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620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

2、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 战国铁双镰范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

3、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 耧车 曲辕犁 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大殿联 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4、,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4农作物的种植推广 原始社会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培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培植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周时期,后世所说的“五谷”已齐备;并知道选种。 张骞通西域后,农作物新品种不断

5、传入。唐朝时传入许多新品种,多从西域传入;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盛行饮茶之风。 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也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表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明朝时,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清代不断推广;明朝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有“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等伟大贡献,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