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输穴应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输穴应用五输穴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合计二十五输穴。六府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合计三十六穴。 至于“所出
2、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掌;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
3、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
4、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
5、,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第二节 五输穴经典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 内经一般用法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6、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配肝井大墩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
7、,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
8、:临床上治疗肺热病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等也在临床常用。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
9、土即属木,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
10、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解溪治风湿面肿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治颌肿口禁;昆仑能定喘及治齿痛;复溜能定喘;间使可治失音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
11、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
12、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
13、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
14、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
15、天井、足三里、委中,阳陵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二、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
16、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
17、,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
18、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配厉兑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
19、大肠经热症,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然谷能泻肾治热,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清胸膈之热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
20、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寒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证疗效甚佳;阳辅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足三里治疗腹胀、
21、呕吐、定喘;阴陵泉治心胸肋之满。曲池和阳陵泉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 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如心下满,当刺窍阴,身热,当刺侠溪,体重节痛刺临泣,喘咳寒热,刺阳辅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又总刺丘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肋左有动气,此肝
22、病也,若心下满,刺大墩,身热,刺行间,体重节痛,刺太冲,喘咳寒热,刺中封,逆气而泄,刺曲泉。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嬉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身热,刺前谷,体重节痛,刺后溪,喘咳寒热,刺阳谷,逆气而泄,刺小海,又总刺腕骨。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心烦闷心痛,掌中热而呃,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身热,刺少府,体重节痛,刺神门,喘咳寒热,刺灵道,逆气而泄,刺少海。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身热,刺内庭,体重节痛,刺陷谷,喘咳寒热,刺解溪,逆气而泄,刺三里,又总刺冲阳。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23、,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身热,刺大都,体重节痛,刺大白,喘咳寒热,刺商丘,逆气而泄,刺阴陵泉。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身热,刺二间,体重节痛,刺三间,喘咳寒热,刺阳溪,逆气而泄,刺曲池,又总刺合谷。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咳,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身热刺鱼际,他节痛,刺太渊,喘咳寒热,刺经渠,逆气而泄,刺尺泽。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身热,刺通谷,体重节痛,刺束骨,喘咳寒热,刺昆仑,逆气而泄,刺委中,又总刺京骨。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
24、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如痛,此肾病也。如心下满,刺涌泉,身热,刺然谷,体重节痛,刺太溪,喘咳寒热,刺复溜,逆气而泄,刺阴谷。 第四节 升降应用疗法 在素问之遗篇“刺法论”中曾经指出,针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其中凡属五运六气升降失常之病,皆可取五输穴治疗。岐伯说:“升降之道,皆可先治”,尚未发病者,更可取五输穴预防,此就五运之气升降抑窒分“生”与“降”说明如下: 一、 五运欲升而受抑窒之针刺 素问刺法论曾说:“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
25、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金欲升而天冲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也就是:木其不能升,可取足厥阴之井穴大墩,火气不能升可针手厥阴之荥穴劳宫。表解如后: 五运欲升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木欲升 火欲升 土欲升 金欲升 水欲升 天柱 天蓬 天冲 天英 天芮 大墩 劳宫 太白 经渠 阴谷 足厥阴之井穴 手厥阴之荥穴 足太阴之输穴 手太阴之经穴 足少阴之合穴 从上表可知木欲升可针木经木穴;火欲升可针火经火穴;土欲升可针土经土穴;金欲升可针金经金穴;水欲升可针水经水合,总结之即各行欲升可针各经
26、本穴。例如临床治疗疝气、血崩等属肝经病变,针刺大墩穴即能收到升提止血之效。 二、 五运欲降而受抑窒之针刺 素问刺法论亦说:“本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可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吧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去郁,当刺心包络,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卓窒抑之
27、,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气土,可散去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也就是说:木气不能降,当取手太阴之所出少商,手阳明之所入曲池,其余类推。 表解如下: 五运欲降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木 少商 手太阴之所出 欲 地晶 曲泽 手阳明之所入 降 火 涌泉 足少阴之所出 欲 地玄 委中 足太阳之所入 降 土 大墩 足厥阴肝之所出 欲 地苍 阳陵泉 足少阳之所入 降 金 中冲 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出 欲 地彤 天井 手少阳三焦之所入 降 水 隐白 足太阴脾之所出 欲 地卓 三里 足阳明胃之所出 降 从上表可知木欲降可针阴金之井,阳经之合;火欲降可针阴水之井,阳水之合;土欲降可针阴木
28、之井,阳木之合;金欲降则针阴火之井,阳火之合;水欲降则针阴土之井,阳土之合;总结之即各行欲降可针所不胜之经络之井合穴。即克其经之阴井阳合穴。 例如:临床上治疗肝阳上亢之病即可针少商、曲池平肝潜阳。又如病机十九条谓:“诸热瞀,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举凡上述各症针刺涌泉、委中皆能收取大效。还有如水气不降,小便不通,针足三里、隐白能有显著功效等也都是很好的治例。 第五节 五门十变配穴治疗法 五门十变首载于素问天元纪大论,主要是由阴阳相合刚柔相配的原理发展而来,即合为五分之为十。一般对五门有二种解释,一是将十天干演变
29、为五种相合形式,即素问所载,亦有种之夫妻相配者;另一种是根据十二经脉中井、荥、输、经、合所属五行的相生关系,以及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原理,本章所述系指前者而言。 根据“河图”之数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又称为五行生成数,故天于中的阳干阴干,按顺序隔五相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与己合;“地二圣火,天七成之”,故乙与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与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与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与癸合。 每年五运的起建,都是依该岁正月所建十干的相生推算而来的。例如:甲己之岁首正月皆建丙寅,丙属火,火生土,故甲已为土建,乙庚之岁月正月皆戊寅,
30、戊属火,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其它丙辛之年,正月皆建庚寅,丁壬岁首建壬寅,戊癸岁首建甲寅,可依次类推。这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合而为五,分而为十,故称为五门十变。 根据天干之脏腑配合,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胃。因此可做图表如下: 五门十变合化表 天干合化 脏腑合化 甲已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胆、脾合化脾、胃 肝、大肠合化肺、大肠 丙辛合化水 小肠、肺合化肾、膀胱 丁壬合化木 心、膀胱合化肝、胆 戊癸合化火 胃、肾合化心、小肠 这种配穴法又可分为多种,下面详细说明: 一、合化治疗法 例如:甲己合化土,就是甲之本穴临泣加己之本穴太白等于土。
31、这种方法,用在补泻治疗时,仅针二经之本穴,就产生化合治疗效果。各经之化合取穴如下: 肝经与胆经属木 实证:以火泻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即肾经本穴阴谷。 虚证:以水补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小肠经与心经属火 实证:以土泻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虚证:以木补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脾与胃经属土 实证:以金泻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行间,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二间。 虚证:以火补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经本穴足三里,及肾经本穴阴谷。 肺经与大肠经 实证:以水泻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肠经本穴阳谷及肺经本穴经渠。 虚证
32、:以土补之,甲己合化土,用胆经本穴临泣及脾经本穴太白。 膀胱经与肾经属水 实证:以木泻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经本穴少府及膀胱经本穴通谷。 虚证:以金补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曲泉,及大肠经本穴商阳改曲池。 化合治疗法,也有仅以经络配合为主,而不拘泥于穴道,亦不拘泥于所治病症,这种配穴法,古医书中说的很多,就甲己合而言,如玉龙赋所说:“阴陵、阳陵,除肿之雉熬,商丘、丘墟,脚痛堪追”;乙庚相合,就是肝经的穴和大肠经的穴相配,如席弘赋所说:“手连肩脊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又如百症赋所说:“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其余丙辛相合,即小肠经配肺经,如所说:“后溪并列缺,治胸项痛”;丁壬相合,
33、如百症赋所说:“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戊癸相合,如百症赋所说:“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这些例子,就都没有拘泥于用各经本穴,治疗也未拘泥与甲己合化治脾胃,乙庚合化治肺大肠之呆滞。 二、互合治疗法 这种方法就是甲己相合,针治胆经本穴临泣,可以治疗脾经疾病,针治脾经本穴太白可以治疗胆经疾病。其它各经均可以此类推,各经之互合取穴如下: 胆经的病变用脾经的本穴太白治疗。 脾经的病变用胆经的本穴临泣治疗。 肝经的病变用大肠经的本穴商阳以二间代替治疗。 大肠经的病变用肝经的本穴大墩以行间代替治疗。 小肠经的病变用肺经的本穴经渠治疗。 肺经的病变用小肠经的本穴阳谷治疗。 心经的病变用膀胱经的本穴
34、通谷治疗。 膀胱经的病变用心经的本穴少府治疗。 胃经的病变肾经的本穴阴谷治疗。 肾经的病变用胃经的本穴足三里治疗。 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亦多,也有只重经络而不拘泥穴道亦有效著。例如甲己相合,针治胆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脾经的疾病;如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胃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病、鼓胀等症;针脾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胆经的疾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疗癔病及胆虚症,身热善太息,心悲气逆;又如脾经大包穴可治胸膜炎。 三、五门十变在子午流注之应用 针灸大成曾经指出: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 例如:甲与己合之穴,则取
35、甲胆穴道与己脾穴道同用,丙与辛合,则取丙小肠穴道与辛肺穴道同用,戊与癸合,则取戊脾与癸肾之穴道同用。 又甲日乙亥时为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己日乙亥时之开穴中封穴代替,乙日丙戌时为阳时不开穴,则取相合之庚日丙戊时在开穴阳谷代替。 关于五门十变在子午流注之应用,详见子午流注章节。 第六节 子母配穴疗法 一、 子母补泻之一般用法 子母补泻始载与难经六十九难:“虚则不其母,实则泻其子”,此法是应用五输穴,根据其脏腑经络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补泻的作用。所谓虚则不其母,实则泻其子,古人所称的虚症与补的意义,就是指某组织的生理机能减退而予以兴奋;实证与泻的意义,亦就是指某组织的生理机能亢进而
36、予以抑制。此法多用于脏腑疾患,但经络病症亦可采用。首先判断发病脏腑或发病所在之所属经络,辨别疾病性质的虚实,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采用本经或异经的五输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要运用这种取穴原则,首先必须将五脏的相生关系搞清,而其相生关系是由于每一脏器都有一个代表该脏器功能的五行性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它们的相生关系。因其顺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这种母子相生的原则应用在治疗上,其具体操作方法有二种类别: (一) 本经母子穴补泻法 此法为时下一般针书最
37、常见之母子补泻法,各经取穴参考后表,例如:肾脏亏虚,肾脏属水,则可取本经之母穴复溜补之,肾实则可在本经之子木穴涌泉泻之;如:肝病虚,肝属木,可取本经母穴水穴曲泉补之,肝实则取本经之子穴火穴行间泻之,以下按十二经分别说明如下: 胆经 胆经属于甲木,荥穴侠溪是胆经中的水穴,属于壬水,水能生木,即胆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侠溪能治胆经虚病;经穴阳辅是胆经的火穴,属于丙火,木能生火,即胆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阳辅能治胆经实证。 肝经 肝经属于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经中的水穴,属于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经虚症;荥穴行间是肝经的火穴,属于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经的子穴,实
38、则泻其子,所以行间能治肝经实证。 小肠经 小肠经属于丙火,输穴后溪是小肠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肠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后溪能治小肠经的虚症;合穴小海是小肠经的土穴,属于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肠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肠经实症。 心经 心经属于丁火,井穴少冲是心经中的木穴,属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少冲能治心经虚症;输穴神门是心经中的土穴,属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神门是精神病及心脏病的要穴,能治心经实症。 胃经 胃经属于戊土,经穴解溪是胃经中的火穴,属于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解溪能治胃经虚症;厉兑
39、是胃经的井穴,属于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厉兑能治胃经实症。 脾经 脾经属于己土,荥穴大都是脾经中的火穴,属于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大都能治脾经虚症;商丘是脾经的经穴,属于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经实症。 大肠经 大肠经属于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肠经中的土穴,属于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肠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肠经虚症;二间是大肠经的荥穴,属于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肠经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二间能治大肠经实症。 肺经 肺经属于辛金,输穴太渊是肺经的土穴,属于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太渊能治肺
40、经虚症;合穴尺泽是肺经的水穴,属于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属于尺泽能治肺经实症。 膀胱经 膀胱经属于壬水,井穴至阴是膀胱经的金穴,属于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至阴能治膀胱经虚症;输穴束骨是膀胱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经实症。 肾经 肾经属于壬水,经穴复溜是肾经的金穴,属于辛金,金能生水,即肾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复溜能治肾经虚症;井穴涌泉是肾经的木穴,属于乙木,水能生木,即肾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涌泉能治肾经实症。 三焦经 三焦经是相火,亦属于丙火,输穴中渚是三焦经的木穴,属于甲木,木能生火,即
41、三焦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中渚能治三焦经虚症;合穴天井是三焦经的土穴,属于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经实症。 心包经 心包经是相火,亦属于丁火,井穴中冲是心包经的木穴,属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属于中冲能治心包经虚症;输穴大陵是心包经的土穴,属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经的子穴,实则泻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经实症。 上述十二经的二十四个母子穴,针灸大成载有一首简明的歌诀是:“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泻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心包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
42、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母子经母穴穴补泻法 本法书中较少记载,此法亦为老辈针灸医生乐用,例如:肝经虚症可用肾经阴谷穴;肝经实症,亦泄心经少府穴。也就是说,虚则补母经所属经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子经所属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例如肝虚则补母经之同一五行(水)穴,实则泻子经之同一五行穴。其余各经类推。2法虽较1法少用,然据经验所悉,效果并不孙于前法。例如:肝虚取阴谷,亦可取曲泉,肝实除取心经少府,亦可取行间。其配合取穴可参见下表: 经别 虚本经异经实 取穴 取穴 手太阴肺经 虚 太渊 太白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实 虚 实 虚 实 尺泽
43、 少冲 神门 中冲 大陵 阴谷 大墩 太白 大墩 太白 三里 通谷 临泣 三里 临泣 三里 少府 经渠 经渠 大墩 虚 曲池 实 二间 虚 后溪 实 虚 实 虚 小海 中渚 天井 大都 实 商丘 足少阴肾经 虚 复溜 实 涌泉 足厥阴肝虚 曲泉 阴谷 经 实 行间 少府 足阳明胃虚 解溪 阳谷 经 实 厉兑 商阳 足太阳膀虚 至阴 商阳 胱经 实 束骨 临泣 足少阳胆虚 侠溪 通谷 经 实 阳辅 阳谷 字母补泻法在临床上引用即多且好,例如:肺经实症,如喘息气粗、胸满、仰息、干呕、胸肋肩背痛均可取尺泽穴泻之。又就五行关系而言,肺实症则金克木、肝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尺泽,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肩部
44、、肘部拘急及腿腹筋紧有一定功效,个人常用于治疗五十肩迭收奇效。二间治牙痛虽为荥穴能治火热,亦系大肠子穴能泻大肠实症之故。 解溪为胃经母穴,对于胃经虚症,尤其是土虚不能制水之风水症疗效甚佳;商丘为脾经子穴,对于脾经一切实症,如身体困重,腹部胀满,黄疸等湿盛之证,皆能施泻法而治之而有效;心经母穴少冲,玉龙歌赋及医宗金鉴皆认为其能治心经虚症;涌泉为肾经子穴,能泻之心肌炎及心悸亢进,小儿抽搐、五趾尽痛等肾实症;复溜为肾经母穴,专治肾亏,应用极广,例如四肢厥逆,久年腰痛,肾虚水肿均极有效;大陵为心包经子穴,治口干、口臭及诸疮痛痒有效;天井为三焦经子穴,泻之可治疗少阳经之郁火邪热,凝滞经络所成之瘰疬,素为
45、要穴;阳辅为胆经子穴,凡胆经实症均可泻治之,又经主喘咳寒热,因此本穴治胆经外感实症极效,对于伤风感冒之偏头痛尤具特效;侠溪为胆经母穴能补胆虚治晕眩有卓效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用例。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例如戌时补复溜治疗肾亏效果特佳,详见后节纳支法之说明。 二、 井穴补泻之变通 母子补泻法就是五输穴之五行属性施用补泻的,但按照这个规则行针,那么有几条经络势必要在井穴补泻,可是我们知道各经井穴,皆在神经末梢,感觉异常敏锐,这应于一切闭郁主证之迅速刺血,不宜施用补泻。难经七十三难问:“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解答说:“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
46、刺井者,以荥泻之。”。指出了“泻井当泻荥”的变通方法,滑伯仁又补充了“补井当补合”就更臻完善。十二经中有关用井穴补泻的有心、心包、肾、膀胱、为五经,兹将其补泻应用即变通列表: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阴 经 经 别 属 性 阳 经 胃经 厉兑 内庭 然谷 解溪 足三里 泻 泻井当 泻荥 内庭穴 心经 心包经肾经 经别属 膀胱经 性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补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泻 井 至阴 荥 通谷 输 束骨 经 昆仑 合 委中 治 法 补 井 少冲 荥 少府 输 神门 经 灵道 合 少海 治 法 补泻变通 法 应刺穴 补 补井当补井当泻井当补泻变补井当补合 补合 泻荥 通 法 补
47、合 少海穴 曲泽穴 然谷穴 应刺穴 委中穴 从上表中,我们已经知道五经需要采用变通式的补母泻子法,根据各家医生之临床经验,这种变通法,是有显著疗效的。例如泻内庭代厉兑治疗牙痛,已为公认之特效穴,另如补少海、曲泽代少冲或中冲治疗心经虚,疗效亦好,足见“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补泻法,是行之有效的。这是因为五行穴之间有其相生规律,井能生荥,泻荥即泻井。合能生井,补合即补井,这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 三、 纳支法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素问针解篇说:“补泻之时者,与气开
48、阖相合也”。开就是经气正来大盛之时,阖即为经气已过衰退之时,这是说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补泻必须以经气看开阖为根据。当其开时,经脉流注时刻正临,经气大盛,乘时刺之为泻;当其阖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始衰,乘时刺之为补,亦正附和了灵枢卫气行篇所说的:“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纳支法应用时结合“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来进行治疗,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名为“纳子”所以这种按纳支时刻配穴针刺的方法就称为纳支法。纳支法因为十二地支起于子时,所以也称为纳子法(见下表)。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