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 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
2、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青铜器
3、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刚柔与书法之风骨,刚柔理论渗透与书法中,其特
4、点是刚中寓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草书即有“矫若惊龙”之著称。篆书即是柔韧之中见刚劲的典范。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 8、如何发扬古代艺术,论述古代艺术的现代价值 发扬: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
5、、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 价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高雅的审美情趣。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艺术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
6、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培养、丰富、完善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的灵魂。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艺术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激发人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在对艺术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
7、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9、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第六,持中贵和持,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
8、一个突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第七,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第八,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10、中国的茶道 茶艺:制茶、煮茶、品茶 茶道精神:通过茶艺,对人们施以礼法教育、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1、 和谐与适当 2、 中国人在饮茶中谋求“和”,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3、 “清茶一杯”寓意清廉 1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特色 1、是综合观,是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 2、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念,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9、 3、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有机结合 5、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活的因人因事异的教育方式 6、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的重要性 7、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14、我们如何批判性借鉴传统伦理道德 “仁” 即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即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 即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即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信”即忠于职 责诚实守信; 我们应该借鉴并充分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伦理道德,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现实,在清理的基础上既合理吸纳又更新和超越传统伦理
10、文化。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建构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伦理道德文化。 1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a.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b.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
11、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c.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d.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e.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12、。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18、结合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分析黄望公的富春山居图.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