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2436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学+第9章+泻下药第九章 泻下药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 3了解其它泻下药的分类和功效特点。 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便秘或其它里实积滞证的药称泻下药。也有的说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这么说,不全面,说了主要方面,对那些缩短排便周期或减小排便痛苦的,也就是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没包括。 根据泻下的强度不同,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药。有人认为,润下应改为缓下,确实存在相当多的缓下药,如决明子、何首乌、虎杖等,还有用量轻时也缓泻,但这些

2、药都分散在其它章节,而本章的润下2味药,又确是润下,不是缓下,如果从中药全体看,则确是应该分为缓下、攻下、峻下三类。 泻下药功效共性是泻下,主治便秘证,里实积滞证。有三:一为清除肠内的宿食、燥屎以及其它有害物质,使其从大便排出;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有出路,水肿得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根据其作用和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尤以后者为甚。润下药能润滑肠道,作用缓和。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

3、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 泻下药作用峻猛,易伤正气,故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泻下药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注意“保胃气”。 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性能特点:典型的攻下药、峻下药以苦寒为主,主要归大肠经,都是通降的,配伍根据寒热虚实。如果寒积便秘,寒邪凝滞,大肠的气机郁阻而大便不通畅,配温里药。由于热邪灼伤津液而大便秘结不通,配清热药。如果是体虚便秘或积滞,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配补气、补阳、补阴、补血药。食便秘结或坚实积滞,可能兼有风邪或表邪,应

4、先治表,后治里或表里同治,不能先内而引邪深入。如果有湿,配除湿药,兼有燥,配润燥。如有气滞、血淤,有痰,有饮食积滞,都认为是实,分别配行气、消食、活血化淤、化痰药。清热药常配补阴药,因热邪伤阴,苦燥伤阴,退虚热本身是针对阴虚内热证,所以它最重要的配伍是补阴药。而泻下药也有类似情况,最重要的配伍就是行气药,本身里实积滞或大便秘结,胃肠的气机就不通畅,有脘腹胀满,用行气药,可针对便秘或里实积滞引起的胃肠气机阻滞,还增强泻下药的泻下作用,在方中,总有12味这样的药,如乘气汤中的积实和厚补。 使用注意:1、因证选药。因人制宜。素体壮实,素有便秘,则量大些。体虚,平素易患腹泻的,排除里实积滞的都轻用。2

5、、中病即止。要得快利,止后服。即达到腹泻效果即可。有的可能一付药没吃完就腹泻了,就应停药。 症候禁忌:便溏的禁用;没里实积滞的禁用;对正气和脾胃,尤其是攻下、峻下的都有损伤,所以对正气虚,老年体虚慎用;妊娠期、月经期攻下或峻下可能会导致流产、坠胎或月经期延长、腹痛。所以应妊禁月慎。药材的特殊性,很多都比较峻猛甚至有毒,所以用法、用量、配伍都有特殊要求 一、含义 凡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便秘证或其他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根据泻下药的泻下作用强弱等特点及主治病证的不同,本类药一般又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二、功效与主治 泻下药均有泻下通便之功,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

6、、促进排便,可以用于各种大便秘结之证。使用泻下药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泻下通便,以排除体内壅积的多种邪气及有害之物,从而收到治疗多种里实证的效果。这些内容应结合每节的概述加以全面认识。 三、性能特点 上述三类泻下药,在性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攻下药兼有清热功效,其性味苦寒;润下药常兼有滋养之性,其性味多为甘平;峻下药则以苦寒为主,部分为辛温。排泄大便是大肠的生理功能,所以本类药的通便作用主要归大肠经;而峻下药逐水泻饮的功效还与肺、肾两脏相关,故又可归此二经。泻下通便的作用趋向是下降的。 四、配伍应用 泻下药主治的里实积滞证,往往因气机阻滞而出现腹胀腹痛,行气药既行气消胀止痛,又可增强泻下药的通便作用

7、,所以本类药最常与行气药同用。此外,还应注意因证配伍:热积便秘,应与清热药配伍;寒积便秘,应与温里药配伍;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配伍,使攻邪而不伤正气;里实而兼表证者,必要时可与解表药配伍,表里双解,以免单纯攻里而使邪气内陷;根据饮食、痰湿、瘀血、肠道寄生虫等不同积滞,又宜分别与消食、化痰、除湿(包括燥湿、化湿、利水渗湿等)、活血及驱虫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 1.攻下药与峻下药容易损伤正气或脾胃,故小儿、老人及体虚患者慎用,必要时应攻补兼施。 2.对体壮里实者,亦应攻邪而不伤正,中病即止,一般得泻即可,切勿过剂。 3.妇女妊娠期忌用、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攻下和峻下药,以免损害胎儿和孕妇。 4.

8、对于峻猛而有毒的泻下药,应严格注意其炮制、配伍禁忌、用法及用量的特殊要求,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 1.泻下药、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的含义: 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便秘证及其他多种里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亦可按教材的表述解释)。泻下作用较强,又能清热,主要用于热结便秘证的药物,称为攻下药,或称苦寒攻下药。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主要用于肠燥便秘证的药物,称为润下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的水样性腹泻,使体内留滞的水湿从大便排出的药物,称为峻下逐水药。 2.泻下药的功效与主治: 泻下药均有泻下通便的功效,可以主治各种便秘证及里实证。攻下药既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又可清泻里热。多用于

9、热结便秘,其他便秘亦常选用;通过泻下作用,还可排除胃肠之积滞,而主治寒积腹痛,湿热痢疾,食积腹胀、厌食、泻而不爽,多种急腹症,促进驱虫药排虫;其清导实热的作用,还可主治温热病里热炽盛及脏腑热盛、火气上炎诸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选用。润下药能润肠通便,主治各种原因所致之肠燥便秘者。峻下逐水药能逐水泻饮,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等证,且患者正气尚可,邪盛证急,使用一般方法难以取效者;有的峻下药轻用,亦可主治便秘证或里实积滞者。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泻下:药物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作用,称为泻下,或称泻下通便。 攻下:泻下之力较强,能引起明显腹泻的泻下作用,称为攻下;其性寒者,又

10、称苦寒攻下。 润下:能润滑大肠,促进排便(一般无明显腹泻)的泻下作用,称为润下。 峻下:泻下峻猛,能引起剧烈水泻性腹泻,以使体内水湿从大便排出的泻下作用,称为峻下,又称峻下逐水。 清导实热:苦寒攻下药通过清热以祛除热邪,又通过泻下以导热下行,而治疗里热证的作用,称为清导实热,又称釜底抽薪。 4.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三类泻下药的性能各有特点:攻下药性味苦寒,主要归大肠和胃经。润下药性味多甘平,主要归大肠经。峻下逐水药,性味大多苦寒,巴豆辛热;主要归大肠与肺肾经;且均有毒性。 5.泻下药的配伍原则: 泻下药最常配伍行气药;此外,还可因证配伍清热药、温里药、补虚药、解表药及消食、化痰、除湿、驱虫药等

11、。 6.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主要针对攻下、峻下药而言): 因易损伤脾胃或正气,小儿、老人及体虚患者慎用,必要时应攻补兼施。 当用之证亦应中病即止(得畅泻即可),不可过用。 妇女妊娠期忌用,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 对有毒的峻下药,应注意其炮制、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详见各药 的具体要求)。 泻下药宜空腹服用。其中攻下药、峻下药宜晨起空腹服,不仅易于收效,又可避免晚间频频入厕而影响睡眠;润下药宜睡前空腹服,以便次日清晨排便。 第一节 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攻下力猛,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明显强于润下药,比峻下药稍微缓和一些,能明显引起腹泻,其药性多属苦寒,是苦寒药。又称苦寒攻下药。苦寒除了

12、能通泻外,苦也表示清泻,寒更能清热,所以攻下药又是清热药。主入胃、大肠经,既能通便又能泻火,泻下通便,治疗便秘证,也包括热病中形成的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也可把泻下作为一种手段达到排除其它邪气或有形积滞的目的。所以第一功效叫通便导滞或攻积导滞、攻下积滞、泻下导滞。可用于体内胃的寒积,祛除的是寒邪、热积、热邪、寒邪积滞、热邪积滞、饮食积滞、虫积、胃肠的湿热积滞。温热病本身便稀还用大黄,中医叫通因通用,用通利的方法来治疗。最早就是用泻下来治疗痢疾,热结旁流,后来发展了,用活血化淤治疗淤血引起的出血证,利尿通淋治疗湿热淋证。另外痰淤、淤血痰浊、痰饮,都是体内有害的积滞,都可通便导滞。 还用于西医的急

13、腹症。如肠梗阻、肠痈、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都可用泻下方法。 清热。导就是泻下,通过大便排邪。清就是泻火,即清又导,排除体内实热。对湿热病,热毒、里毒很甚,高热,神昏谵语,用攻下药清导实热,釜底抽薪。 不同的攻下药还兼有具体的清热作用,用于一般的里热证。 故实热积滞、燥屎坚结者为宜。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部分药通过配伍温里药,也可用于寒积便秘。 具有较强清热泻火作用的攻下药,还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上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肿痛,以及火毒疮疡、血热吐衄,不论有无便秘,均可采用本类药物,以清除实热,或导热下行,起到“上病下治”,“釜底抽薪”的作用

14、。湿热下痢,里急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之证,可适当配用本类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本类药与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的排出。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目前临床上常以攻下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药、活血祛瘀药等,用于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攻下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临床用途。 功效总结:1、通便。2、导滞。3、清导实热。 泻下通便作用较强,并具苦寒之性,常用以治疗热结便秘证的药物,称为攻下药。又叫苦寒攻下药。 攻下药均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善能祛邪导滞,而且较为安全,常用于各种便秘证,尤其适合于热结便秘

15、,大便燥结及实热积滞之证。以其泻下通便而导行积滞之效,还可通过配伍,用于寒积便秘、腹痛;湿热积滞于大肠之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厌食、泻下不爽;对肠道寄生虫病,可协助驱虫药促进虫体的排出,以增强驱虫效果,并促进驱虫药排出体外。以上胃肠积滞而见下痢后重、泻而不爽者,仍宜使用泻下药祛除邪气,消除病因,其治法称为“通因通用”。 攻下药又有较强的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功效,既能清除热邪,又可通过泻下,“釜底抽薪”,导热下行,以收清导实热之效。还宜用于温热病,里热炽盛而高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发狂之证;脏腑热盛,火气上炎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肿痛,咽喉、牙龈肿痛,及吐血、咯血、衄血等上部

16、血热妄行之证。以上里热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常选用攻下药。 目前,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及“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利用攻下药的通便导滞及清热作用,配伍相应的行气、活血及清热药,治疗以腹胀、腹痛或便秘不通为主要表现的多种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肠梗阻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类药物既能通泄,又可清泄,故性味苦寒。 孕妇及体虚而无积滞者忌用。 大黄 本经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a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茎长叶大

17、,茎酸,能生津止渴。根茎也很粗,金黄色。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西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质量好。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质量稍次。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大黄来源有10-20多个品种,还有河南大黄、藏边大黄等,但不能作药用,要注意。 大黄历代有不同的名称。如将军、锦文大黄。有人根据用法、炮制方法,结合别名写成不同名称,如生大黄叫生军;熟大黄叫熟军;酒大黄叫酒军;焦大黄叫焦军。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张景岳,温补派。它讲:药之四维,即中药四大支柱:附子、人参、熟地、大黄。可看出大黄在中药中的地位。 大黄是祛邪要药,是中药中的无名英雄。历代说,人参杀

18、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大黄主要是攻邪气。现代研究,它泻下,不影响小肠的功能,它泻下的成分进入血分循环后,增强大肠的蠕动。对人体正气的耗伤有限。 攻下积滞,泻下通便。主治一般的习惯性便秘。因为它苦燥,习惯性便秘须经常服用药物,大黄会引起便燥,苦燥伤津。现在药理学研究认为大黄同时含有两类作用相反的化学成分,一类是能引起泻下的蒽醌类的化学物质及其它的衍生物,又含比较多的鞣质,所以时间长了,收敛作用越来越明显,引起继发性便秘,故不宜长服,不理想。 常用的是把大黄作为攻下药,排除体内有害的积滞。如常用的排除热积,治疗热积便秘或热结便秘,是重要药。如果腹中帐满,排便困难,还往往有其它的热象,烦躁或舌苔黄

19、厚,用大黄既有泻下作用,又有良好的清热作用,但要配伍芒硝等药,相须为用,取长补短,增强攻下热积效果。也常配行气药。热结便秘,有的兼有正气亏虚、阴虚、血虚等,泻热攻下时,扶正、补阴养血,攻补兼施。也可用于寒积,这类患者有便秘,往往有胀满,有寒象,冷痛等,舌质淡,理论上寒邪积滞应用温热药物,温性药物,但从药性上讲,攻下药中都是苦寒的,相对讲,大黄作用强,安全度高,可通过配伍去性存用,和温里药配伍。有阳虚的,还可和温补阳气的药配伍,共同组成温下效果,用于寒积便秘或寒邪积滞。另外,饮邪积滞,可在消食药中加少量大黄攻下积滞,排除阻结在肠胃没消化的饮食,消除肠道一些有害物质,使消化功能恢复。又湿热积滞,和

20、黄连等配伍,尤其是比较重的,如现代医学称的中毒性痢疾,里急后重,便下脓血,往往全身症状明显,发热、中毒症状,用大黄泻下,排除大肠中的致病细菌和代谢产物。所以很多的积滞,都用大黄来攻下。如西医的急腹症,都用大黄,恢复六腑以通为用的功能。 泻火解毒。清热泻火。对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脏腑杂病的一些气分热证的治疗。它能清气分热,清心、肝、胃的脏腑热。对温热病,出现壮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这时既有脏腑热,又有气分热盛,用大黄清热泻火泻下。对一般杂病的脏腑热也常用,如肝经实火,眩晕头痛,或其它脏腑火热上炎的各种病证。 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也常用于热毒引起的疮痈肿痛、烧伤、烫伤。 凉血止血,用于血分,它即

21、凉血又止血,又清热。近年来,大黄在治疗上呼吸道出血已得到证实,是有潜力的良药。所以它常用于很多的出血证。但大黄更适合有热的出血证,血热妄行等。如果是热性不明显的出血证,可把大黄炒炭,降低它的苦寒性。如十灰散治疗肺结核出血。现在国家新药,血宁冲剂是用泻心汤制成的。生用时热盛出血更合适,如热不盛或不明显,炒炭以后就扩大了应用范围,止血作用还增强。 活血化淤。活血祛淤。大黄入血分,是活血药,用于各种淤血证。如妇科淤血证,痛经,淤血引起的月经后期量少,包括产后淤血。还用于症结痉块,治疗腹腔内的淤血积块。用于活血化淤常酒炒以增活血,减弱清热泻下。 清泻湿热。它也苦燥,有微微的利尿作用,所以回避了清热燥湿

22、作用用语。但它确是清热燥湿药,有的叫清利湿热,。用于湿热病证。其实除了湿热泻利以外,最多的就是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肝胆湿热很重时,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泛溢于肌肤发黄用茵陈汤。湿热淋证如八正散。 1泻下攻积,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大黄苦寒沉降,有较好的泻下作用,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因其苦寒泄热,故热结便秘尤为适宜。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加强攻下作用,即大承气汤。若里实热结而气血不足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药配伍,如黄龙汤。热结阴伤者,可与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同用,如增液承气汤。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须配附子、干姜

23、等温里药,如温脾汤。热痢初起,肠道湿热积滞不化,亦可用大黄通便,去湿热积滞。 2泻火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症。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如泻心汤。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 3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及烧伤,取其清热解毒,并借其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肠痈腹痛,常与牡丹皮、桃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本品亦可外用,如外敷痈肿的如意金黄散中即有大黄。治疗烧伤,可单用大黄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 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祛

24、瘀作用,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蟅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治妇女瘀血经闭,常与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当归、桃仁、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 此外,本品亦适用黄疸、淋病等湿热证。因大黄苦寒泄降,能清泄湿热。治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即茵陈蒿汤。治疗淋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 煎服,330g。外用适量。生大黄清热攻下,清导实热,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为保证泻下作用,入汤剂还要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因对应成分不耐高热;熟大黄苦寒清降性质在蒸制中降低,所以常用于上焦热证。酒制大黄通利血脉,活血化淤,

25、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或焦大黄则多用于出血证,一是增强止血效果,二是扩大应用范围。 虚证不能用,孕妇忌用。哺乳期妇女慎用。 服用大黄后,小便可出现棕红色或棕色,甚至咖啡色,是正常现象。二是大黄的色素除通过小便排出外,还通过汗腺排出,汗黄色,也正常。 本品含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含蒽酮和双蒽酮衍生物大黄酸、番泻苷等。对消化系统具有导泻、保肝、利胆、抗溃疡等作用。有抗菌、解热、抗炎、利尿和降低血中尿素氮与肌酐含量、降血压、降血脂、止血、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结合状态的番泻苷是致泻有效成分,主要抑菌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芒硝 名

26、医别录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是含10个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钠。古代的硝是三点水旁,晶体是针状的,芒是指晶体形状,硝就是指水溶性强,遇水则消。在产地含杂质比较多,叫朴硝;用于皮革加工,所以又叫皮硝;晶体大的叫牙硝,马牙硝;在空气中慢慢会失去结晶水而成粉末状,叫风化硝;如果人为加药物,如萝卜,让芒硝溶在里面煮后重结晶,而后又失去结晶水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现在的西瓜霜、苦瓜霜,是治咽喉疾病的。把成熟的西瓜开口,瓜瓤去掉一部分,里面装满芒硝,盖上后芒硝溶解,从瓜外壳析出,重结晶,收集起来粉状,叫西瓜霜,装在苦瓜里得到的叫苦瓜霜,黄瓜里就叫黄瓜霜。它反复结晶,更加纯洁,多数人

27、认为作用更加缓和。但理论上讲,应增强,目前尚无定论,值得研究。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苦寒攻下药,清泻攻下,通下,软坚。咸能下,就来源于芒硝的泻下,其它中药没有这样的。芒硝泻下排泄物水样,比用大黄水多,对燥结的大便可软化,所以认为它软化大便。现在研究,芒硝为溶积性的泻盐,肠道中渗透压低,肠外水分进入肠内而水多。所以大便秘结最适用。它和大黄相须为用。 清热。外用,用于疮肿、疮疡、红肿疼痛、红肿痒痛,有的眼药中也有少量芒硝。内服也清热,芒硝煮萝卜清心热,治精神狂燥证。 1泻下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本品咸苦寒,其性降泄,有较强的泻热通便,润下软坚作用,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热结的

28、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清热消肿,用于痈肿疮疡,目赤咽肿口疮等症,多为外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硼砂、冰片、朱砂同用,制成散剂外用,如冰硼散,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玄明粉化水,可用以滴眼,洗疮口。治乳痈可用芒硝外敷,以消肿块,亦可作回乳之用。 冲服,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剂中服用。外用适量。 孕妇禁用。不宜与三棱同用。芒硝、牙硝是19畏,硝石又叫火硝、焰硝,主要是硝酸钾,要注意,它与芒硝不相同,古代始终注意区别它们。 本品主含含水硫酸钠,及少量氯化钠、硫酸镁等。具有泻下、利尿、抗菌、消炎、溶石作用。 番泻叶 产于南亚或北非,小灌木的叶片,有泻下

29、作用,所以叫泻叶,番指外来的。 泻下通便。普通的攻下药,用于泻下通便;还把通便作为一种手段,治疗很多有害的一些邪气和积滞,主要把它和清热结合起来,清导实热,治疗一些温热病或体内的实热证,脏腑的实热证。而番泻叶目前仅用于泻下通便,常用治疗一些习惯性便秘,与大黄相比优势在于,滋味比较纯正,虽有点苦,但小剂量泡服,象喝茶水味道,大黄有特殊气味,难吃,番泻叶里面含的鞣质比较少,很难引起继发性便秘,所以比较受欢迎。另外作X光检查前,用它清洁肠道,使片子比较清晰。 现在对它研究不够,如果与大黄等量服用时,它的攻下作用并不弱,所以把它作为攻积导滞或清导实热完全可以,只不过这方面没有大黄那么多经验积累。如现在

30、治疗急性胃和12指肠出血,也把它作为凉血止血药。还有急性胰腺炎、急性机械性的肠梗阻、胆囊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就是和大黄的攻导实热、清导实热、攻积导滞应用一样。就目前情况,可以说它的刺激性和泻下强度不在大黄之下,现在都是小剂量使用,还没大剂量使用。 用量:3-6克。适当煮一下,缓泻通便。 芦荟 百合科芦荟、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叶片割下来榨汁,浓缩干燥,形成块壮物即为中药芦荟。 苦寒攻下药,通下、清泻。小剂量使用时泻下通便,主要用于习惯性便秘。大剂量使用,攻导积滞、清导实热。等量情况下,其攻下强度在大黄、芒硝、番泻叶之上,它的刺激性也强于前3味,但它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攻积导滞和清导实

31、热,往往都是小剂量的治疗便秘证。和番泻叶一样,也不容易引起继发性便秘,经常服用比大黄好,没有燥性。它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清肝火作用强,对有的热结便秘兼肝火亢旺的,心烦易怒,烦躁不安,烦躁失眠,用芦荟比泻叶或大黄好。如用量大一些,作为攻积导滞也有,但不多。小儿疳积,用轻量可缓泻导滞,在一些消食药中加一点芦荟泻泄以消食。 外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痛,用于皮肤病,皮肤瘙痒,痤疮,护肤美容。现在有芦荟排毒养颜胶囊。现在还发现少量食用有保健功能,预防感冒,消炎止痛,通便,镇咳祛痰,安神。 用法:不入汤剂,可丸剂。用量大了引起腹痛,盆腔充血,甚至引起肾炎。所以多少量使用。 第二节 润下药 以润肠通便为主要功效的

32、药物。一般不能引起腹泻,只是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用于肠燥便秘,大肠津液亏耗,大便通畅受到了阻碍本质是与虚有关,津血亏损,亏耗,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产妇,久病体虚的一些患者中,热病伤阴,失血以后引起的肠燥便秘,所以使用时常配伍相应补虚药,如养阴生津,补养阴血,滋补精血的等。 润下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脂肪油,服用后生成脂肪酸,会吸收部分水分,使肠道水分增加,同时对肠壁产生轻微的刺激作用,增加肠蠕动,滑利大肠,润燥通便。但脂肪油在汤剂中溶出少,作用不明显,故多丸剂,还和蜂蜜之间有个协同作用,增加效果。它泻下力缓,有的略有滋补作用,故适用于年老、体虚、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亏便秘者。应用时,

33、根据病情不同,适当配伍其它药物同用,如热盛津伤便秘者,可与清热养阴药同用;兼血虚者,宜与补血药同用;兼气滞者,须与理气药同用。 具有润下作用的药物,除本节收载的外,常用的还有瓜蒌仁、柏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蜂蜜、当归、生首乌、苏子、肉苁蓉等散见于其它章节,可参阅结合使用。 润下药以润肠通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肠燥便秘证,大便干燥、排便困难者。 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的种仁或其他性质滋润的药物,味甘而药性平和,能润滑大肠,使大便易于排泄,一般不致引起腹泻。 肠燥便秘证多因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阴或失血所致,故多与相应的补虚药同用。 除本节二药外,更多的润下药,如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杏仁、决明

34、子、当归、肉苁蓉、生首乌等,因另有其主要功效,而散见于别的章内,应加以联系。 润下药以润肠通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肠燥便秘证,大便干燥、排便困难者。 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的种仁或其他性质滋润的药物,味甘而药性平和,能润滑大肠,使大便易于排泄,一般不致引起腹泻。 肠燥便秘证多因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阴或失血所致,故多与相应的补虚药同用。 除本节二药外,更多的润下药,如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杏仁、决明子、当归、肉苁蓉、生首乌等,因另有其主要功效,而散见于别的章内,应加以联系。 火麻仁 本经 为桑科一年生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35、生用打碎。古代又叫麻子仁,毒品大麻就是这个植物的花穗或带幼果的制成的一种毒品。 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1润肠通便,用于一般的肠燥便秘。作丸剂最好,汤剂中往往力量不足,要配类似药。本品甘平,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证。通常多与其它润肠通便药同用,或与大黄、厚朴等配伍,以加强通便作用,如麻子仁丸。 2润燥、杀虫,本品外用有润燥生发及杀虫作用,治疗发落不生及疮瘌等病。太平圣惠方治血虚须发不生,火麻仁熬油敷头。千金要方治小儿头疮,用火麻仁研末,和水绞取汁,和蜜敷之。 915g。打碎入煎剂。但火麻仁用量大也会引起精神异常。用量可达30g。

36、 本品主要含脂肪油。具有缓泻、降压和降脂作用。 郁里仁 它含有脂肪油不亚于火麻仁,但无滋养成分,作用与火麻仁相当,用量大了也会引起明显腹泻,所以用量不要过大,它还有点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但多数用在拌生病中。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是泻下作用最强,最峻猛的药。主要表现在:用药1小时左右,就出现腹部不适,如腹痛恶心等,3-4小时明显腹泻;二是腹泻如水下注,水样排泄物;三是频繁腹泻,且这些药都有毒性,不当都中毒。 就是通过它频繁的水泻,使潴留在体内的水湿从大便排出,来治疗与水湿有关的一些特殊病证。 峻下逐水。用于水肿、痰饮。所以又叫攻逐水饮、逐水泻饮、逐水退肿泻饮。水肿包括了腹

37、水、胸水,正常的治水肿,多从小便排泄,利尿。不利尿非其治也,但水湿壅盛,二便不通,胀闷只满比较明显,病情比较急重,一般利尿不能收效,不得已而峻下逐水,叫治病留人的方法。痰饮,正常方法应祛痰,但正常不收效,在水湿停聚,凝结在肌体局部比较顽固,不得已用逐水。 这类药还可用于癫狂、癫痫中,中医认为是痰饮闭阻在心窍,本质上也属于驱逐痰饮。 部分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通利二便,用于水肿多些,排除水湿更好些,值得注意;胸腹积水,及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正气未衰之证亦用。 由于本类药物有毒而力峻,易于损伤正气,而其所适用的水肿、腹水等症,病程较长,大多邪实而正虚,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维护正气,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38、或攻补兼施的方法,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并注意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的掌握,以确保用药安全。 使用:有毒。注意用量和特殊炮制方法,它有特殊禁忌配伍,18反,19畏较多,牵牛和巴豆同类,但不可配伍,不是同类不可离。 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的药物,称为峻下药。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服用后能引起连续的水泻性腹泻,使体内留滞的水湿从大便排出,从而减轻水肿、痰饮等水湿壅盛之证。适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水积腹内,腹部胀满;痰饮内停胁下引起的胁下胀痛、咳喘气短;或痰阻心窍之癫、狂、痫证。而且患者正气尚可,邪盛证急,仅用利水等法又难以见效者。其中部分药物又可利尿,则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有的峻下药小剂量

39、轻用,还可收到攻下便秘或导行积滞的效果。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的辛温,主归大肠与肺肾经,均有毒性。 所谓峻下逐水,就是通过引起强烈的水泻而排泄体内水湿的功效。其中主要用于水肿者,称为逐水退肿;兼治水肿痰饮者,称为逐水泻饮、攻逐水饮或逐水退肿泻饮。峻下药少量轻用,仅引起缓和的泻下,则为通便或导滞去积。 本类药物得畅泻即应停服,改以调养之品,以免损伤正气。合理的炮制,可降低峻下逐水药的毒烈之性。本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禁忌均较特殊,尤应予以重视。 甘遂 本经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 P. Wang 的块根。秋末或春季采挖。撞去外皮,晒

40、干。醋制过用。它一房三子,茎叶中有白汁。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1泻水逐饮,用于水肿,痰饮。可单独用,也可用同类药配伍。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泻水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如圣济总录二气汤;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本品尚有逐痰饮作用,可用于风痰癫痫之证。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如遂心丹。 2外用,消肿止痛散结,用于痈肿疮疡,可研末水调外敷。 单用一次0.51.5g。用醋煮,炮制后毒稍少点,入丸散用。它逐水有效成分是树脂甙,现在叫树脂苷,它不溶于

41、水,所以不汤剂。 孕妇、虚证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本品含大戟酮、甘遂醇、-大戟甾醇、-大戟甾醇等。具有泻下、镇痛、利尿、引产、免疫抑制、抗白血病等作用。 大戟 大戟科。发芽时,芽有点紫红色,所以过去正品大戟叫红芽大戟。在宋代以后,混入了一个茜草科的植物,根皮有淡淡的红色,叫红牙大戟。 能和甘遂在逐水退肿泻饮相似,常配伍一起的是大戟科的京大戟,二者功效相似,但毒性不亚于甘遂,逐水强度又不强于甘遂,所以前人在大戟、甘遂之类中,最重视的逐水圣药是甘遂。 用于水肿、痰饮、臌胀、癫狂。功效仅逐水作用稍逊于甘遂。 外用:促进疮痈消散。红牙大戟与京大戟比,逐水用京大戟,消肿止痛用红牙大戟。 莞花 逐水退肿

42、泄饮。用于水肿、痰饮。如十枣汤。有的文献认为大戟长于胸胁水饮,主要用于胸胁的停饮。当然一般的水肿、臌胀、痰饮也可用。它能祛痰止咳。效果好,因为有毒而用得少。甘遂长于经隧,大戟长于脏腑。 外用:治痈肿,但更多的治顽癣,主要是头癣,如白秃。黄癣它也有效。体癣也可用。 用法用量:0.5-1g,散剂,醋制。反甘草。 牵牛子 是观赏的藤本植物,喇叭状的花,成熟种子入药。凡是花深色的,种皮黑色,称黑牵牛子;凡花色淡,种皮色白的,称白牵牛子。古代又叫丑牛,黑白牵牛就叫二丑。 逐水退肿泄饮。利尿明显。可通过二便排水湿。用于水肿、臌胀、痰饮。但相对用于水肿多。逐水、攻下、去积,这实际是它在不同剂量下泻下强度不同

43、收到的不同效果。一次吞服3克时,是峻下逐水的效果;如果用2克左右,就是一个攻下药,类似大黄效果,可治热结便秘,如每次1.5g,不会引起明显腹泻,可作为缓泻导滞。小儿饮食积滞,要排除时,峻药轻用,通便去积。为什么它可这么用,因为者类药中它毒性相对最小,服用很长时间也可以。 本品苦寒降泻,它能驱蛔虫,但作用不强。因为驱虫都要配泻下药,所以它是个兼有两种作用而使用更合适。如以槟榔为主药,辅牵牛子,散剂,驱各种肠道寄生虫。 用法:作丸散剂。1.5-3g。它和巴豆是19畏,不能配伍。 商陆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 逐水退肿。最佳主治是水肿,痰饮次要,不常用。本节里它利尿作用最强,即二便逐水,利尿作用比

44、牵牛子更明显,所以它既是典型逐水药,又是典型的利尿药,对水肿,逐水、利尿同等重要,可以用于痰饮咳喘,主要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利,首选既有牵牛子,又有商陆。古方中它还常用于食疗,和肉、鲤鱼、鲫鱼、赤小豆等一起煮服,喝汤。因它无明显苦味,味纯正,适合作汤剂,它的毒性随着煎煮时间加长而降低。所以,食疗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外用:消痈肿。民间叫见肿消。 用醋煮,降毒性。开红花,毒性大,开白花的毒性小,故内服用白花的,外用红花。 巴豆 本经 为大戟科乔木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去皮用仁或制霜。巴是产地巴蜀地区,豆是古人误认为是豆类,其实它是大戟科植物,含脂肪油,巴豆油

45、半滴,都会引起明显腹泻,20滴可致人于死地。蒸巴豆,眼被熏了,要红肿疼痛,口腔鼻腔会红肿,皮肤沾上油,就起水泡,毒性特强,所以不把它作峻下逐水药用,只用于臌胀,可用于逐水,它无利尿作用,又不安全,不常用。 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1攻下冷积,它是热性的,很少量时是温下,用于寒积便秘,用量在少一点,就是缓泻导滞或导行积滞,类似于牵牛子。巴豆峻用有祛病之功,治疗水肿,寒积便秘,微用有调中之妙,调和胃肠道功能,胃肠积滞或小儿腹泻不爽,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如保赤散。一次服用10毫克,安全,导行积滞。 寒邪食积,阻结肠道,突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甚至气急暴厥者。巴豆辛热,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前

46、人喻其有“斩关夺门之功”。寒邪食积,病情急剧,气血未衰者,每用为主药,配干姜、大黄为丸服,即三物备急丸。 2逐水退肿,用于大腹水肿。是取其强烈泻下作用以消腹水。如补缺肘后方治水蛊腹满,用巴豆、杏仁炙黄为丸服。近代有用本品配绛矾、神曲,名含巴绛矾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3祛痰利咽,不是一般的祛痰,也不是一般的咽喉肿痛,主要是用于喉痹,咽喉肿胀很严重,包括白喉这一类,局部痰浊壅盛,痰涎壅塞气道,呼吸急促,甚至窒息欲死者。把巴豆作为急救的药,巴豆能祛除痰涎以利呼吸。如千金方单用巴豆治喉痹垂死,只有余气者。古代,用针把种子外壳敲破,种仁取出用针轻轻刺一些小孔,渗出巴豆油用有线的针穿过种子,打

47、上结,让喉痹的人把它吞到咽喉部位,再提上来,再吞,再提,反复几次,局部刺激把痰咳出,呼吸通。现在是用喷雾的方法,是在这样非常的情况下使用。 近用治白喉及喉炎引起的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或伴有腹泻,使梗阻症状得以解除。 4蚀疮,外用。用于痈肿成脓未溃及疥癣恶疮。在脓液已经形成,本品外用蚀腐肉放脓。治痈肿成脓未溃者,常与乳香、没药、木鳖子同用,外敷患处,以腐蚀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恶疮,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入丸散服,巴豆霜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如果不是制霜,用0.1g以下。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与牵牛子同用

48、。 本品含巴豆油,其中含巴豆油酸、甘油脂和巴豆醇,此外还含巴豆苷、巴豆毒素、花色苷基素等。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抗菌、抗肿瘤、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巴豆油接触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牵金子 作用类似巴豆。但作用缓和得多。 部分泻下药简表 分类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攻下药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26g。入煎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芦荟苦、寒,归肝、胃、大肠经。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肝火头痛,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25g,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润下药郁李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