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24663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市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XXXX水利土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日期:二一二年五月目 录1 综合说明21.1项目位置范围21.1.1项目区位置范围21.1.2设计标准21.2编制依据21.3主要规划设计任务21.4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21.5主要工程设计内容21.6施工组织设计21.7经济评价22项目区概况22.1项目简介22.2项目区自然状况22.2.1气候22.2.2土壤22.2.3水文22.2.4自然灾害22.3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22.4项目区土地现状22.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22.5.1排灌设施状况22.5.2交通状况22.6 土地权属状况23项目分析23.1项

2、目的合法性分析23.2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分析23.3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23.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23.4.1灌溉方式23.4.2灌溉设计保证率23.4.3需水量23.4.4可用水量23.4.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3.5公众参与分析24 项目规划布局24.1规划原则24.2规划设计依据24.2.1法律法规、土地整理相关政策24.2.2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24.3工程布局24.3.1土地平整布局24.3.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24.3.3 道路布局24.3.4其他工程布局24.4工程规划24.4.1土地平整24.4.2农田水利规划24.4.3田间道路规划24.4.4其他工程24.5整治后土地

3、利用结构24.6工程量清单:25施工组织设计25.1施工条件25.1.1交通25.1.2建筑材料25.1.3施工用电25.1.4施工用水25.1.5通讯条件25.1.6自然条件25.2施工布置25.3质量管理25.4施工进度26 投资估算26.1编制原则26.2投资预算依据26.3投资预算、总投资及年度投资26.4 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26.4.1 工程施工费26.4.2 其它费用27 效益分析27.1社会效益27.2生态效益27.3经济效益27.3.1效益计算27.3.2费用计算27.3.3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28 项目组织实施管理28.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28.2工程建设管理28.3资金使

4、用管理21 综合说明1.1项目位置范围1.1.1项目区位置范围XX市位于XX半岛西北部,东经12008-12038,北纬3705-3733。西北临渤海莱州湾。东接栖霞市,西靠莱州市,南与莱阳、莱西两市接壤,北以龙口市为邻,总面积1432.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5公里。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街道办事处XX村,土地开发整理规模46.22公顷。 图1-1 XX市地理位置图1.1.2设计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75%,其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5)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6)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10)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1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1.3主要规划设计任务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详查,分析项目区土

6、地开发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确定项目的规划目标、方案和项目设计提供基本依据;确定项目规划原则、指导思想、方针、目标、任务;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分析项目区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提出项目规划总体方案,同时对项目区土方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林网工程等提出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用地分区等;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依据土地利用方向对用水量、可供水量进行预测并对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论证;依据工程总体布置,对生产道路、排水系统、土方工程、田间防护工程进行单项工程设计;编制工程投资估算,确定项目投资规模,结合工程规划设计

7、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论证项目规模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提出项目实施管理方案,说明组织机构设置、项目实施管理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合理配置人力、机械资源,制定施工计划等。1.4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项目区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田块、形状、水利设施、交通道路、电力设施、林网的布设。项目区均按“田成方、路成网、灌排分设,井渠(沟)结合,旱涝保收”的标准布设。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规模46.22公顷,整理农用地25.11公顷,荒草地的开发21.11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4.67公顷,新增耕地率10.10%。1.5主要工程设计内容工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塘坝工程、道

8、路工程等。1.6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施工内容:施工内容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灌溉管路开挖工程、塘(拦水)坝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施工方法:土方工程、灌溉管路开挖采用机械施工为主并辅以人工施工的方法;塘(拦水)坝、农田防护工程施工根据其特点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施工进度: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在2012年9月2012年11月完成。1.7经济评价项目区规模为46.22公顷,通过项目实施,对25.11公顷的农用地进行整理,对21.11公顷的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可新增耕地面积4.67公顷,新增耕地比例10.10%。XX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结构由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它工程组

9、成。估算总投资151.0919万元,计划3个月实施完成。开发整理后项目区耕地年增效益为11.98万元,投资回收年数为13年。2项目区概况2.1项目简介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街道办事处XX村,开发整理面积46.22公顷。项目区内荒草地尚未开发利用,耕地缺少维护,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项目主要建设任务: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等。2.2项目区自然状况2.2.1气候项目区地处胶东半岛西部,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各季气候特点,冬季以偏北风为多且大,冬长干冷,雨雪稀少,春季风大空气干燥,蒸发量大,降雨少,经常春旱,夏季高温,雨水集中,洪涝灾害天气较多,秋季常常

10、旱涝交替出现。气温、降水、蒸发风向等气象要素年内年际变化较大。项目区内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2.8,寒署变化显著。年照总时数2500-2800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195天。项目区充裕的光热资源,基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5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64毫米。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好,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2.2.2土壤项目区内土壤以棕壤土、褐土为主,分布广泛。成土母岩为片麻岩,土层薄,厚度多在3060cm间,质地粗,有机养分少,肥水易流失,易干旱,但通气性能好,养分释放强度大,田间持水量在34%(重量比)以内,降雨入渗强度为15m

11、m/h左右,有机质为0.73%,全氮0.0497%,碱解氮57.34ppm,总碱量2.91毫克当量/升,PH值7.1,水质较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要求,适宜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等。土地地类为荒草地,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且为天然生长,主要有羊胡子、黄草、狗尾草。图2-1 荒草地2.2.3水文项目区地表水资源量相对丰富,项目可以利用项目区周边现有的水库塘坝为基础,供给周边的耕地。项目区以耕地、荒草地为主,土壤质地粗,有机养分少,肥水易流失,易干旱,通气性能差,养分释放强度大,田间持水量在34%(重量比)以内,降雨入渗强度为15mm/h左右,地表水平均

12、总硬度为2.50毫克当量/升,总碱量2.91毫克当量/升,PH值7.1,水质较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要求。项目区所在区域多年平均径流深217.7毫米,地表水资源量较为丰富;项目区属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地区;根据XX市水利区划,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利用模数为9.0万m3/km2。2.2.4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有水、旱、风、雹灾、晚霜等,主要灾害是干旱和洪涝。(1)水旱灾害:根据资料统计,本市旱年占52%,涝年占20%。干旱灾害是影响本市农业生产的最大灾害,时间频,面积广。从年际有当年旱也有连年旱,椐统计,重旱年占24%,一般旱年占28%,有“十年九旱”之说法。干旱不仅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

13、产,而且造成地下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发生困难。(2)冰雹灾害:本市冰雹多出现在6月份,其次是9月份,当地有“雹打麦黄豆黄”之说,冰雹系一种突发性天气,且往往伴有大风、阵风、雷电,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严重。冰雹的地理分布路径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往东南而行。(3)大风及干热风灾害:大风常与冰雹、暴雨同时降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灾害。椐资料统计,每年刮6级大风以上的日数平均为39.1天,春季最多为15.4天,夏季最少为3天。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对小麦等作物危害较大。2.3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项目区位于XX市泉山办事处XX村,该村共290户1100人,农村劳动力660人,耕地面积108公顷,粮田

14、面积95公顷,粮食总产894吨,花生总产53吨,果品产量60吨。至2011年底,泉山办事处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617万元。项目区所在的XX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3844万元,农村经济净收入486万元,人均收入8600元。项目区所在镇(办)村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收入较高,就业渠道较多。2.4项目区土地现状XX市泉山街道办事处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涉及46.22公顷土地,荒山草地杂草丛生,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治理势在必行。详见:XX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地类面积表:表2-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村庄名称建设规模农用地未利用地合计耕地其他农用地合计其他土地小

15、计旱地小计农村道路田坎设施农用地坑塘水面荒草地XX46.2225.1114.0814.0811.032.095.800.442.7021.1121.112.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2.5.1排灌设施状况项目区内可利用地表水主要为水库、塘坝蓄水。XX水库位于XX村南,为小一型水库。水库及坑塘为项目区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为项目区主要水源地。项目区土地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可以使用管灌进行灌溉。2.5.2交通状况项目区所在XX村道路网络初步建成,但项目区内的现有的田间道路系统尚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道路路面宽窄不等、路面坑洼不平,生产路也普遍狭窄简陋,支离破碎,一遇雨天便泥泞难行,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图2

16、-2 生产路2.6 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权属均为XX集体所有,权属现状与登记发证情况一致,土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无争议和纠纷,便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3项目分析3.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该项目在保护林草植被、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应规划,项目符合农业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3.2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分析项目区规模为46.22公顷,主要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项目实施之后,可整理农用地25.11公顷,新增耕地4.67公顷,新增耕地比例10.10%。3.3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项目内地势高低不平,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排灌沟渠没

17、有形成网络,设备老化,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土地产出率低、利用率不高;植被覆盖率低,林网成自然分布;田间道、生产路不能互通,路面坑洼不平,分布不科学以及电力设施不配套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项目区内土地的利用。3.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3.4.1灌溉方式根据灌溉水源位置,结合当地项目区的灌溉经验及传统模式,本项目区灌溉方式采用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的模式。3.4.2灌溉设计保证率项目区以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3.4.3需水量3.4.3.1 灌溉制度据项目区内作物种植现状和当地综合农业区划资料及当地群众的作物种植习惯、丰产经验及农

18、作物的经济效益,考虑项目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发展方向,确定农作物为粮食类,拟定灌溉制度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作物。3.4.3.2灌溉标准 项目区主要以旱作物为主,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3.4.3.3作物耗水量作物耗水量包括叶面蒸腾和颗间蒸发,与气候、土质、作物生长情况、产量、施肥等多种因素有关系,详见表3-1:表3-1 主要作物生长期耗水量表作物名称全生育期耗水量(m3/亩)备注小麦1/10-12/6343夏玉米11/6-21/102623.4.3.4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种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根据XX省

19、低山丘陵区节水灌溉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XX省水利科学研究院,1994)、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XX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2000年)、低压管道灌溉(XX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等有关低山丘陵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制度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时的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见表3-2、表3-3)。表3-2 冬小麦灌溉定额分析表生育阶段起止日期(月、日)天数需水量有效降雨量灌水定额备注(m3/亩)(m3/亩)(m3/亩)播种分苗10.110.22212014.455.55分苗越冬10.2211.30383014.4515.55越冬返青11.303.

20、1912915.9213.08返青拔节3.14.12436222.9539.05拔节抽穗4.125.1186234.4427.56抽穗成熟5.16.124214053.1886.82全生育期10.16.12253343155.39187.61187.61表3-3 夏玉米灌溉定额分析表生育阶段起止日期(月、日)天数需水量有效降雨量灌水定额灌溉定额(m3/亩)(m3/亩)(m3/亩)(m3/亩)播种拔节6.117.10297656.7219.28拔节抽穗7.107.27175750.266.74抽穗杨花7.278.262610.215.8杨花灌浆8.28.17155337.2515.75灌浆成熟8

21、.179.15285035.6914.31全生育期6.119.1595262190.1271.8871.88根据规划,参照项目区涉及村目前的种植结构及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采用两种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冬小麦、夏玉米的净灌溉定额分别为M1=187.6 m3/亩,M2=71.88 m3/亩。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冬小麦、玉米种植比例为100%、100%,项目区设计典型年的综合净灌溉定额为:M总净= M11+ M22=259.48(m3/亩)式中:M总净-综合净灌溉定额,m3/亩; 1 、2分别为冬小麦、玉米的种植比例。M总毛= M总净/=355.94(m3/亩)式中

22、: -灌溉水利用系数,管道输水为0.9,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则为0.81;3.4.3.2 农业灌溉需水量项目区开发整理后耕地面积共计18.75公顷,项目区灌溉需水量为355.94x15x18.75=10.01万m3。3.4.4可用水量项目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降水、地下水、地表径流, 按照大的类别区分,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项目区内的塘坝及周边的XX水库,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3.4.4.1地表水及其可利用量项目区地表水为水库拦蓄的地表径流量可利用量。据XX省水资源评价径流深等值线图,查得项目区平均年径流深R=103mm。由XX省水资源评价年径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查得规划区Cv

23、=0.62,偏差系数Cs=2.5Cv,查P曲线,经计算得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见下表3-4。表3-4 项目区地表径流量计算成果表保证率径流多年平均50%75%计算区面积(平方公里)径流深(mm)217.7179.1112.80.75(包括项目区外部分汇流面积)年径流量(万立方米)16.3313.438.46根据XX水库位置、工程规划措施、水库拦蓄水量、水库控制灌溉面积等条件,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拦蓄灌溉情况,则年可供水量为:W=8.46万立方米。3.4.4.2地下水可利用量项目区地下水源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设计的原则是设计水平年使地下水相对稳定且采补平衡。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为大气降雨入渗。降

24、水入渗补给量是指当地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数量。按下式进行计算:Pr=0.1pF式中:Pr-年降水入渗补给量,万立方米;p-年降水量, mm;-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岩性和降水有关。 F-计算区面积,平方公里。根据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及灌区地下水埋深等资料,并参考有关规划设计成果,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采用0.25。项目区计算面积0.75平方公里,年降水量按多年平均降水量685mm计算,相应年入渗补给水量为Pr =0.16850.750.25=12.84万m3。项目区总供水量为21.30万方。 3.4.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平衡保证率为75时,项目区作物灌溉

25、需水量为10.01万m3,可利用水量为21.30万m3,可以很好地满足项目区用水需求。项目区的建设,有利于农业效益的发挥,以保证当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3.5公众参与分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各部门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解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和市场情况以及村民对土地开发的态度,国土资源局派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显示,村集体及村民普遍支持本项目的实施,认为项目的实施能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前期,国土部门及工程设计人员现场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当地政府、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方面人员和

26、项目区村民的意见,结合项目区实际,本着尊重实际、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和方便施工的原则,对各方合理意见和建议做了相应采纳。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是解决当今土地浪费、耕地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XX市市政府也给予高度关注,并在政策上的给予支持。从公众参与政府支持角度来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大,实施前景较好。4 项目规划布局4.1规划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5)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6)尊重群众意见,

27、维护集体及其他产权人的合法权益。4.2规划设计依据4.2.1法律法规、土地整理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4.2.2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150288994.3工

28、程布局4.3.1土地平整布局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特点,综合考虑田间机械化耕作及当地耕作习惯等因素,田块以生产路和排水沟分割:每条生产路原则控制单侧田块,每条排水农沟汇集单侧田块渍水,整个项目区以田间道作为交通的骨架,以原有河沟作为排水的骨干,另外在田块间灵活布设农沟。田块间为田间道及排水沟,田块间还有生产路及农沟分布。项目区中以丘陵地形为主,土地平整强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就本项目而言,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区,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

29、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4.3.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1)排水规划与布局项目区以自然沟壑作为主要排水沟,根据实际需要,项目区内设立农沟连接主要排水沟进行排泄。布设农沟总长为8153m,分别与河沟相连,成为较完善的排水体系。(2)灌溉规划与布局依据项目区灌溉水资源情况,按照“以库水、河流水保丰,拦蓄、雨洪补源”的原则,对于原有的水利设施保存较好的进行整修重新利用,项目区采用水库及新建塘坝作为灌溉水源,铺设管道输水到田间进行灌溉。项目规划新建塘(拦水)坝1座,加固塘坝1座,新建泵站2座,铺设管道5465m,通

30、过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等形式取水灌溉。4.3.3 道路布局为了便于项目区农业生产和耕作需要,根据项目区现有交通情况,以原有道路体系为基础,重新规划布置项目区的田间道路体系。道路规划考虑了项目区与周围现有道路的连接和进出村庄方便,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采取路、排水沟结合配置,道路宽度和密度按实际需要而定。项目区道路设田间道和生产路,田间道主要连接项目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生产路是在布设田间道基础上,结合农田耕作需要进行布置的。规划田间道686m,生产道7403m。4.3.4其他工程布局为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项目区田间道路路边种植绿化苗木。项目区共布设冬青球75株,白皮松3

31、0株,作为田间道路边的绿化用。4.4工程规划4.4.1土地平整1.土地平整流程根据土地平整工程的作业环境、工程量、施工机械配套等因素,土地平整首先修筑田间道路,便于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和运营期间农业机械的通行;然后平整土地,根据机械工作效率、同时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修建水平田块,填平废弃沟渠坑塘等工程,该工序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作业。2.土地平整设计的基本要求(1) 紧密结合田间渠、沟、路、林、管道等全面规划,避免造成返工和浪费;(2) 增加土层厚度,加大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3) 地形复杂平整工作量大的土地分阶段进行,先低标准,后高标准,最后达到设计要求;(4) 实现平整方案最优,工程量

32、最小;项目土地平整的采用机械作业的办法,合并现有的小块耕地。3.水平梯田设计a)田面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埂坎高度及稳定要求确定田面宽度。田面宽度按下式计算:BH(ctg-ctg)式中:B田面净宽(m);H埂坎高度(m);原地面坡度(); 埂坎坡度()。该区梯田埂坎高度视地面坡度而定,埂坎坡度根据土质选定。b)田埂底宽、顶宽和田埂高梯田内侧需要开挖一条小排水沟,梯田外侧田坎顶部设一条田埂。根据已建工程经验,设计本工程田埂顶宽0.2m,田埂底宽0.4m,田埂高0.2m,将原有坡田改造为等高不等宽的水平梯田,各区梯田的宽度根据其地面坡度确定。4.土地平整和土方量计算本项目采取以梯田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

33、平整方案进行土地平整。其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梯田的方向及大小;(2)计算梯田及排水沟的尺寸及其开挖土方量;再将此开挖土方运至填筑土方段;(3)以梯田田块为单元进行平整。水平梯田土地整理示意图如图5-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地面坡度,田坎外侧坡度,田面净宽B,田坎高H,埂坎占地Bn,田面毛宽Bm,原地面斜宽B1,单宽梯田的开挖方量Wi,单位面积梯田的开挖方量Wn,分区面积A,分区梯田开挖方量W,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 通过计算,总土方量为45333.4立方米。4.4.2农田水利规划4.4.2.1 灌溉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灌的原则。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是

34、XX水库、新建塘坝等。灌溉方式采用管灌的灌溉方式。(1)设计灌水定额项目区种植作物为一年两作,小麦是需要水量大的作物,而玉米生长期正逢雨季,适时灌水即可满足。因此,设计时以小麦日需水量最高的灌浆期确定灌水定额。设计灌水定额按下式计算:式中:设计灌水定额,毫米;计划湿润层土壤干容重,t/m3,取=1.22t/3m;水的容重,为1.00t/m3;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取h=60cm;田间持水率,取=25%;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取田间持水量的90%;适宜土壤含水量下限,取田间持水量的50%。经计算,m=73.20(毫米),取为74毫米,即50立方米/亩。(2)设计灌水周期设计灌水周期由下式计算:T=m

35、/E式中:T设计灌水周期,d;m设计灌水定额,取灌水时期的最大灌水定额,毫米;E包含降雨在内的最高日平均需水强度,毫米/d,取E=6.4。经计算,T =11.56(天),取T=12(天)。(3)设计流量泵站流量按泵站控制灌溉面积,结合作物灌溉制度,灌水定额50m3/亩,灌水时间12天,每天运行12小时,可计算各泵站所需提水流量,结合水泵型号,选定各泵站设计流量。Q设mA/TtQ设管道系统的灌溉设计流量,立方米/h;m灌水定额,立方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90;T灌溉天数,12天;t日灌水时间,12h。A-灌溉面积,120-500亩。Q设50-200立方米/h(4)PVC输水管道管径确定的方

36、法有计算简便的经济流速法和有限流量法,本次计算采用经济流速法,其公式如下: 式中:Q管道设计流量(m3/h);d管道内径(mm);V管道经济流速,取1.2m/s。主管管径160mm,支管7590mm,根据项目区实际需要,管道压力选择为0.6-1.0Mpa,PVC塑料管道。(5)水泵扬程与泵型a.沿程水头损失沿程水头损失按式:式中hf 沿程水头损失,m;f管材摩阻系数,取为0.948105;L管道长度,m;Q流量,m3/h;d管内径,mm; m流量指数,取1.774;b管径指数,取4.774; b.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计算c.泵型选择水泵的设计扬程H=hf+hj+h+hp式中H水泵

37、设计扬程,m;hf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之和;hj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之和;h 典型地面与地下水动水位高差;hp 给水栓工作压力,2m。通过计算项目区泵站水泵型号为:IS100-65-250.4.4.2.2 排水工程排水沟主要用来承担项目区内雨水的排出任务,并汇流在项目区外安全地带,有效地控制地面径流。在本工程中,骨干排水沟尽量运用原有的自然河道、田间路两侧的排水沟,并汇流到河流,农沟承担田间的排水任务。(1) 排水沟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的斗农排水沟设计标准为排水5年一遇,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一日暴雨2日排出。(2)设计流量计算设计排水模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38、 ,式中:qw设计排水模数,m3/s/km2;t每日排水时数,自排按24h;T排水历时,1d;R设计径流深,mm。P设计降雨量,160mm;径流系数,取0.59;计算得排水模数为0.55m3/s/km2。排水沟的设计流量依下列公式计算:式中:Q排水流量(m3/s);q排水系数(m3/s/km2);A排水区面积(hm2)。(3)排水沟横断面设计排水农沟采用梯形断面。排水沟过水流量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式中:Q排水沟设计流量(m3/s);排水沟过水断面面积(m2);R水力半径(m);n渠床糙率,取0.0275;i沟底比降;C谢才系数;b、h沟底宽、水深(m);湿周(m);m边坡系数。根

39、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附录H计算,计算渠道断面尺寸,同时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小土方工程量。排水沟断面尺寸如下:规划斗沟断面,以现有冲沟断面为主,适当整修。规划农沟,底宽0.5米,上口宽1.2米,深0.6米。 4.4.2.3 建筑物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泵房、塘坝等。(1)泵房泵站的建设主要是为保证机电设备安全和方便设施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泵房设计规格为6米3.6米3.3米(长宽高)共2座。泵站泵房采用砖混结构,房顶采用平顶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板,外墙采用墙面砖饰面,内墙水泥砂浆抹面。(2)塘(拦水)坝项目加固塘坝1处,新建塘坝1处。新建塘坝设计坝长6

40、0米,为粘土心墙砂壳土坝,筑坝土分层压实,每层厚0.3米,上坝时土壤的含水量:砂土为7-13%,粘土心墙为17-27%,采用履带80型拖拉机碾压,履带压力为0.48kg/cm2,碾压遍数为13遍,施工时坝顶预留沉陷高0.05米。上游坡比为1:2.5,采用干砌石护坡,厚度为250mm。下游坡比为1:2.0,护坡为草皮护坡。表4-1 拦水坝设计要素表名称设 计 要 素坝高 L坝宽(顶部宽度)净长 H(m)(m)(m)新建塘坝7460加固塘坝:本处塘坝由于使用多年,缺少维护,溢洪道处淤泥堆积,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汛期行洪防汛,所以本次加固塘坝主要为塘坝主坝的加固,溢洪道的清淤工作。4.4.3田间道路

41、规划田间道:为项目四周连接项目内主干道,是项目区对外联系的通道,具有乡村交通运输功能。本规划中田间道采用混凝土路面宽4米,路面厚度为15厘米;路基为砂路基,厚度为10厘米。生产路:连接田块与田块、田块与田间道的道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的道路。生产路设计为素土路基10厘米,素土路面20厘米,路宽3米。新修田间道长686m,生产路长7403m。4.4.4其他工程其他工程主要是指在部分田间道及生产路单行栽种防护绿化林木,本规划为田间道种植白皮松30株,株距4米;在生产路(塘坝段)种植植冬青球75株,株距3米。4.5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建设规模46.22公顷,整理后新增耕地4.67公顷

42、,新增耕地率10.10%。项目完成后,土地利用结构见表4-2.表4-2 项目区规划前后地类面积对比表单位:公顷项目建设规模农用地未利用地合计耕地其他农用地合计其他土地小计旱地小计农村道路田坎设施农用地坑塘水面荒草地整理前面积46.2225.1114.0814.0811.032.095.800.442.7021.1121.11整理前比例100.00%54.33%30.46%30.46%23.86%4.52%12.55%0.95%5.84%45.67%45.67%整理后面积46.2229.5918.7518.7510.842.494.900.443.0116.6316.63整理后比例100.00%64.02%40.57%40.57%23.45%5.39%10.60%0.95%6.51%35.98%35.98%面积增加04.484.674.67-0.190.40-0.900.31-4.48-4.484.6工程量清单:工程量统计表项目名称:XX市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序号分项工程单位工程量合计一土地平整工程A01农地平整工程A01.01田埂(田坎)(1) 田埂修筑m33582.40A01.02田块内平整(1) 推土机推土(三类土) 推土距离40m 推土机74KWm315673.00(2)土地翻耕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