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大海玩帆船的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材分析 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空中有14只海鸥,16艘帆船,17个人,其中包括红色的帆船、白色的帆船、黄色的帆船、绿色的帆船等,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问题: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水中共有多少艘帆船,多少个人,左边的比右边的海鸥多几只?。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教学目标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

20、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第五单元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 数数 数的组成 二次备课 记数小棒 自主交流、合作探索 2.能够正确的计算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认识数位 十几加几、十几减几 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练习巩固。 二、创设情景

21、、具体考察 1.整理复习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

22、材分析 一年级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1 智慧广场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6 辛红蕾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做纸花的现实情境,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数学信息,进而提出“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的问题,展开对“移多补少”问题的研究。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23、过 程 设 计 活动一: 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观察提出问题:1、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纸花? 1.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活动二: 师:同学们来猜一猜,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几种情况。 师:哪一种是对的呢?用数学的方法来找正确答案。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方法。 二次备课 小棒、ppt 合作探索、自主交流 活动三:对比思考 出示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及图 问题一:芳芳比晶晶多出了4朵花。 问题二:芳芳给晶晶2朵花,两人的花就同样多。 师:如果芳芳比晶晶多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呢? 活动四

24、:自主练习 第1题:两个小朋友分小风车的情境:“你给我几以,咱俩就一样多?”题中有图很形象很直观。 第2题:“小猴给小象几个桃子,它们的桃子就一样多”,本题需要学生自己画直观图。 第3题:“熊妈妈给熊宝宝几个玉米,它们的玉米就一样多”,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有两个问题。首先解决第一个“左边有几人”,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5题:兔哥哥有9个胡萝卜,给弟弟1个就一样多了,说明两只兔子都有8个胡萝卜,而兔弟弟有1个胡萝卜是兔哥哥给的,因此兔弟弟原来有7个胡萝卜。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新授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1 认识图形

25、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7 辛红蕾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利用生活的真实照片。在4个小朋友做拼搭游戏后,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二是重视以操作活动的方式学习几何形体的有关知识。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教学目标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形成分析 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该图有两个重要意图:一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增强素重点 难点 立体图

26、形的表象。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教学准备 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二次备课 讲授法、指导法、合作交流

27、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28、(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一年级 练习课 学科 数学 课时 课题 2 认识图形 教案序号 任课教师 38 辛红蕾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利用生活的真实

29、照片。在4个小朋友做拼搭游戏后,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二是重视以操作活动的方式学习几何形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分析 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该图有两个重要意图:一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增强素教学目标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

30、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比一比”,通过对同一类图形高矮、粗细的比较,不同类图形的大小比较,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练习中除了用眼观察,还可以用手势比划,建立图形的表象。 二次备课 展台、课件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观察和比较能力的提高 指导法、比较法、探究法、交流合作 3.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题目。练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的纸,先让学生尝试围一围,指导学生把纸的一边向另一边围去,再粘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圆柱特征

31、的认识,同时对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建立初步的基础。题目中还有一个问题,“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指导学生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4.猜一猜 出示一个实物模型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模型?并说说为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整理评价 1.完成“我学会了吗”,数一数、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地分类数出各种形体后,填写简单统计表。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2.丰收园。 说说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到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吗?今天你的表现怎样? 四、课外作业 1.用形状是长方体

32、、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搭出你想象的物体,并介绍给你的同伴听。 2.观察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数学 学科有效教学教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年级 课型 教材分析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分类需要确定分类标准,能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对分类后的结果能进行比较、分析。 教学2、经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一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分积木 任课教师 辛红蕾 综合实践 课时 3 教案序号 4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92页综合与实践。 目标 较、分析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

33、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重点: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积木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交重点 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 难点:选择与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积木。 看,现在这些积木这么乱,你想说点什么吗? 预设:把这些积木分分类整理一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积木,也就是把积木分分类。 二、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1、看一看 二次备课 课件、各种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指导法、比较法、

34、探究法、交流合作 谈话: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积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积木,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位听。 预设: 生1:颜色不同,有红色、蓝色、绿色、橙色、黄色 生2:形状不同,有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想一想 谈话:同学们的小眼睛真亮,有这么多的发现。现在请你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积木分类?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按颜色分类 提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想出了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的方法就是分类标准。 3、分一分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从这么多的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分一

35、分。分完后把你分类的结果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自己进行分类,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方法。 学生展示分类的结果。 生1:我是按形状不同来分的,长方体有5个,正方体有4个,圆柱有7个,球有6个。 按形状分的同学分的结果和他分的一样吗?同学们这了不起,分的结果和数学家分的一模一样。按形状来分积木,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 提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 生1:我是按颜色不同来分的,黄色的有2个,蓝色的4个,绿色的有8个,红色的有4个,橙色的有4个。 提问:按颜色分的同学分的结果和他分的一样吗?在这个分类结果中,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 4、议一议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给积木分好了类,现在我们来看

36、看这两位同学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提问:为什么他们两个分的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提问: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小组合作,开展搭积木活动 谈话:请大家利用自己手中的积木,动手搭积木。边搭边思考:你的作品中用到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谈话:请大家把搭好的作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认为最好的作品拿上来,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漂亮?哪个小组的作品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最多? 出示学生作品 谈话:多漂亮的小火车,从中你找到哪

37、些数学知识? 预设:有几个长方体,几个正方体,几个圆柱。 我们在来看这组同学搭的小房子,你能找到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吗? 真棒!这个同学还发现了比多比少的知识。看哪个小组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谈话:同学们,我们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分一分”“议一议”进行了分积木,不但用到了数数和立体图形的知识,而且还解决了蕴含在搭积木中的数学问题,大家真了不起! 五、反思总结,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在这节数学课上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每一节数学课上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也用你灵巧的小手,搭一副漂亮的作品,找找作品中藏着的数学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