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307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水生植物教学反思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作好观察记录。 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他们的观察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还不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上鼓起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候我就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他们看看里面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时候孩子们都

2、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更是形象地说他们观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这个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让我这个成年人不得不喟叹自身想象力的贫瘠!看着他们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 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长特。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推荐植物的叶是主题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

3、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些班级带的学生比较少,我就在课前请每个小组长在校园里捡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总体观察情况良好,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2、一共有几种树叶?3、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

4、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维度的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 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我没有重点强调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导致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

5、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一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关于春天,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发芽了,万物生长。对于秋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

6、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前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表格列入教学。课后,我觉得这样不妥,虽然有难度,实行起来不太现实,但是还是应该在教学中提到。使学生熟悉这种记录方法,会自己绘制这种表格。所以,我将书上的表格作为典型,介绍了它每个部分的意思和记

7、录的方法,而后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自己绘制一张观察记录表。如果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还可以进行一次实地观察。我觉得这样处理相对不处理来得好。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节课都上得比较踏实,大多数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学们能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并且准确地用维恩图表示出来。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本

8、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这节课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总体难度不大.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这也属正常。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寻访小动物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是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这课是开启动物观察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你所知道的动物

9、,学生的发言是很积极的,对于出示的动物图片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能简单对它进行描述。本课的课题中有寻访两个字,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德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学生听到这个活动内容兴致很高。在寻访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调查之前,我特别给出了一些注意点,如:爱护小动物;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爱护校园的环境;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中学生寻找小动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兴趣很浓,虽然最近温度的骤降对校园动物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学生寻访的那份热情。但是,当学生拿到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把提出的注意点统统

10、都抛之脑后了。有的学生忘记了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对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损坏;有的学生对校园的植物造成了伤害;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但是没有记录。这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好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三年级的学生这学期才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关于科学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务分派到组内每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有任务,这样集中精神,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为了更好的认识校园中的动物,在学生发现小动物的时候,我在旁就举起相机,把它拍下来。一是可以集

11、结全班的寻访结果,让学生能加深对动物的印象。二是对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可以再进行辨认。当然在学生寻访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动物的观察能力是值得表扬的。我学生寻访的时候,我是穿行在各个小组之间,这时候恨不得有分身啊!这是我在教授这堂课的过程中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改进提高。 蜗牛课后反思 、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

12、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

13、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

14、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

15、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

16、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

17、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蚯蚓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第四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的形式来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蚯蚓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上节课已经经历了观察蜗牛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蚯蚓的环带及口等结构,观察蚯蚓的这个过程比较很顺利,并且孩子们对观察蚯蚓的兴趣也很浓厚。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接触实验,他们的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级上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这节课对于这种

18、能力的培养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课堂语言比较随意,而科学课上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有一点难度,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使用规范科学的课堂语言的引导。 蚂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五课,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

19、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

20、地方。有些班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我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讨论非常热烈,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有些班级,老师传授的比较多,方法也很保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的班级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比较好,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金鱼课后反思 推荐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

21、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最终以指导饲养小金鱼结束。如果不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40分钟的课堂将很难把握。经过2个平行班的教学尝试,我简单总结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 1、直接点题,进入本课研究重点:金鱼。2、明确观察的要求:观察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完成对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然后以比较各种金鱼小结得出:金鱼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基本身体特征都很相似。3、观察金鱼吃食与排泄,活动前强调这样几点:放几粒鱼食?静静地观察鱼怎样吃食物?找找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这些细节的强调将有助于这个活动的高效。吃食是很快可以完成的,观察排泄粪便没

22、有那么巧,能及时看到。可以请看到的小组来说一说。4、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个活动实际操作的成功率不高,而且组织起来很费时间,课上很难完成。这部分我以教师演示为主。5、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饲养金鱼,继续观察结束。 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是教材动物单元的最后一章,也是对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前一个月,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可以知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活习性也各具特色,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的多样性。本课的目的

23、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继而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关注关心周围的生命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四种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由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观察总结能力。通过学生的总结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如何验证他是动物共同具有呢?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这节课文字内容较多,显得比较枯燥,

24、要进行适当修改,加些直观资料。 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物品,分辨他们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回顾,形成了以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轻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2、认真阅读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我发现教材开始部分“我们知道的材料”,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常见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材料的特性,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设计时把此内容拆分成两部分:一是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材料;另一部分让学生在观察身边物品后试着说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25、。我认为这样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 二、存在问题 1、教学随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描述材料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是个难点,可是很遗憾,由于时间调控的不好,最后对这个问题没来得及展开。从这里,可以反映出教学机智不够,有领导听课就乱了“阵脚”。 2、指导方法应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组织学生汇报时,当学生对物品由什么材料做成产生分歧时,让学生拿着物品到台前指着物品,说说自己 比较韧性教后反思 1 推荐 在教学本课之前对本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发现了许多难点,也反复思考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希望有机会能够看到其他同行的处理方式。 一、探究结论与事实相悖 根据教材安排的实验得出

26、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即,然后事实上金属的韧性应该是比木头好的,因此这样的实验数据岂不是授予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这是第一个问题。其次,结合教材设计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另一结论即,事实上同种材料它的韧性应该是一样的,无所谓伸出距离的长短。基于这两个问题,看到网上作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处理,从探究实验入手作出了改动:保持三种材料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通过改变挂的钩码的数量,比较不同材料的弯曲程度。思考过后觉得这一方法值得一试,在进行预实验时,也欣喜地发现这一处理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不需要在实验时多次改变材料伸出的距离,可以使操作简化,节约时间以伸出桌面10厘米为例进行实验,挂到三个钩码时,木条折

27、断、塑料条弯曲度最大,金属次之,这样就解决了木头的韧性比金属大的难题。当我欣喜得出结论时,同组老师的一番话无意于泼了一盆凉水,“挂一个钩码时可以明显得出韧性排序:塑料木头金属,为什么结论要根据挂到三个钩码时定呢?”我一想的确这根本无从解释啊。 因此实际教学时还是以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为途径,虽然知道结论明明与事实不符,只是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又通过举例进行了一下跟正,实际生活中金属的韧性应该比木头好。 它们吸水吗这课是三上新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一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金属、塑料、纸、木头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记得以前

28、的教材没有第一个活动,第二个活动上一节课,第三个活动也是上一节课。有一些疑问,现在的教材为什么把两课时合二为一,还要加一个活动内容?我们的课堂40分钟时间怎么使用?走马观花的进行教学能行吗?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很花时间。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材料盒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产生。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也可,就是直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

29、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不过,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学生造纸,刚刚开始一个班,造好的纸再怎么吸水还是很湿,不能马上写字,要等几天,加上天气不好一直不干,不能写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提不起来了,第二个班级上课,我教给同学一个办法,用吹风机把造的纸吹干,效果好多了,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把人造纸搞定了,学生在自己造的纸上写字画画,虽然粗糙但都很兴奋,效果非常好。 对这节课,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材料盒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

30、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作业也无法完成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把材料进行分类。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让学生先对材料进行预测。在挑选材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铁钉、三角尺等。学生通过表格的帮助,分小组讨论并推测出物体沉浮的情况。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总结出学生对每

31、件材料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他们有异议的材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学生作出实验结果的报告时,我注意让他们对照预测结果,思考使自己预测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讲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与形状无关。使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应该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选择实验的材料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除了原本实验中准备好的实体的塑料、金属、木

32、材各两种外,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科学前概念,现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来让学生细致的观察砖瓦和陶器、瓷器。碎的砖块和瓷片是我们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观察落实充分,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于材料研究的兴趣。材。 “砖瓦”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陶器”、“ 瓷器”虽然经常遇到,但孩子们并不熟悉!其实,我在上课前对陶瓷也不甚了解,有很多的疑问。查阅了资料后,发现陶瓷可分为“陶器”和“瓷器”,虽然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33、,但是它们这两种材料的特性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比如说:陶易吸水,瓷不易吸水;陶用一般黏土,瓷用特殊黏土等。所以在选择观察材料的时候,要让学生先区分“陶器”和“ 瓷器”,比较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特性的时候,才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设计到试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我都努力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活动中利用维恩图去建构水和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科学认识。但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本课的三个主要活动进行了整合,先安排了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这里有一杯水和一杯油,你打算比较水和油的哪些方面?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它们呢?”学生绞尽脑汁,众说纷纭,“我想比较它们的轻重”、“我想比较它们的颜色、粘度、透明度”“

34、我想比较它们谁流得快”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也不忘适时地进行引导,指导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我还不忘引出并指导本课要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比较液滴。一切准备就绪,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水和油活动就拉开了序幕。活动一展开,问题就连续不断地出现了:有的小组手忙脚乱,不知先完成什么;有的小组干脆先比较我最后指导的液滴实验;有些小组活动了很久也没有开始做比较轻重的实验,更别提填写实验记录单了。 后来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科学三个月,他们的科学素养还不高,动手能力还不强,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拔高要求,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要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地开展,扶着他们逐

35、层深入研究。 于是,我再次分析了教材,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的教案。首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课题,紧接着追问:“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它们吗?”这样一方面唤起学生旧知,另一方面为本课时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比较这两种液体时,可以利用眼、鼻、手等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油。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明确了,观察比较的效率也明显提高了。其次,我运用了简短的语言,自然地引出了液滴的比较实验。教学设计时,我考虑了另两种材料:一是玻璃片,二是报纸。我觉得这两种材料的差异比书上要求的将液滴滴在玻璃和蜡光纸上更明显。另外,我考虑到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活动的严谨性很高,因此,实验前,我还刻意安排了滴

36、管使用的指导,我想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会有些帮助,同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滴液滴时需要注意什么?我想只有指导到位了,学生的实验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教学的实验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学生在我细致地指导后,活动起来显得更有序了,速度也更快了,而实验的结果也更准确了。这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磨课中深深感受到的变化。第三个活动,我安排了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水和油倒在一起观察。因为油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十分明显,所以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没有上过“沉浮”,所以水重油轻这一观点只能作为猜测的结果,于是我追问道:“还有其他方法也可以比轻重吗?”学生自然想到了用秤

37、称,经过演示实验,学生更加明白了油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油比水轻。第四个活动,我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正方形管、U形管和H形管中,让学生在观察后自己得出没有固定形状是水和油的共同点。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维恩图,进一步归纳总结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这也是进一步建构液体之间相同点的过程 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反思 建德市杨村桥中心小学 江海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观察,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本课中学生通过对水、洗洁精、油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加深“液体是流动的”这个基本属性的认识的同时,意识到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38、。 另外,本课是学生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对比实验,在“想比赛方法”和“完善比赛注意点中”渗透了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问题,即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液体多少一致、玻璃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比较液体流动的快慢。 本课的教材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对不同的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加深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公平实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液体多少一致、玻璃片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是教学目标达成比较好,科学概念的建立比较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

39、对“液体流动有快有慢”、“液体流动快慢是受液体黏度不同影响的”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也基本掌握了“黏度”这个科学词汇。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和科学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仅参与比较充分,思维也得以有序地发展。 二是在追求试验方法多样性的同时还兼顾科学竞赛的公平性。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保持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相同。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我在课前游戏中就渗透了公平竞赛的思想,所以这堂课在讨论实验公平性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师生共同的互动,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 但是在本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首先是在学

40、生使用滴管时,教师的指导还没到位。有几组学生在滴同样多液体时,滴上一滴他们把握不好,出现了比赛的不公平,导致实验出现误差。还有就是提供学生材料时。为了公平,让学生在玻璃片上进行竞赛,有一组学生没听仔细,他们还是在塑料尺上来进行实验的,教师应该强调更清楚点,对学生的关注更全面点。 2、 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当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比赛更公平、公正?其实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个问题上去,问学生:比赛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会更有目地些。 3、 教师的语言不够干脆,显得比较啰嗦。每当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想法后,我总喜欢去

41、重复学生的话,这不仅让费时间,还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努力去改掉这个坏习惯,教学时语言要简练些。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船营区越北镇南三道小学:张东 科学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课,我想以此为始,今后的学习中使他们像科学有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控能力,慢慢会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

42、 例如:虽然我抓住了学生实验方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分析,了解到操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明白了比较水的多少要用同一标准,但让学生真正去做的时候,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把之前的方法置于脑后,完成没有了规章,虽然结论是正确的,但前一部分的学习给人的感觉完成是无用功。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 课后反思: 教材解读: 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水和空气”单元研究空气的起始课,首先一个定位就是了解空气在学生中的前概念,通过研究空气的存在从而丰富、提升空气概念,水和空气的比较又能为液体概念的巩固,气体概念的提出

43、起到支架作用。 空气,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需要学生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如何运用方法将这一学生看不见的事物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图景,最终形成抽象概念这将是本课的研究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

44、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

45、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

46、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在空气有重量吗这一课中我感到如果跟着教材走,学生学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偏要拉着学生走,不仅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下面就两个环节来谈谈一些所思所想。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处理用小天平来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的实验要考虑到排除气球本

47、身的重量,还要考虑到首先要让小天平平衡。学生的思路就卡在了没有想到要让小天平平衡。而我出示了气球皮重量不同的两个气球,本想刺激学生思路能想到要使小天平平衡,但是课堂上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的思路僵化了。 这个问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思路根本没有朝这个方向去,要从此岸到达彼岸就很困难了。老师要朝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当学生想到要在小天平两侧挂上两个的气球时,作这样的引导:挂两个气球大小一样还是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行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意识到要使小天平平衡才能排出气球本身的重量,这样的话不需要学生说出来,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已达到目标了。并且这样的引导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他们的思维能跟上来。 二、

48、让学生轻松的从此岸到彼岸 在处理用天平称量皮球内空气的重量这个环节,原来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在演示前能把完整的测量过程说出来,当学生说完要称充满气的球后,我追问那接下来怎样做?学生一片茫然。但学生数学上已学过已知两样物体的重量,再知道其中一样物体的重量,求剩下物体的重量。为什么应用到求球里空气的重量,学生就变得不知所措呢?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一步从此岸跳到彼岸难度高了点。首先皮球不是透明,学生看不到里面的空气,称量充满气的球,学生会把这个数据当成是球的净重量。所以接下来怎样做学生就搞不懂了。一步跨不了,就分开一步一步来。学生说到要称充满气的球,按照学生的做法来做,把数字记录下来,然后问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记在黑板:球+空气。问学生下一步怎样做?有了清晰的数字和说明,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测量出皮球内空气的重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