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2438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第二十章 收 涩 药 1 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 掌握五味子、山茱萸、桑螵蛸、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海螵蛸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其配伍和应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 3 了解其他收涩药的功效特点。 一、含义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收敛就是收敛固涩的简称。也称收敛药或固涩药。就是增加机体的约束力,约束气血津液,使它不任意的、随意的向外耗散流失。固涩就是使气血津液的出入通道不那么顺畅、不滑利、不流畅、不容易外泄。总的就是增加机体的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使之不过多的流失或耗散。这里涉及一个滑

2、脱不禁证,就是人体的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约束,而无节制的向外耗散或流失。脱者散而不收。 虽然本章药物往往一药兼具多种收涩作用,但一般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特点,将本章药物分为止汗药,止泻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也可说是广义的固摄肾气的。这三节,是相对的,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往往互相交叉。 二、功效与主治 收涩药均有收敛固涩功效。收敛固涩包括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等具体功效。收涩药主治因久病体虚,或因过服攻伐破削药,正气耗散,脏腑功能衰退,某些脏腑或器官对物质的约束控制能力降低,无节制地向体外排除物质的滑脱不禁证。其证既有无节制地排除物质的表现,又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但其证尚未发展到虚

3、脱阶段。具有不同收涩作用的药物分别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等滑脱不禁证。部分药物还分别兼有止咳、止血作用,可分别用于咳嗽、失血诸证。由于收敛固涩作用大多有敛邪之弊,不宜用于邪实之证,故兼具止咳或止血作用者,以用于肺肾虚损的久咳虚喘或肝肾亏虚,冲任不固之崩漏等证更为适宜。 收敛固涩是针对笼统的功效,还包括具体的收敛固涩作用,由止汗、敛肺、止泻、止帯、缩尿、收敛性止血、敛疮等。每一味药可能兼有几种功效。如龙骨、牡蛎,它们敛汗,固摄肾气。酸枣仁、白芍,它们敛汗。主治用于滑脱不禁证。体虚自汗、阴虚盗汗,叫虚寒。止汗敛汗的就是虚汗证。敛肺止咳平喘药,针对的就是久咳虚喘。

4、涩肠止泻药针对的就是久泻久利。缩尿针对的就是尿频、遗尿。固精针对的就是遗精、滑精。止带针对的就是白带过多。收敛性的止血就是针对的出血。就是根据收敛功效对应主治证。 三、性能特点 收涩药能收能涩,故一般具有酸味或涩味。部分兼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可有甘味。收涩药大多具温性或平性。个别药物兼能除骨蒸劳热或清热降火,可具寒凉药性。收敛固涩的作用趋向向内,故本类药均具沉降之性。肺合皮毛,咳为肺病,能固表止汗或止咳的药可归肺经;汗为心液,能养心益气止汗的药物可归心经;止泻药可归大肠经;涩精药、缩尿药可归肾经;止带药可归肾经或脾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视为无毒。 偏温、偏寒、平性均有,典型的

5、多平和。五倍子偏寒,有清热作用。肉豆蔻、桑螵蛸一个是补阳药,一个是温里药,温性强。其余的都平和。药味,酸、涩味。有的本身酸,就酸味,本身无酸味,就涩味,如龙骨、牡蛎本身酸味不明显,就涩味。有的药酸涩并提。归经看主治。自汗盗汗的归心肺两经,汗为心液,肺主皮毛,宣发卫气,肌表不固。久泻久利归大肠,尿频遗尿归膀胱,固精缩尿归肾。作用趋向都是沉降的。 四、配伍应用 由于滑脱不禁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涩药大多不具有补益作用,只能收敛固涩治标,少数收涩药虽兼有一定补益作用,其补虚之力亦十分有限,故常需与补虚药配伍,标本兼顾,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气虚自汗者须配伍补气药;阴虚盗汗者须配伍补阴药;脾肾阳

6、虚之久泻、久痢须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须配伍补肾药;脾气亏虚或肾阳不足之带下,须配伍补气健脾药或温补肾阳药。滑脱不禁证可由实证发展而来,若正气虽衰而余邪未尽者,单用收涩药有留邪之弊,须适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如久泻、久痢余邪未尽者,可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燥湿药,等等。 配伍应用,其它的都不主要,主要是配补虚药。但补虚药有些本身就是收涩药。如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等。收涩药中有的又是补虚药。如山茱萸、莲子、芡实、五味子等。收涩药治疗的滑脱不禁证,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不能有效的约束气血津液,而导致的气血津液耗散。收涩药是暂时增强机体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只有和补虚药配伍,

7、才能标本兼治。 五、使用注意 1.收涩药有敛邪之弊,故凡表邪未解或湿热方盛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2.滑脱不禁而余邪未尽者,需兼清理余邪,不宜单纯使用收涩药,以免敛邪。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 本类药物大多是酸涩之品,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之久咳虚喘、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在运用收涩药时,须与补虚药配合。因滑脱证病本是正气虚弱,收涩药只是治病之标,敛其耗散,以防正气衰竭,变生他证。 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以及郁热未清,均不宜用。 邪气盛时不宜。邪气未尽的慎

8、用。这是把收敛作为一种治法这个角度强调的。滑脱不禁证在临床上不都是虚证,有实证,温热病病邪在气分,热邪炽盛,热迫津液外邪,多汗,这是实证。泻痢,尤其是湿热的痢疾,湿热泄泻;尿频,湿热淋证就是尿频;遗精,很多遗精人相火亢旺、心火亢旺,湿热下注都可遗精,这些都是实证。白带过多、湿热内盛可能是邪气引起的。这些情况从治法的角度讲,不能采用收涩药或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邪盛的治疗方中完全不允许收涩药使用,这是不全面的。小青龙汤是治疗邪气盛外感风寒又有内有水饮的实证,里面用五味子;二陈汤里除了半夏、桔皮、茯苓以外,有两枚乌梅,这都是少量使用收涩药的例子。从治法上不允许收涩是对的。为什么可以少量使用收涩药,

9、因为它的收敛性不强,不容易恋邪,有的收涩药本身还有祛邪作用,所以邪气未尽的不用收敛药是从治法的角度讲的,不用收涩方法治疗,不用大量的收涩药,并不排除用少量的收涩药。 1.收涩药、止汗药、止泻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的含义: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以收敛止汗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汗证的药物,称为止汗药。以涩肠止泻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的久泻、久痢的药物,称为止泻药。以固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肾虚精关不固的男子遗精、滑精的药物,称为固精药,又叫涩精药。以缩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肾虚不固,膀胱失约的遗尿、尿频的药物,称为缩尿药。以止带为主要功效,常用以

10、治疗脾虚不运,脾湿下注或肾虚下元不固的带下增多的药物,称为止带药。 2.收涩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章内的所有药物均具有收敛固涩功效,都可主治因久病体虚,或因过服攻伐破削药,正气耗散,脏腑功能衰退,某些脏腑或器官对物质的约束控制能力降低,无节制地向体外排除物质的滑脱不禁证。其证既有无节制地排除物质的表现,又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但其证尚未发展到虚脱阶段。根据收涩药的功效、主治特点,本章又将收涩药分为止汗药、止泻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止汗药均有收敛止汗功效,都可主治虚汗证。止泻药均有涩肠止泻功效,都可主治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固精缩尿止带药分别具有固精、缩尿、止带的功效,分别主治肾虚不固

11、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脾虚、肾虚或脾肾俱虚之带下等滑脱不禁证。止汗药还分别兼有益心气、养心阴、清虚热等功效;对心气不足之自汗,心阴不足,阴虚内热之盗汗分别有标本兼固之效。止泻药还分别兼有敛汗、涩精、止带、止血、止咳等功效,又可分别主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带下等滑脱不禁证及失血证或久咳肺气耗散者。固精缩尿止带药中有的药还兼有益肾、健脾功效,除分别对肾虚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肾虚或脾肾俱虚之带下等滑脱不禁证有标本兼顾之效外,还可主治其他肾虚证、脾虚证;有的药还分别兼有止泻、止血功效,还可主治久泻、久痢或失血证。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收敛固涩:即敛其耗散,固其滑脱,约束

12、控制机体无节制地向外排除物质,以解除滑脱不禁证的治疗作用。 收敛止汗:即固腠理,实毛窍,以制止自汗、盗汗的治疗作用。 涩肠止泻:即固涩大肠以制止久泻、久痢的治疗作用。 固精:即固涩精关以制止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的治疗作用。 缩尿:即固脬涩尿以制止肾虚不固,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的治疗作用。 止带:即约束带脉以制止脾虚不运,脾湿下注或肾虚下元不固之带下增多的治疗作用。 4.收涩药及止汗药、止泻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的性能特点: 收涩药能收能涩,故一般具有酸味或涩味。部分兼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可有甘味。收涩药的主要适应证滑脱不禁证以虚寒证为主,故收涩药大多具温性或平性。个别药物兼能除骨蒸劳热或清热降火

13、,可具寒凉药性。收敛固涩的作用趋向与滑脱不禁证向外的病势趋向相对,即向内,故本类药均具沉降之性。肺合皮毛,咳为肺病,能固表止汗或止咳的药可归肺经;汗为心液,能养心益气止汗的药物可归心经;止泻药可归大肠经;涩精药、缩尿药可归肾经;止带药可归肾经或脾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止汗药的性味主要是涩平或凉。其中,兼能益气、生津者可有甘味。本类药皆具沉降之性。因肺合皮毛,所以止汗药主要归肺经。汗为心液,具益心气、养心阴之功的止汗药可归心经。本类药均无毒。止泻药的药味主要是酸或涩。其中具补益之功者,可有甘味;具行气作用者,可有辛味。药性主要是温或平。个别药物能清热降火,其性寒凉

14、。止泻药皆具沉降之性。主要归大肠经。其中,能温中、补益脾气者,可归脾胃经;能滋肾者,可归肾经;具止咳作用者,可归肺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余药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固精缩尿止带药的药味主要是涩或酸。其中具补益之功者,可有甘味。药性主要是温或平。皆具沉降之性。归经方面,能涩精者可归肾经;能缩尿者可归肾、膀胱经;能止带者可归脾、肾经。其中能涩肠止泻者,可归大肠经;能补肝阴或能明目、止血者,可归肝经;能养心安神者,可归心经。本类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均可视为无毒。 5.收涩药的配伍原则: (1)根据正气的虚衰配伍:由于滑脱不禁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而收涩药大多不具有补益作用,只能收敛固涩治标,故常需与

15、补虚药配伍,标本兼顾,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气虚自汗者须配伍补气药;阴虚盗汗者须配伍补阴药;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须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须配伍补肾药;脾气亏虚或肾阳不足之带下,须配伍补气健脾药或温补肾阳药。 (2)根据邪气的偏盛配伍:滑脱不禁证可由实证发展而来,若正气虽衰而余邪未尽者,单用收涩药有留邪之弊,须适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如久泻、久痢余邪未尽者,可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燥湿药,等等。 6.收涩药的使用注意: (1)收涩药有敛邪之弊,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方盛者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2)滑脱不禁而余邪未尽者,需兼清理余邪,不宜单纯使用收涩药,以免敛邪。 第一节 止汗

16、药 以收敛止汗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汗证的药物,称为止汗药。 主要用于虚汗过多的,又可称固表止汗药。属于虚汗的,一种是清醒时自觉的汗出过多,叫自汗,入睡后自己不知汗出过多,叫盗汗。自汗多属气虚,尤其卫气虚,肌表不固引起,气虚自汗。盗汗多数是阴虚火旺,虚热逼迫津液外泄,阴虚盗汗。也有少数阴虚自汗,极个别的气虚盗汗。 配伍应用,主要是补气药,尤其是补气药的黄芪、白术,它们本身就是固表止汗的药,又有较好的补气效果,所以重要,多用。阴虚盗汗主要配伍滋阴降火的药,如龟甲、鳖甲、女贞子等,还常配伍补虚药,对不是体虚而汗多,如温热病的气分热盛、热天气温过高、邪气盛的一些反应,要清热泻火。 本类药物均具有收

17、敛止汗的功效。其作用旨在固腠理以止汗治标。其主治有二:一为气虚自汗;二为阴虚盗汗。气虚自汗主要责之肺脾心:肺脾心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皮毛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常作。阴虚盗汗主要责之肺肾心:肺肾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迫汗外出而作盗汗。 本类药的性味以涩凉为主,个别药物具平性。其中兼能益气、生津者,可有甘味。 因肺合皮毛,所以止汗药主要归肺经。汗为心液,具益心气、养心阴作用的止汗药可归心经。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气虚自汗证和阴虚盗汗证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其用于气虚自汗证,常与补益肺脾心气的药物配伍,以益气固表止汗;用于阴虚盗汗证,多与滋 养肺肾心阴和清退虚热的药物配伍,以滋阴

18、退热敛汗:标本兼顾,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实热证的出汗,既是热邪内蒸迫汗外出的结果,亦是机体抗病泄热的反应,忌用本类药物止汗,以免敛邪。虚脱证的出汗,虽属虚汗当止,但其证所急在命而不在症,需拯危挽脱,当以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为主,本类药缓不济急,难当重任。 止汗药很多,黄芪、白术、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龙骨、牡蛎,它们都止汗。只用于虚汗证的是我们这节里要学的,糯稻根须,糯米的根须。 麻黄根 -本草经集注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 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

19、古等地。立秋后采收。干燥切段。生用。 涩,平。归肺经。 止汗。是个止汗的专药,不论自汗或盗汗,不论气虚或阴虚,只要是出汗多,都可用。碾成粉末外用,像痱子粉一样撒在体表,也有一定的敛汗作用。气虚的配伍黄芪、白术,阴虚的配伍滋阴降火药再加上同类药如龙骨、牡蛎这类。近年来把它和麻黄配伍在一起,治疗咳喘,能增效,又降低麻黄一些不良反应。麻黄的发汗,兴奋中枢也受到制约。二麻四子汤,四种止咳平喘的种子类药和麻黄及麻黄根配伍,治疗咳喘痰多。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收敛止汗作用较强,内服外用均有止汗效果。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配伍应用。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止汗之品同用。治阴虚盗汗,宜与熟地黄、麦

20、冬、牡蛎等养阴清热止汗之品同用。古方还以之配牡蛎为细粉,外用扑身以止汗。 煎服,39g。外用适量。 见本章概述。 本品含麻黄新碱A、B、C、D,阿魏酸组织胺,麻黄宁A、B、C,麻根素。此外,还含铜、锌等微量元素。麻黄根的生物碱部分能够抑制微热或烟碱所致的发汗;所含麻黄新碱、阿魏酸组织胺、麻黄宁具降压作用;麻根素有类似麻黄碱的升压作用;麻黄根提取物尚能兴奋呼吸,抑制离体蛙心,扩张蛙后肢血管,并能使豚鼠及家兔离体子宫收缩。 浮小麦 -本草蒙筌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的干瘪不饱满的果实。全国产麦区均产。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扬场后,取其瘪瘦轻浮的麦粒,簸

21、净杂质晒干;或以水淘之,取浮起者晒干。生用。用水淘小麦,浮在水面上的不饱满的,滤出来,晒干就是浮小麦。 涩、甘,凉。归心经。 止汗,不管寒热虚实,都用,这和麻黄根是一样的。还益心气,养心阴,清虚热。但后面三个作用非常微弱,养心气就不能适应气虚的自汗,养心阴、清虚热,也能够治疗阴虚的盗汗。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以止汗见长。对自汗而心气不足或盗汗而心阴不足者,还兼有一定的益心气、养心阴作用;对阴虚内热盗汗还略能清虚热:有标本兼顾之效。单用即卫生宝鉴独圣散。多入复方使用。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止汗之品同用。治阴虚内热盗汗,宜与生地黄、黄柏、麻黄根等养阴清热敛汗之品同用。 煎服,1530g

22、。研末服,35g。 见本章概述。 1.本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浮小麦有止汗、镇静及抗利尿作用。 2.小麦为小麦的成熟果实。性味甘,微寒。归心经。功能益心气,养心阴,除烦。常用于妇人脏躁等证。煎服,3060g。 第二节 止泻药 以涩肠止泻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的药物,称为止泻药。 止泻。主治久泻久利,也就是滑脱不禁证,也是虚证。久泻久利原因,一是脾虚,脾肾两虚。配伍补气健脾或补肾药补骨脂、益智仁或补气药中的白术,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薏苡仁。有寒的配伍温中散寒的。主治证泄泻和痢疾,除了虚证以外,也常见到实证,就不能用止泻药,尤其是痢疾,需要清热解毒、清

23、热燥湿,痢无涩法,不能更用收涩的方法治疗,尤其不能用收涩为主的药物,到了日久不愈,正气亏虚成为滑脱不禁证时可用此类药。但这类药在实证中有的也可用,前人也用过,这是因为这部分药本身有祛邪效果,对实证不是收敛作用,但收敛之性同时存在,所以这类药最好用于滑脱不禁证的泻痢,虽然是邪气未尽,但是以正气虚为主的也可使用。纯粹邪气虚而正气不虚的,对那些虽有祛邪作用,但它的收敛性对祛邪是不利的,所以一般很少用。只是在复方中配伍情况下可以使用。有的书把这一节的药又叫做敛肺涩肠药、敛肺止泻药,就是同时强调两个功效,理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认为这类药上敛肺气、下涩大肠。这不妥,这类药每一味药都涩肠止泻,但其中有的药

24、它没有敛肺,没有止咳平喘功效,上敛肺气、下涩大肠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应该是这类药都有止泻作用,绝大多数兼有收敛性的止咳平喘作用更妥当。 本类药物均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其作用旨在涩肠止泻以治标。该功效主治久泻、久痢邪气已尽或仅存余邪而正气虚衰,滑泻无度之证。本类药物常分别兼有敛汗、涩精、止带、止血、止咳等不同功效,还分别可用治其他滑脱不禁证、失血证或久咳肺气耗散者。 本类药物的药味以酸涩为主。其中,具补益作用者,可有甘味;具行气作用者,可有辛味。药性以温或平为主。个别药物能清热降火,其性寒凉。止泻药主要归大肠经。其中,能温中者,可归脾胃经;能滋肾者,可归肾经;具止咳作用者,可归肺经。除罂粟壳有

25、毒外,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可视为无毒。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还应针对不同病情作相应配伍。对脾胃气虚者,需配补中益气之品;脾肾阳虚者,需配温补脾肾之品;阴血亏虚者,需配滋阴养血之品;余邪未清者,宜针对病邪作相应配伍,以清理余邪;久泻、久痢损伤肠道络脉便血者,多选用或配伍能止血的药物,以制止出血。 热毒泻痢、湿热泻痢或食积腹泻等在实证阶段,泻痢既是实邪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失调的表现,亦是机体抗病排邪的反应,因此,从治法的角度来说,忌用涩肠止泻法,以免敛邪。从药物的角度来说,虽然少部分药物因兼具去邪治本的作用,古今都有将这类药物用于泻痢实证者,但对泻痢实

26、证来说,其涩肠止泻作用已成为不为病情需要的副作用,所以泻痢实证并非此类药物的最佳适应证。这类止泻药的最佳适应证应是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衰者:对于这类证候,此类药物可发挥清理余邪和涩肠止泻双重作用。 五味子 -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或华中五味子 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主产于东北、河北等地;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用醋拌蒸晒干用。

27、用时打碎。 酸、甘,温。归肺、心、肾、脾、大肠经。 止咳祛痰,止泻,敛汗,涩精,补肺肾心脾气,养肾心阴 ,生津,安神。 它放在这一节不是很妥,五味子的止泻是次要功效,一般药物的归属应该以第一功效为主。他在这一章三节中那一节都可以。它止汗、止泻、固精缩尿,广义的固涩肾气都可以,如果放在收涩药,恰当是第三节固精缩尿好一些。实际上五味子第一功效是补气,作用相当明显的补虚药。从唐到金元都相当重视它的补气作用。署伤元气,无力以动,服用五味子补气,使精力从两足涌出,很快就消除了气虚症状。即五味子补元气、大补元气。由于它本身很酸,好像收敛为主,二是历版教材都把它放在收涩药中,使人误认为它以收敛固涩为主。前人

28、认为它辛、甘、酸、苦、咸五味俱全,认为果肉和果皮是酸甘的,核是苦辛的,整体咸味,故名。有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两个品种。五味子产于东北,质量好,称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主产华北,西南也有,稍次。 它对全身脏腑气虚都有补益作用,补肺、肾、心、脾气。第二功效,收敛固涩。是广泛的,还生津、安神。酸能生津,有是养心安神药。首先它补肺气,用于肺气虚,肺气虚常久咳虚喘或肺气不敛,它敛肺止咳平喘,还有一定祛痰作用,所以对肺补虚,又收敛固涩,并祛痰,所以最佳是肺虚的久咳虚喘,与补肺的人参、黄芪配伍。另一方面它祛痰止咳,不完全是收敛,尤其是祛痰,所以不是虚证的咳嗽痰多,也可使用。代表的就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的适应症就

29、是本虚标实的,实际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本身就有气虚,用五味子补气,也避免辛散药进一步耗气。五味子还祛痰止咳,增强全方的祛痰止咳效果。,加上它补气,宁心安神,可缓解睡眠不好,尤其是麻黄这类引起心烦不宁它也有控制意义。不是肺气虚的一般咳嗽、痰多,也可用它祛痰止咳。对肾,补肾气,有固涩肾气,主要是固精、缩尿止带。就是对遗精、滑精的治疗作用,缩尿就是减少小便,用于肾虚的尿频、遗尿、遗精、滑精,和补虚药菟丝子、补骨脂这都是同类的,常配伍。肾气虚的肾不纳气虚喘,五味子也用。如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在补肾同时,缓解久咳虚喘,纳气归根。作用于心,补心气,同时敛汗,又安神。把敛汗和心联系,是因为汗为心液,虚汗

30、不止认为是心液外泄,心液滑脱不禁,当然与卫气虚也有关。所以它对心气虚出现了自汗盗汗可根据阴虚和气虚的不同相应配伍止汗。如果是心神不宁、心失所养,五味子又是养心安神药。如天王补心丹。对脾,补脾气,又生津,还止泻,用于脾虚的久泻不止或脾肾两虚的久泻不止,如四神丸,和补骨脂这类药配伍,对气精两伤的口渴或消渴,五味子益气生津。 1敛肺滋肾,用于久咳虚喘。本品上敛肺气,下滋肾精,常用于肺虚及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治肺虚久咳,每与罂栗壳同用,即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同用,如都气丸。合细辛、干姜等品,又可用治痰饮咳喘,如小青龙汤。 2敛汗生津,用于津伤口渴、阴虚消渴。治热

31、伤气阴,汗多口渴,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多与知母、天花粉、山药等同用,如玉液汤。 3涩精止泻,用于遗精滑精及久泻。治肾虚遗精,可以本品熬膏服,或与龙骨、金樱子、桑螵蛸等同用。治脾肾阳虚之久泻,常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同用,即四神丸。 4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可与远志、麦冬、酸枣仁、丹参等配伍,治心肾阴血亏损所致等,如天王补心丹。现代临床用治神经衰弱及精神病有效。 1.用于咳喘痰多。本品止咳祛痰作用较强,可用于咳嗽痰多者;因其具温补固涩作用,故多用于虚寒证。属寒饮内蓄者,宜与温肺化饮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之与干姜、细辛等品同用。若寒饮

32、内停而兼风寒外束者,宜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品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以之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品同用。对肺虚久咳痰多者,本品又能补益肺气。常与人参、黄芪、紫菀等补益肺气、祛痰止咳之品同用。对肾虚肾不纳气的虚喘短气,本品既能补肾气,又能益肾阴以纳气定喘。治肺肾气虚的虚喘短气,可与人参等补益肺肾之品同用。治肾阴亏虚,肾不纳气之气喘,常与滋阴补肾之品配伍,如医宗己任编都气丸以之与熟地黄、山茱萸等品同用。 2.用于久泻不止。本品亦能涩肠止泻。对脾肾虚寒之久泻不止,兼能补益脾肾之气,常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品配伍,如内科摘要四神丸以之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同用。 3.用于自汗、盗汗。本品又能收敛止

33、汗。对肺心气虚自汗者,兼能补益肺心之气;对肾阴虚盗汗者,兼能滋养肾阴;对汗多伤津口渴者,还能生津止渴。治气虚自汗,常与补益肺心之品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同用。治阴虚盗汗,常与滋养肾阴之品配伍,如医级麦味地黄丸以之与熟地黄、山茱萸、麦冬等品同用。 4.用于遗精、滑精。本品还能补肾涩精,适用于肾气亏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与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等补肾涩精之品同用。 5.用于津伤口渴及消渴。本品能生津止渴,适用于津伤口渴。对热伤气阴,汗多口渴之证,兼能补益心肺之气、敛汗,常与益气生津之品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消渴病肾虚胃燥者亦常用以滋肾生津止渴,常与益气生津之品配伍,

34、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之与黄芪、山药、天花粉等品同用。 6.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本品还能安定心神,适用于心神不安之失眠多梦、心悸等证 。对心气不足者,又能补益心气;对心肾阴虚者,又能滋养心肾。治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 ,常与人参、茯神、酸枣仁等补心气、安心神之品同用。治心肾阴虚之失眠心悸,常与滋阴 养血、补心安神之品配伍,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以之与生地黄、当归、人参、柏子仁等品同用。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3g。捣破入煎,核内有效成分才易煎出。入嗽药生用,入补药熟用。 表邪未解,痧疹初发,咳嗽初起,内有实热,均不宜用。 含五味子素。本品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调整作

35、用,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有扩血管作用,能提高心肌代谢酶活性,改善心肌的营养和功能。对免疫功能有双相调节作用。能促进肝糖原及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对肝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可抑制转氨酶的释放。尚有祛痰、镇咳、抗溃疡及延缓衰老作用。 1.本品含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木脂素类,柠檬醛,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五味子有镇咳、祛痰作用;有明显的呼吸兴奋作用;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五味醇 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对胃液分泌有调节作用,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对离体豚鼠回肠、气管和结肠带具有松弛活性;有

36、舒张血管及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对血压似有调节作用;能促进肝糖元异生及分解,改善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并促进两过程趋于平衡,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有镇痛、安定及一定的解热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病毒作用;-五味子素对癌细胞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兴奋子宫作用。 2.五味子所含酸性成分有祛痰作用,挥发油有一定的镇咳作用,木脂素类成分有强壮和降酶保肝作用。炒制后五味子的酸性成分及挥发油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失,酒制或醋制后挥发油亦略有减少,而各炮制品中具强壮作用的木脂素类成分均比生品偏高。提

37、示五味子入补药宜熟用,入嗽药宜生用的传统认识有一定科学性。 乌梅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不要太成熟,太成熟了不好干燥和保存。 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止泻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涩肠止泻,用于脾虚的或脾肾两虚的久泻久痢,分别配伍补脾补肾的或除湿的药为主。另外有寒的配祛寒温里的。收敛性不强,有一定的祛邪作用,单用乌梅治痢疾或湿热泄泻。它最佳的应用是滑脱不禁的久泻久痢。因为它有祛邪作

38、用,所以对不是虚的泻痢并不忌用。但不是最佳,现代研究它对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它对邪气未尽的并不恋邪,还有很好的疗效。但它毕竟不是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药,只是可以用而已。敛肺止咳理论上也适合于久咳虚喘,但它也有一定祛痰止咳作用,所以有的实证,咳嗽痰多,它并不禁止使用,如二陈汤,它增强全方祛痰止咳效果。它安蛔止痛。不让蛔虫躁动,免其肠穿孔,或胆蛔证,剧烈的胆绞痛,如乌梅丸。它生津,促进津液生成,望梅止渴。它止血,用一般出血证。外敷消疮毒,平胬肉。疮痈溃破后,脓液干了,新肉生长或烧烫伤长新肉,新生的肉芽组织,没高出皮肤就是正常的新肉,高出就是胬肉,怒弱斑痕。乌梅粉末,有时炒一下,散布表面可制止胬

39、肉生长,叫平胬肉。 1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无痰之证。如合罂粟壳等分为末,蜜汤调下,治久咳不己。 2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常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固肠丸。亦可单用乌梅肉水煎服,治久痢不止。 3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单用即效,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配伍,如玉泉丸。 4安蛔止痛,用于蛔厥腹痛。本品味酸,是重要安蛔药。常与细辛、川椒、附子、黄连等同用,治蛔厥腹痛呕吐,如乌梅丸。 此外,本品炒炭,有止血之功,可用治便下脓血及妇人血崩。外用又能消疮毒、平胬肉。 1.用于久泻、久痢。本品涩肠止泻痢的作用较强。用于久泻,常与人参、茯苓、肉豆蔻等补气健脾、温中涩肠之品同用。对于久痢便血者

40、,本品兼能止血。久痢久泻而湿热邪毒未尽者,宜与清热燥湿解毒之品配伍,如伤寒论乌梅丸以之与黄连、黄柏等品同用。 2.用于久咳。本品又能止咳,主要用于肺虚久咳。如杂病源流犀烛乌梅膏,单用本品煎膏含化,治久咳经年。亦常与罂粟壳等敛肺止咳之品同用。如气虚咳嗽痰多者,宜与人参、半夏、桔梗等补气化痰之品同用。 3.用于蛔厥腹痛。蛔虫得酸则伏,本品滋味极酸,为安蛔要药,适用于蛔虫所致的以腹痛,呕吐,四肢厥逆为主症的蛔厥证。以其证多系寒热错杂,令蛔虫躁动不安所致,故常与温里祛寒、清热之品配伍,如伤寒论乌梅丸以之与蜀椒、干姜、黄连等品同用。 4.用于暑热口渴及虚热消渴。本品味酸,能刺激唾液分泌以生津止渴。单用有

41、效。治暑热作渴,常与葛根等生津止渴之品同用。治虚热消渴,常与麦冬、人参、天花粉等养阴益气、清热生津之品同用。 5.用于便血、尿血、崩漏、咳血。本品又能止血。单用有效。如济生方治便血;本草纲目治尿血;妇人良方治血崩:皆单用本品。属血热妄行者,宜与生地、黄芩、地榆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同用。对于咳血,本品既能止血,又能止咳,通过止咳,使肺部 安宁,亦有助于止血,宜与人参、麦冬等益气养阴润肺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外敷能消疮毒、平胬肉。 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止血止泻宜炒炭用。捣烂或 炒炭研末外敷。止血、平胬肉可去核炒炭存性用。 表邪未解或有实热积滞者不宜服。 含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

42、。本品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胆汁分泌,抑制离体兔肠管运动。体外能抑制蛔虫活动,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本品含挥发性成分、脂类、简单酸类化合物、氨基酸、三萜脂肪酸酯、黄酮甙、苦杏仁甙、氢氰酸、谷甾醇、齐墩果酸样物质、葡萄糖甙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赤霉素A32和其它赤霉素系列物。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乌梅对宋内氏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及须疮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抗菌谱较广;有脱敏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单味乌梅煎剂对猪蛔虫有兴奋作用,在30%的乌梅丸溶液中,经2分钟蛔虫趋于完全静止,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经23分钟即能逐渐恢复活动;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

43、使胆汁趋于酸性;灌服乌梅煎剂的狗的胆汁有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乌梅水煎剂对华支睾吸虫有显著抑制作用。 诃子 -药性论 为使君子科落叶乔木植物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取。晒干。生用或煨用。若用果肉则去核。诃子,是梵文音译。 涩、苦,平。归大肠、肺经。 熟诃子:止泻;生诃子:清肺止咳,利咽开音,止血。煨用,尤其是用它的果肉时要煨用,主要是一个收敛性止泻药,用于久泻久痢,和乌梅大同小异,配伍相同,它收敛性不强,甚至也有一点祛邪作用,所以对邪气未尽的泻痢它也不绝对禁用,古今都有用于湿热痢疾或热毒痢疾的。

44、生用主要是清肺止咳。主要用于肺热咳嗽,还有一定祛痰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的,另外它还利咽喉,尤其是声音嘶哑,利咽开音,类似于蝉蜕。咽喉疼痛也可用。止血,和乌梅大同小异,可配伍使用。辅药:藏青果。就是没成熟的诃子。外形、性味、功能、主治都相同。古代刚引进时,还强调它温中行气、开胃、补虚、止痛。这需要研究重视。 1.用于久泻、久痢。本品煨用长于涩肠止泻,主要用于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如普济方诃黎勒散以之与粟同炒黄为末服,治休息痢,肠滑。脾胃虚寒者,宜与干姜、肉豆蔻等温中健脾之品同用。余热未尽者,宜与黄连等清热解毒燥湿之品同用。 2.用于咳嗽、失音。本品能止咳、利咽开音,适用于咳嗽、声音嘶哑,尤宜于咳

45、嗽所致音哑。生用、煨用均有效,但生品更为临床多用。可单用或与桔梗、甘草等祛痰止咳利咽之品同用。 3.用于便血、咳血等证。本品还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除对久痢下血有兼顾之效外,亦可用于便血、咳血等出血证。治肠风泻血,宜与防风、白芷等祛风药同用。治肺热咳嗽咯血,宜与青黛、海蛤粉等清肺化痰之品同用。 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 见本章概述。 1.本品含大量鞣质,主要为诃子酸、原诃子酸等;尚含有番泻甙A、诃子素、鞣酸酶等。诃子所含鞣质能抑制肠蠕动,有收敛止泻作用;诃子素对平滑肌有罂粟碱样的解痉作用;诃子对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尤以诃子皮为佳;诃子经炮制后,鞣质含量较生品增高,抑制肠蠕动和抑

46、菌作用增强;诃子除鞣质外,还含有致泻成分,故与大黄相似,先致泻而后收敛;鞣质有止血作用;诃子还有强心、抗肿瘤作用。 2.藏青果为诃子的幼果,910月采收,经蒸后晒干。性味涩、苦,微寒。本品功用与诃子相似,但更长于清肺利咽。 五倍子 -本草拾遗 为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 R. potaninii Maxim. 或红麸杨 R.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 (Diels) Rehd. et Wils. 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 寄生而形成。我国

47、大部分地区均产,而以四川、贵州、云南为主。秋季摘下虫瘿,煮死其中的寄生虫,干燥。生用。 涩,寒。归大肠、肺、肾经。 止泻,止血,敛汗,涩精,化痰止咳。鞣酸含量非常高,优质的可超过70%以上。服用后胃不舒服,胃有紧缩感,所以不常用。是收敛作用非常广泛的,每种收敛具体功效都有,都可用。 1.用于久泻、久痢。本品能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痢。对兼便血者,本品还能止血。如本草纲目单用本品半生半烧,为末制丸,治泻痢不止。亦可与诃子、枯矾等涩肠止泻之品同用。 2.用于出血证。本品收敛止血力较强,内服外用均有效。可用于多种出血证,而以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尤为多用。如永类钤方五倍丸治便血;朱氏集验方五倍散治血

48、崩;圣济总录五倍散治金疮血不止:皆单用本品内服或外用。亦可与枯矾等收敛止血之品同用。 3.用于自汗、盗汗。本品内服外用均有敛汗作用,适用于虚汗证。如本草纲目用本品与荞面等份作饼,煨熟,夜卧待饥时干食,治寐中盗汗;单用本品研末,水调填脐中,缚定,治自汗、盗汗。 4.用于遗精、白浊。本品能涩精止遗,可治肾虚不固之遗精、白浊,常与龙骨等涩精止遗之品同用。 5.用于久咳痰多。本品能化痰止咳,其性寒凉,可用于肺热痰嗽;但对外感咳嗽或肺热咳嗽而肺热移于大肠者,因其兼能敛汗、涩肠,有敛邪之弊,非其所宜。临床主要用于久咳痰多而有热者,常与瓜蒌仁、贝母等化痰止咳清肺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能解毒敛疮,可用于痈肿疮毒及口舌生疮。对于痈肿疮毒,初起者有解毒消痈之效;溃后又能促其敛合。单用或与清热解毒之品配伍。本品煎汤熏洗或研末外掺,可治脱肛、子宫脱垂及湿疹。 煎服,39g;入丸散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