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东北方言不讲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有了游猎民族驰骋林海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 东北方言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
2、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 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地域特点 词汇方
3、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人称开关为闭火。称聊天为唠嗑,称嚣张为诈唬,称散步为溜达,如此等等。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个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个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另外,东北方言中有表意丰富的副词,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很”的程度意义,有“贼”,例如“贼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近几年来,同样表示程度的又有了“钢钢”、“傲傲:干什么、做什么。 小嘎儿:小男孩。 小抠儿:为人小气。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日头爷儿:指太阳。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匹儿片儿:不利落。 划魂儿:猜疑不
4、定。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快溜儿地:快点儿 跟浅儿,眼么前儿:形容距离和时间很近 敞亮儿:大方 不得邻儿:差不多 整个浪儿=整个儿 风眼儿监狱 力见儿:形容办事说话能看出门道儿,反应快。 儿化音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在语法、修辞上也有专门作用,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发音习惯,更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比如:“头”读正音时通常专指脑袋,而“头儿”则代表领导。另外,“头”也可以表示头发及发型,还可以表示次序居先或在前的。而“头儿”又表示物体的顶端或末梢、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还能当立场或倾向性讲。如果把“头”和“头儿”倒过来用,不光是听着别扭,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表义。 这样的例子随手就可
5、以找到很多。说一个人“火”了,是说他发达了、事业或运势兴旺起来了,而说一个人“火儿”了,则是说他生气了。“早点”是指早饭,而“早点儿”是提前一些的意思,“早点儿起来吃早点”这句话说出来比写出来更明白。再比如“白面”是面粉,“白面儿”则是毒品,也是绝不能混用的。画个“小人儿”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做到,但画个“小人”就很困难了。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针眼”是一种眼病,学名睑腺炎,俗称麦粒肿;“针眼儿”则可作两解:一指缝衣针上穿线的孔,也叫“针鼻儿”,二指用针扎过以后留下的小洞。 二、调值不够 、 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 起伏变化,不富抑扬
6、顿挫。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 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 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 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 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 东北方 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 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 东北 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 、 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有一部分字的差别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猫腰;普通话是阳平, 东北方言是上声。例:符合;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 例:卑鄙。
7、 三、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 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 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 而东北方言中则是 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 又把普通话的平 舌音发成翘舌音,即二者混用。例:终止宗旨 2、改换 r 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普通话中的 r 声母 音节分别被 nly声母取代了。例:l 取代 r扔 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8、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一般来说改换成 n、 l 或 y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 东北方言将 r 换成 l,例:儒生 (l);r 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 改 换成 y,例:热热;当 y 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发 生变化,例:人民。 3、多加声母 n 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 e、i、o、ou、n、 en、an等 7 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 n,变成了 n 声母音节。例: 棉袄 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
9、 送气声母,例:同胞;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机 械;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解扣儿;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来客了。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 以 e 代 o 的现象 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 o 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 遍的特点。这种以 e 代 o 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 将 bo、po、mo、fo 音节读成 be、pe、me、fe 音节,例:胳膊。 2、 以 io 代 e 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 少有或没有 e 韵母音节, 而是用 io 韵母音 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
10、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 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例:学习。 3、 多加鼻韵母 n的现象 在东北方言区,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 n,也有一部分人 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 n。 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 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 4、 个别字韵母变换 例:厉害厉害;塑料塑料;干啥 干啥 词汇特点: 、形象生动。词义使人容易感知,暗含比喻,调动言语接受者利用经验参与词义的理解和再创造。 例如:破马张飞 、舞马张枪、递溜蒜卦、暴土杨长、憋屈、棒槌、狗里狗气、浮溜浮溜、无脊六受、五迷三道、喀啦、隔路、打狼、哈喇子、老鼻子老报子。 、幽
11、默俏皮。俏皮有趣儿而又意味深长,是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也是东北话令人喜爱的原因。 得得瑟瑟 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 扒瞎 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魂儿画儿 例: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与其类似的例子:掰扯、毛愣三光、老么卡哧眼儿、得儿喝的、突鲁反仗、急了拐弯、急头歪(掰)脸、虚头八脑、舞舞喳喳。 、喜用衬音。东北方言词汇使用了很多衬音词或增加词缀,以此增强词义表现力,完善语言表达的韵律感、节奏感。 例如:单音形容词+了吧叽,例:傻了吧叽 、虎了咣叽、水了巴叽; 双音形容词插入衬音词,例:埋汰埋了咕汰、埋了粑汰。 动词+挺或作“挺哼”,挺是作为词缀使用的,读轻声。烤-、噎-、烙-、齁-、拔-、吵-、闹-等,除了“暄腾”以外,这一类动词都表示由于非主观的外在原因而使人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觉。 、外语入词。马虎、喇乎、稀里马哈、布拉吉、喂得罗、埋汰、列巴、哈喇、玻凌儿盖。 、拟音夸张。披哩扑笼、嘶嘶哈哈、吭吃瘪肚、喝咧。 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班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汇在东北方言中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深刻的影响着东北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使东北方言彰显个性,在方言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