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9712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级上班级: 诗歌赏 姓名: 1 七年册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三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答:碣石 2.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答: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到动态事物 3. 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 答:日月三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答:有远大抱负,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5. 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选择 A. 诗人先

2、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 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6. 分析“临”“观”二字的妙处 答:“临”“观”二字形象传达出诗人是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7. 试就一行诗的动静结合,分析一下这种手法的运用。 答:“树木”“百草”二句写静景,所见实景是特写。“秋风”“洪波”写动景,远观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有力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埋下伏笔。 8. 为什么要借助日月星

3、辰来表现主题。 答:诗人借助奇特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字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此句写景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和“入”运用似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

4、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两句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因为是在春节将至的情况下对家乡的思念。 4、诗的第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 5、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喜悦,高兴 尾联:淡淡的思乡愁绪。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生;入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与放

5、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9、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之愁。 10、对这首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6、。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来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静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2 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将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做反衬的。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

7、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13、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浅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

8、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4、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景象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

9、、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的“争”用得好,“争”写出初春黄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物的变化、动态方面进行描写; 第三联主要从植物的变化、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9、诗中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早莺、新燕、渐欲、浅草、才能 10、请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 11、品析词语 “初平”:写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几处”、“谁家”:

10、表明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 “浅草”、“才能”:表明了草刚刚萌发的情形。 “渐欲”:写出鲜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12、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13、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联写远景,颈联是近景。 14、品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

11、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古通、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用选用“枯藤”、“老树”、

12、“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一系列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渲染了安适幽静的环境气氛,使漂泊天涯的“断肠人”更添悲秋、孤寂凄苦之情。 3 5、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秋。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了2

13、8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7、描绘“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是怎样的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啊! 8、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9、作者为什么不把末句中“断肠人”直接写成“羁旅人”? “羁旅人”只是指长久寄居他乡的人,而“断肠人”更多的一层意思:在外漂泊之人对家乡的思念程度深,情感悲

14、伤到极点,意思更丰富,思乡情更浓。 10、“天净沙”是曲牌句,“秋思”是题目,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11、这首小令共写了10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12、全曲的主旨是:断肠人在天涯。 13、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流水”与处于静态中“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体构图上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15、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5、表现思乡的诗。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6、划分节奏 神龟 / 虽寿,犹有 / 竟时。 腾蛇 / 乘雾,终为 / 土灰。 2、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古义 :有远大抱负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3、成语“老骥伏枥”出自本诗,试解释这个成语。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 4、本诗体裁 5、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6、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8、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

17、确的是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8、。 9、对曹操龟虽寿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共十四句,最后两句是入乐歌唱时加上去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4 b.开头四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说的是人的寿命有限。但其言外之意则是,像神龟和螣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体现了作者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体现了诗人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这句话其实也是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的否定。 10、龟虽寿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过故人庄 故人

19、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一二句写的是老朋友的邀约,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三四句写的是自然环境的优美,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3、诗人通过“开轩面场圃”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和主客间朴素淳厚的情谊的诗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短赏析。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

20、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优美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例二:这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描画了村外青山由近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5、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

21、寂,但余钟馨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早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寺院,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高耸的丛林,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两句诗描写了清晨时分禅房四周清新明丽,古木繁茂的环境,突出了古寺深邃幽静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木深处。 这两句诗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22、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意。 3、炼字:说说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为什么用得好?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划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这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士情怀 6、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7、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

23、悦、宁静的心情。 8、“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馨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禅院的钟馨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以声衬静。 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10、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妙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

24、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表达方式上说,这是一首抒情诗。 2、“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 3、“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以景起兴,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既点明了作诗时节春末夏初,又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隐含了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 4、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采用拟人手法,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担忧和同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5、 5、主题:表达作者对朋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担忧以及关心、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可见离情之深沉。“巴山夜雨”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2、诗中的“秋”字除了季节之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的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5、对夜雨

26、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人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人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 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这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和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27、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的春态,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了月夜泊船秦淮河岸的环境气氛。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

28、样的感情? 听歌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前途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划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5、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商女不知之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运用典故。“后庭花”指南北朝的南朝陈后主

29、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商女”指歌女,从字面上看诗人批评歌女,实际上抨击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亡国将近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给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迷蒙、冷寂 7、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的理解: 泊秦淮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定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6 一现状的不满和愤恨,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8、全诗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含蓄,两个“笼”字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使用典故,含蓄,“犹”字情味深厚,意味深长。 将

30、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 叙事、议论相结合。末两句是议论。 9、诗中的“后庭花”涉及到历史人物是南朝的陈后主。 10、以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很具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C、“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隔江犹唱”的“江”是秦淮河。 D、本诗表达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

31、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2、这首诗是伤春感时之作,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只是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意韵幽微,淡雅温厚。 3、词的上阕写眼前情景:天气、亭台、夕阳与去年依稀相似,而词人也像昔日一样饮酒助诗兴,但景虽在情虽在,时光年华却悄悄流逝。词的下阕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表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可奈何和凄凉孤独的情绪。 4、体味“夕阳西下几时回”所饱含的情感。

32、 即景兴感。“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呈现的微茫的希望。词人所感已不限于眼前情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有感性活动,也饱含某种哲理性沉思。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惋惜,无可奈何,情感浓郁。 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呈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呈现它只

33、是“似曾相识”罢了。 6、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过松源晨炊漆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吗?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此诗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

34、道路上的困难。 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自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到胜利。 3、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向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富含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

35、鸥鹭。 7 1、这首词写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如梦令是词牌名。 2、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沉醉,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和“争渡”。 3、词中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却色彩艳丽,让人感觉美不胜收,试指出来。 荷叶绿,藕花红,鸥鹭白,湖水蓝 4、“ 兴尽晚回舟 ”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头两句交待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中间两句写“不知归路 ”的奇异景象。最后两句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 5、这首词的内容是写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片刻之间美的感受,表现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36、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6、末两句的意境非常新奇,令人陶醉,试用自己的话描摹出来。 示例:你看,在苍茫的暮色中,词人和她的女伴们想从荷花深处找路出来,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不料这叫声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腾空而起的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荷叶,火红的荷花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7、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

37、,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起句,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明游兴沉酣,乐而忘返,从而揭示了女词人的倜傥豪放与洒脱的性格。 B、“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句中的“兴尽”是词眼,既包含了酒兴,更表明游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C、结句,是说起飞翔的鸥鹭,吸引了游人,游人拼力划船去观看。 D、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事、景、情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9、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情趣,试具体分析。 这首词,作者以“沉醉”写人忘情之态,以“争渡争渡”写人情急之形,又用“惊起”写鸟儿受惊之状,语言清新,明白如话,富有情趣。 观书有感 朱熹

38、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哲理性小诗。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诗人通过具体景物描写,表达了关于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心得体会。 2、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云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荡漾。这两句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内容比作“天光”“云影”,写出方塘的清澈以及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3、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水断流来。这两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4、成语“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5、学了这首诗篇,你有什么启发? 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