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2867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九单元溶液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

2、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

3、方面: 1、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教学过程要遵循同化、顺应的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例如,由糖水、盐水等生活概念,经过组成分析形成溶液的科学概念;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分析碘酒的溶剂形成溶剂的科学概念;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分析酒精中的溶剂,形成“两种液体互相溶解,相对而言,量多

4、者为溶剂”的正确认识。 又如,由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经硝酸钾的浓溶液不饱和与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小的对比分析,形成对“饱和”与“浓溶液”、“稀溶液”的正确认识。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饱和溶液”、“绘制溶解度曲线”三个活动与探究。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象中溶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差;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不能继续溶解”;中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意义,两条曲线交点的意义,曲线形状的特点等。 活动与探究最好是分组进行。各小组成员既要分工负责份内的工作,又要协作完成组内的任务;在小组内交流前,每个小组成员

5、要独立做出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小组间交流时小组代表应随机确定;教师的评价到组不到人。这样,保证100%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保证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而尽量减少生生间的学习效果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体验。 3、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其中第类计算在填和的表格时已练习过,这实际上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

6、计算并不困难。 例题属于第类计算,实际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 例题2属于第类计算类型。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 ga=B gb 课题3习题5、6和习题7,属于第种类型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 在建立溶

7、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组织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增强了学好化学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利用“调查与研究”,用好“资料”,阅读“拓展性

8、课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散系埋下了伏笔。 充分用好教材的这几个栏目,对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们切不可弃之不顾。 第十单元酸和碱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活动

9、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中安排了6个“活动与探究”,每个课题3个,是探究学习安排得最多的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pH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生活应用。 本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实验发现问题驱动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 象实验10-1说明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通过实验概括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抓住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不

10、同的颜色变化,结合“讨论”,驱动利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学习。 用实验10-2驱动物质物理性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3驱动浓硫酸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4驱动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热效应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5驱动浓硫酸稀释操作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6驱动氢氧化钠的潮解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热效应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7驱动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8驱动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的热效应与氢氧化钙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9驱动学生从酸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角度认识酸与碱的共性。 2、熟练运用“活动与探究”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

11、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本单元应该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好机会。 课题1中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在活动与探究中,不仅要有成果制得酸碱指示剂,而且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模型”: 原料的准备: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有汁挤汁,无汁取皮。 制备:能挤压出汁液的,像葡萄,将挤压出的汁液用蒸馏水稀释到所期望的程度即可。不能挤压出汁液的像桃子、苹果等,取其皮捣烂如泥,置于一个烧杯里,加水到刚好淹没住果皮泥,在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文火加热约10分钟,冷却,滤出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到合适的程度。也可用酒精将切碎的果皮浸泡一昼夜,滤出溶液,再且蒸馏水稀释到

12、合适的程度。 实验:取新鲜的稀释液加入酸或碱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作好记录。 思考理解: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材料,了解花青素的颜色变化条件,理解植物花朵的颜色万紫千红的原理。 对于酸、碱性质的“活动与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类推,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应重引导,从都能使指示剂变色、都能跟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都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等方面发现其共性。抓住学生试图解释酸具有共性的原因的心理需求,把实验10-9中有关酸的内容加入进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FLASH动画辅助展示盐酸、硫酸的导电过程,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和酸的通性及其解释。

13、 由于有了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的经验,所以,碱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 课题2中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中和反应的“活动与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操作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中和滴定,不必做中和滴定的实验。关于测定pH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室中的酸和碱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学生自行选择,每种酸或碱最好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浓度进行比较;测定对象可在教师提示下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 3、以合理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 本单元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

14、的联系与区别,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逐渐建立并拓展知识网络,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把知识结构框架用关联图表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简析与教学建议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

15、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单元教学建议: 1、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化学知识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象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石灰石等,特别是食盐,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课堂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盐,再通过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从盐的生活概

16、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由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 化肥是农村学生常见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盐类物质。教学中可以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动机。 2、让学生学习规律性化学知识 课堂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本单元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原理与方法、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各类物质之间反应的规律、物质分类等规律性知识。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7、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

18、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知识

19、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对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的教学,主要是把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从而由物质的性质去发散分析物质的用途,再由实践确认,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习惯与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活动与探究”;氮肥的简易鉴别资料的学习以及“调查与研究”家乡近几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当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提出看法和建议的活动。教材中化

20、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及价值。 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的学校,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也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探究活动。 注意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

21、是永无止境的。 4、用教材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必要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实验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药”。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倒入过多溶液,加热至沸腾时易迸溅。另外,如果粗盐溶解后产生

22、沉淀过多,应提醒学生:过滤时最好先让上层滤液滤过,然后再将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进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滤纸纤维的间隙,使过滤速度过慢。 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钠较多的是它的碱性去油污;在生活中利用碳酸氢钠较多的是也是它的碱性用作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教材中有意回避了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涉及水解问题。在教学中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可以简单告诉他们这两种盐溶于水呈碱性,不宜过多、过早讲述盐水解的知识。在这里留下一点悬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一个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社会生活的学习单元,着重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重要的营养物

23、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从知识内容上看,它们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但是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机合成材料。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单元的教学应体现以下特点: 1、实践性。教材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加活动的方式,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

24、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探索性。本单元中的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索的规律性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实验121可以增加加热电木的内容,使之具有比较探索的性质。教学的重点由过去的应试转变到能力的培养上,转移到处理问题的过程上,突出用科学方法论处理问题,为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3、综合性。本单元中各个课题中提出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都不仅仅是结合了化学的知识,而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代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在教学中更多地以综合性的知识介绍为主,而没有扣紧化学与生活这个主题的做法。 各课题的教学建议如下:

25、课题1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 在糖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淀粉食物的主要功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了解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 本课题的教学艺术的发挥应体现在不讲明营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情况下,要

26、学生了解它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题2的重点是介绍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中要强调必需元素有其最佳摄入量,据此可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 由于媒体中充斥着有关补钙、补锌等保健药剂的广告,为了增加对它们的了解,可组织学生调查市场上有哪些此类保健药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做好这一调查与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探究品质。 让学生完成好本单元的习题:“收集有关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献研究的方法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习题完成的

27、要求不要太高,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题3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内容。 有机化合物中, 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与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填写并分析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有机合成材料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是本课题的重点。要让学生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

28、要性质(热塑性和热固性)。让学生完成好“调查与研究”,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样品,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以使学生对合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直接的认识。 建立构性用相关的观点。虽然教材中关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论述不多,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用途的基本观点。 树立辩证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但是不合理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白色污染”。 体现开放性。在讨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分组进行,还可补充除教材以外的参考论点,以增强辩论性。讨论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