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9661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1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七上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七上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七上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七上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教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上语文教案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第1课时教案 1、诵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2、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3、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进一步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的 一、清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诠释 憧憬 广袤 徘徊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2、识记下列词语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二、展 三、探 1、 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 明确:青少年读者 2、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什么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怎样打开这扇门? 明确:文学之门。题目是一种形象

2、化的说法,意思是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用“门”来比作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类似的还有:人类的摇篮海洋、打末知识大门的钥匙勤奋、历史的语言化石。 明确:紧扣课文第4段理解 明确: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3、文章围绕标题中哪一个字入手来构思全篇的?又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呢? 明确:课文围绕一个“门”字,先议论大门:各种各样的大门。再初识文学之大门:缩小范围,介绍自己对文学之门的理解,认识文学之门。最后打开大门:明确打开文学大门,便会有所收获。逐层深入,使读者渐入佳境。 四、练 1 1、 文章第2节中运用了“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请你用这个

3、句式写一句话。 2、 仿句练习: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 你是 ,是 ;你是 ,是 。 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 声有色地展现。 不管是 ,还是 ,不管是 ,还是 ,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 五、悟 2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第2课时教案 1、学习并掌握文章丰富多彩的词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 3、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 1、文章丰富多彩的词汇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第4段内容的理解。

4、第4段内容的理解。 一、清 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千恣百态 喜怒哀乐 追名啄利 足不出户 无拘无束 刘览 五光十式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本文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题目,新颖别致,生动形象。题眼是“门”,围绕它,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 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的大门。只有热爱文学并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打开这扇大门。 本文除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显得别具一格。 二、展 三、探 1、第1段4、5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比。将“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进行对比,鲜明而强烈地说明二者所产生的感

5、受和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激起青少年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的强烈欲望。 2、第1、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蓄势。 3、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点题,点明这一扇门是文学之门。结构上: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闭着的门中”承接上文有关无数门的阐述,“文学”开启下文对于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的阐述。 4、 给第4段标出句序、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的? 3 明确:第4段是从四个方面阐述对文学的理解的。第一个方面:介绍文学的特征。第二个方面:介绍文学的内涵。第23句回应第1句前半句,第4句回应第1句后半句。第三个方面:介绍文

6、学的功能,即文学对人的影响。第四个方面:介绍文学的育人作用及不阅读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 5、 第4段语言优美,细心品味本段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将“文学作品”比喻成“缩影”“心声”“风俗画”“风景线”“结晶”,形象生动,表现出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作者对于文学的深厚感情。 排比:句式齐整,增强语势,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十分透彻,从不同角度揭示有关内容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拟人:书本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练 1、指出下列各句的修

7、辞手法。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 而你对那些把你当作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下面语句排列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散文虽“散”而不乱 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 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A、 B、 C、 D、 五、悟 4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二 繁星第1课时教案 1、能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教育学生观察大自然,懂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体会作者三次望繁星的

8、不同感受及心情。 品味文章语言,学以致用。 一、清 1、有关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2、 给加粗的字注音 半明半昧 船舱 霎时 摇摇欲坠 模: ,模范、模糊、楷模 ,模样、模具、模板 3、 识记词义: 摇摇欲坠: 二、展 三、探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划出相关的词句。 明确: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2、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描写“我”

9、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二部分: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观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3、 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明确:“望着星天.”句:甜蜜、温馨、表达了对星天的依恋;“好像它们.”句:亲密、投机、与星星的伙伴之情;后三句:惬意、信赖,表达与星星的知心之情;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 5 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 4、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把星天比喻为母亲,生动形象地突出他

10、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星比喻为朋友,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5、“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到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第1句拟人,把天上的星星当人来写,在作者心里,它们有眼睛、嘴巴、思想,与我交谈,生动地写出我与星星之间惬意,信赖,知心之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第2句排比,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三个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作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

11、的柔美、静谧、奇妙,使读者收到强烈的感染。 四、练 仰望星空,我们总会有无边的遐想每个人都见过星星,都有过数星星的经历,那么,面对星空,你曾有过什么遐想呢?请围绕星空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五、悟 6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二 繁星第2课时教案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感受海上夜的宁静和柔美,体会作者思念故国、缅怀往事的思想感情。 1、研读第3、4自然段。 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一、清 古诗和现代汉语成语中,有很多描写星空的句子和与星有关的成语,请各写出三条。 古诗: 日月之

12、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成语:披星戴月,斗转星移,福星高照,寥若晨星,星罗棋布,众星捧月,物换星移。 二、展 三、探 1、第3自然段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明确:这段文字是按“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五至第八句写“欲睡”,第九、十句写“沉睡”。 2、 此时船行海上,疾驶异乡,看到这满天繁星,“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产生了思念故国、缅怀往事的感情。但“我”并没有直接抒写这种离情,而是通过对繁星的描写,特别是写自己与繁星亲

13、密无间,看它们眨眼,听它们说话,在星的怀抱中微笑、沉睡,好像一个小孩睡在母亲怀抱里,这样便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情反映了出来。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渗透了游子的深情。“我”远离了故国亲人,但却在繁星的怀抱里得到了惬意而甜蜜的慰藉。对繁星的描写,也就蒙上了一层独有的感情色彩。 3、第4段,“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明确:a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b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4、文中有很多虚写和实写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说说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的描写对象不仅有眼前的事物

14、,也有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本来作 7 者是在海上看星星,但作者触景生情,产生联想,由现在想到以前,使自己的感情得以逐次展开;由静物联想到动物,化静为动,使文章富有情趣。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迷人的星天景象的心情。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 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星群密布的蓝天、微小的星光 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摇摇欲坠 虚 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使“我”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和“我”谈话 它们正对“我”友好地霎眼,同“我”小声说话,于是,“我”如同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 看如巨人的星座 “

15、我”感觉巨人还在跑呢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用朱光潜的话说“联想就是见到甲想到乙”。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虚与实: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四、练 1、成语接龙。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成语后连接出五个成语。 注: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一 一 一 一 2、拆字游戏。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

16、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怒 功 悟 五、悟 8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三 冰心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1、品味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前两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4、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情怀。 体味母爱,感悟人间真情 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清 关于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二、展 三、探

17、 1、“天上的风雨”“心中的风雨”分别指什么?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a 自然界的风雨。b 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挫折;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心灵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讴歌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2、母亲的怀抱有

18、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歌颂母爱的温暖、伟大、无私。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新奇瑰丽、大胆奇异的想象,充分表达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想象母亲梦见纸船,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4、 诗人为什么以“纸船”为题? 明确: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5、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9 明确:两首诗都是以“母爱”为主题,但是侧重点不同,前者,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博大无私、直抒胸臆。后者,步入青年后对母爱怀念,体现和表达对母爱的感

19、恩和回报,含蓄委婉。 四、练 1、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地“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 2、班上要组织以“青春”为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全班都动起来,通过活动感受到青春的火热、奔放、灿烂和美丽。 请你为这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并以“青春”开头,为这次活动写一句主题词。 青春,在自强不息的奋斗和超越中放飞。 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摘要分点写在下面。 我是这样设计的: 3、下面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请试着仿写。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五、悟 10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20、: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三 冰心诗四首第2课时教案 1、品味后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后两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后两首诗。 4、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并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后两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清: 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二、展 三、探: 1、 成功的花这首诗中的“惊羡”“明艳”“浸透”“洒遍”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惊羡”含有惊叹、惊讶、羡慕之意,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明艳”色彩鲜明艳丽,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21、浸透”突出眼泪之多;“洒遍”突出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2、成功的花这首诗歌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不要只羡慕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3、 请说出几条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明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制成的。 4、嫩绿的芽这首诗中的“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除形象地描绘出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芽、花、果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明确:嫩绿:健壮、活力、朝气、旺盛;淡白:朴素无华、纯洁、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深红:成熟、丰硕、甜蜜、美丽。 5、嫩绿的芽这首

22、这首诗歌三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否互换? 明确:层层递进的关系,三者的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也与各自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互换。 6、嫩绿的芽这首诗蕴含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要奋发努力,不断充实、 11 提高自己,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入旺盛的活力,最终要以敢于牺牲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四、练 1、赏析诗歌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海门:长

23、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含滋:湿润,带着水气。散丝:雨丝,这里比喻眼泪。 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 明确: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和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取名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店铺、漫画、文集等,如名字取得好,本身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请同学们参与以下活动,感受取名的乐趣。 给以下行业的店铺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饭店: 书店: 服装店: 理发店: 语文老师准备把同学们初中三年的优秀作文编成集子,请你给这本作文集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作文集的名字:成长的足迹 心灵港湾 理由: 反映作文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经历。 表明

24、作文寄托着我们三年的感情。 五、悟 12 科目: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四 安恩与奶牛第1课时教案 1、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2、了解故事情节发展过程。 3、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习安恩的淳朴、仁爱、不幕金钱的品质。 1、小说的故事情节。 2、人物描写方法。 小说精巧的构思。 一、清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干瘪 锃亮 翩然 木屐 撂下 惶惑 纯粹 褶皱 嘈杂 肘部 找茬 脊梁 点缀 牛犊 挑剔 惶惑 半晌 不屑 翕动 肉瘤 窘迫 缀着 粗粝 反刍 锱铢必较 踌躇不决 腼腆 瘦骨嶙峋 熙来攘往 瑕疵 死乞白赖 刨根

25、究底 2、 识记以下词语的意思。 扬长而去: 刨根究底: 熙来攘往: 锱铢必较: 踌躇不决: 死乞白赖: 二、展 三、探 1、 理清全文结构 明确:开端: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发展:写买牛人买牛而安恩不卖。高潮:安恩和执意要买牛人的争执。结局:写安恩吐露真情。 2、第1段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13 明确: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3、第1段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4、第2段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

26、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5、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小说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在结尾安恩吐露真情揭示谜底的精巧构思。读到此处,此前的种种疑惑,种种猜测,豁然开朗,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行文至此,戛然而止,又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我们仿佛看到集市上围观的人群中那一张张错愕的脸庞,在静默中目送安恩和她心爱的奶牛慢慢走远;再次回顾前文,又可以发现作者巧妙地埋设的处

27、处伏笔,不由得让人击掌称妙。 附:这样的结尾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推荐阅读“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四、练 1、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明确: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2、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将其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

28、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 句有语病,修改为: 第 句有语病,修改为: 五、悟 14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四 安恩与奶牛第2课时教案 1、探究人物的性格。 2、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 3、概括小说的主题。 4、学习安恩老太太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她至善至美的性格。 1、 安恩老太太的形象。 2、人物描写方法。 3、小说的主题。 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一、清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 二、展 三、探 1、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

29、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2、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3、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

30、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4、 课文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安恩什么心理和性格特点? 明确: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安恩在被人指责和侮辱后的气愤、无助、慌乱而又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的复杂心态,同时体现了安恩对奶牛的爱。 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从他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入手 5、 从全文看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5 明确:生活贫苦、年纪老迈,勤劳,朴实,为人谦虚淳朴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信念忠贞、人性至美,自尊自爱,安静、从容,对动物一视同仁,身上闪烁着朴素的人道主义光芒。 6、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刻画了与奶牛相依为命的安恩老太太

31、的形象,赞美了安恩在悲哀和孤独中生活着,依然闪烁着人性,人道的光芒。从而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故乡人民顽强、坚韧、朴实、庄严的人性的赞美。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四、练 品读下面名言,用简明连贯的一句话概括这三则名言的用意。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臧克家 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这三句话的用意是:读书很重要:要读书 读好书 常读书。 五、悟 16

32、 科目: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五 古代寓言二则第1课时教案 1、了解韩非与韩非子。 2、诵读文言文,把握节奏,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寓言的寓意。 一、清 1、了解什么是寓言。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有关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与秦朝宰相李斯都是著名学者赵国人荀子的学生,他曾上书韩王,主张变法,未被采纳,后出使秦国,尚未得以重用,即被李斯毒死

33、在狱中。 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绝大部分属于论辩文,文风犀利,有很强说服力。书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守株待兔。 3、解释并识记下列文言词的意思。 履: 度: 置: 坐: 之: 欲: 度: 操: 反: 及: 罢: 遂: 宁: 无: 二、展 三、探 1、分析理解“郑人有欲买履者”的结构。 明确: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有欲买履之郑人”,本文为了突出郑人,所以译成: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更加符合讽刺郑人的原意。 2、分析理解“何不试之以足?”的结构 明确: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脚试

34、一试鞋的大小呢? 3、“而置之其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忘操之”埋下伏笔。 17 4、郑国人最后为什么没能买下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教条主义错误,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也体现出他思想僵化,不知随机应变的特点。 5、本寓言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四、练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 成语趣味填空。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人忧天 人摸象 人

35、头地 人而异 人之危 人善任 人捉刀 人买履 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来组成新的成语。 生死/唇齿相依 混淆是非/黑白 进退两难 只争朝夕 生死攸关 文武/智勇双全 颠倒是非/黑白 内外交困 轻重缓急 左右逢源 五、悟 18 科目: 语 文 编写人: 张 托 修订人: 梁凤玲 夏铭 姓名: 年级 班 组 长: 五 古代寓言二则第2课时教案 1、了解吕不韦吕氏春秋。 2、诵读文言文,把握节奏,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寓言的寓意。 一、清 了解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

36、期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秦始皇年幼即位,尊其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最终自杀。 吕氏春秋:世称吕览,是吕不韦的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的书,是杂家的代表作,取材广泛,语言整齐简练。本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于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解释并识记下列文言词语 涉: 遽: 契: 是: 从: 所从坠: 所契者: 二、展 三、探 1、分析理解“楚人有涉江者”的结构。 明确: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有涉江之楚人”,本文为了突出中心词“楚人”,因此翻译为:有个楚国人渡江,更加符合讽刺楚人的原意。 2、分析理解“是吾剑之所从坠

37、”。 明确:判断句。是:这儿,指示代词。判断词“是”是翻译时自主添加的,与原句中的“是”没有关系。 3、 分析理解“不亦惑乎?” 明确:翻译为:不是很糊涂吗?“不亦乎?”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分析理解“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明确: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涉江者”,应该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翻译为:渡江的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19 5、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明确: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一定找不到剑,因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刻舟求剑者是一个顽固、不知变通的人。 6、本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四、练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 2、 翻译下列语句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讲“滥竽充数”故事,提问 “滥竽充数”是个成语故事,联系文意看,它是什么意思? 请从以下角度讲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从南郭处士的角度: 从齐宣王的角度: 从齐泯王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