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434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 1.感冒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2.咳嗽 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哮病 冷哮证: 寒

2、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热哮证: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虚哮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4.喘证 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3、,肺失清肃。 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5.肺痨 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6.心悸 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

4、,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7.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8.不寐

5、 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心肾不交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9.痫病 风痰闭阻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痰火扰神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瘀阻脑络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心脾两虚证: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心肾亏虚证:癎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10.胃痛 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

6、塞胃气。 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脾胃虚寒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11.呕吐 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12.腹痛 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

7、气不通。 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13.泄泻 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14.痢疾 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阴虚痢:阴虚湿热

8、,肠络受损。 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15.便秘 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16.胁痛 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17.黄疸 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9、 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疫毒炽盛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肝脾不调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18.头痛 风寒头痛: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风热头痛: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风湿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血虚头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痰浊头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肾虚头痛: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瘀

10、血头痛: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19.眩晕 肝阳上亢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瘀血阻窍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20.中风 风痰入络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风阳上扰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痰火瘀闭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痰浊瘀闭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脱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

11、,阴阳欲绝。 风痰瘀阻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21.水肿 风水相搏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湿毒浸淫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湿热壅盛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肾阳衰微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瘀水互结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22.淋证 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12、气淋: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23.癃闭 膀胱湿热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肺热壅盛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肝郁气滞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 浊瘀阻塞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脾气不升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肾阳衰惫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24.阳痿 命门火衰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心脾亏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肝郁不舒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惊恐伤肾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

13、,气血不达宗筋。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 25.郁证 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痰气郁结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心神失养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心肾阴虚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26.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胃热炽盛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齿衄 胃火炽盛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咳血 燥热伤肺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

14、,肺络受损。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阴虚肺热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吐血 胃热壅盛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卫人网整理 肝火犯胃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气虚血溢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便血 肠道湿热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尿血 下焦湿热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肾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紫斑 血热妄行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阴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15、,血溢肌腠。 气不摄血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27.消渴 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肾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28.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血虚发热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阳虚发热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气郁发热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29.虚劳 气虚 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脾气

16、虚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虚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血虚 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虚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阴虚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心阴虚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脾胃阴虚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肝阴虚证:阴虚阳亢,上扰清窍。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阳虚 心阳虚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脾阳虚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肾阳虚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30.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风毒上扰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扰清窍。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肺癌 瘀阻肺络证:气滞血瘀,痹

17、阻于肺。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痰湿蕴肺。 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 气阴两虚证:气虚阴伤,肺痿失用。 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 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 脾肾双亏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伤,阴虚火旺。 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瘀血内阻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阴虚内热证:肝肾阴亏,虚火内生。 31.痹症 风寒湿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湿热痹:风湿热

18、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32.痉证 邪壅经络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肝经热盛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心营热盛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阴血亏虚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33.痿症 肺热津伤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湿热浸淫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脾胃虚弱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脉络瘀阻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34.腰痛 寒湿腰痛: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湿热腰痛: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瘀血腰痛: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肾虚腰痛: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肾虚腰痛: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