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703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主张 “性善论” 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

2、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 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 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

3、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目的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善性”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 的“治人”的“劳心者”。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

4、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弃”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与禽兽无异”。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因此说,孟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以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完善的过程。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对“劳力者”的教育则是为了使之成为统治者的顺民。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说过:“设为庠序学

5、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孟子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之为“五伦”。“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通接受。在“五伦”中孟子尤重父子一一孝,长幼一一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

6、并坚持下去;礼,教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他认为“百亩之田,勿夺民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这是他政治的理想“王道之成”。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教育通过使人明了并实现这一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德教育思想理想人格 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7、 “浩然之气”。 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求诸己”、“忠恕”、“厚于责己”、“知耻”、“过则勿惮改”、“杀身成仁”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孟子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内部修养,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持志养气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 精神状态。孟子要求士人必须”尚志“。志与气又是紧密相联、互为因

8、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在这里孟子进了志与气的关系,意志专一了,就会一鼓作气,气专一了也会使意志更加坚定。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呢?连孟子本人也说:”难言也“,很难说得具体明白。不过他解释道:”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体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显然,这种以直培养起来,而一点也没受到损害的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冲天的壮气,是凛然正气,是压倒一切的豪迈之气。明道不移,集义既久,浩然之气就会毫不勉强地自然而生,所以,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存心养性 孟子既

9、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所以道德教育首要的就在于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这些被他称之为”小体“的感官不具备理性,因此易受外物引诱而入歧途。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益其所不能。“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在磨炼意志方面孟子不自觉地摆脱了”性善论“的束缚,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的重要性。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平?疾“。孟子认为,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10、,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并且大丈夫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 反求诸己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讲忠恕之道,要求”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孟子将这一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反躬自问自己的仁已够了,礼也够了,那么一般说来是会得到别人相应的仁爱和礼遇的。孟

11、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知耻改过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果为物欲所蔽,失去了这一善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就会重新恢复这一善良的本性。所以说”人不可以无耻。“如果做了坏事不知羞耻,那么这种耻才是真正的无耻,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对人关系重大,对那些有意搞机谋权术的人来说是用不着羞耻的。做了坏事失去了人善良的本性,已经无异于禽兽而不象个人了,还不知羞耻,那就怎么还会再象个人呢?所以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知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耻才能恢复和发扬其善端,知耻才能改过迁善

12、。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教学思想 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很多地方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

13、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

14、高为师,学高为范。总之,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孔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他的合理性,先进性,主要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他宣扬的德是”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事事处处以惟命是从。而现在我们讲的德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说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前瞻性,要不断地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时代的内涵。比如传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掌握科学知识,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必须使人们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具有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意识和奉献,创新、协作、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只有相应地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可能为下一代打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我是教育学徐老师,关于报考方向呀,备考资料呀,学习方法上都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希望,可以在考研的道路上帮助大家哈,球球:1210016801 电话:13269658196,祝大家考研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