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2985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四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乡村四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四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四月.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村四月四年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覃肖坤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是四年级下册的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两首古诗,我主要通过多角度融通与想象造境这两种方式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古诗学习的。 诗与诗的融通首先体现在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的融通,我在备课时发现这两首诗有相通之处,都是写春末夏初的,都有体现人忙的诗句,都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爱。于是我想到了将两首诗进行融通,以学习乡村四月为主,用“才了又”这个语用点的设计巧妙穿插了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互相关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诗与诗的融通还体

2、现在以“绿遍山原”的这个词组的词境创设为依托,盘活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一组描写“绿”的诗句,以及在学完乡村四月后,畅想丰收美景时引入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 诗与文的融通主要体现在“雨如烟”这个语言点的学习,在学生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后,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雨的一段文字。 诗与画的融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古诗时借助想象还原画面,二是学完古诗后借助画面联想诗句。这是从古诗教学的文体特点考虑的,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田园诗的一大特色。 就这样,课堂中,我把跟主线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等信息都整合进来,包括望江南古筝曲、风景画、古诗诗句,现代文等等,使课内外信息融通,让课堂丰厚、充盈

3、起来,形成立体课堂结构。 再说说想象造境,造境就是通过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因为古诗具有“精炼、跳跃、浓缩”的特点,只有将古诗教学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内涵的丰满解读,才可能学得有情有味,诗意盎然。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画面,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在何处展开想象呢?我认为要在诗句的精妙之处,所谓“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我主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乡村四月的前两句启发学生对“绿遍山原”的想象,对“雨如烟”的想象。又借助“才了又”引导学生想象并学习用诗句表达村庄儿女还可能忙碌些什么,这样并将想象与朗读有机结合,体会诗的意境。诗学生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