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4776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沁园春 雪 一、基础字词 注音 惟 余莽 莽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稍逊 风骚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解释、分析 惟余莽莽: 须: 红装素裹: 俱: 红装,原指 ,这里指 。 素裹,原指 ,这里指 。折腰: 风骚:原指 ,诗中用来概括 。 二、文体知识 体裁: 沁园春: 雪: 三、课文掌握 朗读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对偶 、借代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

2、稍逊风骚。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 、“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字。 、描写群山,高原的两句话中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方法。 、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 上阕分析巩固 、上阕的写作结构特点是 、前三句在上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答: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答: 、“望”字统领的七句话中运用了几种修辞方法? 答: 、后三句所描写的是不是诗人眼前所见到的景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 下阕分析巩固 、 下阕“引

3、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具体有哪些历史人物? 答: 、 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答: 、“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应当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 答: 5、这首词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 。 6、写雪后初晴的壮美景象的句子是 。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英雄的句子是 。 雨说 一、基础字词 重点字注音 田圃 禁锢 踪 迹 留滞 喑 哑 喧 嚷 蓑 衣 油膏 襁 褓 重点词解释 禁锢: 留滞: 温声细语: 忍冬: 襁褓: 安息: 二、文学知识 雨说选自 ,作者是 当代著名 。 三、课文掌握 这

4、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 答:、 、 、 、 、 、 、 、 诗中的思考题 、 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 这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 、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 、“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答: 、本诗的副标题和其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 星星变奏曲 一、 基础字词 注音、写汉字 静谧 憧 憬 劫 难 闪烁 m 足珍贵 nng 望 寂m f 盖 冻jing 解释 静谧: 憧憬: 劫难: 二、 文学知识: 本诗作者是 ,作品选自 。 三、 课文掌握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 两小节诗在结

5、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内容分析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答: 2、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又有哪些?这种物象的运用在写作中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3、“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答: 5、试着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 蝈蝈与蛐蛐 济慈 一、 基础字词 重点

6、字注音 树篱 栖 息 茸 茸 重点语解释 沉醉: 栖息: 二、 文学知识 济慈, 国伟大的 诗人,本诗选自 。 三、 课文掌握 根据诗歌内容填写结构 总:大地的诗歌 分:夏蝈蝈的乐音;冬 总: 和 意象叠印尾声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本诗中蝈蝈、蛐蛐这两个象征意象,他们的鸣叫象征什么? 答: 四、能力提高:阅读济慈的另一首诗蝈蝈与蟋蟀,回答后面的思考题。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2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歇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

7、,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1、试指出本诗在翻译上与课本中选用的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不同? 答: 2、本诗中在最后引入了人的形象,这使得本诗又具有了自己的内涵,试以此为突破点,分析本诗在主题上有何用意,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中国古代哪类诗歌? 答: 夜 叶赛宁 一、 注音 秧 鸡 微漾 解释 幽暗: 沉浸: 二、 文学知识 , 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本诗选自 。 三、 课文掌握 本诗四小节,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每小节的主要意思 1 2、 3、 4、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8、: 参考答案 沁园春 雪 一、基础字词 wi;mng;fn;ro;hn;xn;so;sh;zho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等到;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妇女的艳装;红日照耀着大地;妇女的淡装;都;白雪覆盖着大地;鞠躬,倾倒;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广义的文化 二、文体知识 词;词牌名;题目 三、课文掌握 ; ; 、 先总写,后分写。、 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 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对偶,夸张,比喻,拟人。 、 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

9、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不同。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几近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俱往矣”三字将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点出全词的主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必将具有超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更卓越的才能,也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里是诗人自指,是作者作

10、为革命家的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之情的抒发。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极腰 6、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雨说 一、基础字词 p ;g;zng; zh ;yn; xun; rng; su; go; qing; bo 略 二、文学知识郑愁予诗的自选;台湾;诗人 三、课文掌握 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如何长大;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 3 诗中的思考题 1、拟人;让人感

11、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2、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3、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4、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这首诗写于七十年代末,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

12、一、基础字词 m; chng; jng; ji; shu; 弥; 凝; 寞; 覆; 僵 安静;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灾难; 二、文学知识 江河;上海文学 三、 课文掌握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内容分析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文学渴望 2、用

13、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样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3、“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

14、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蝈蝈与蛐蛐 一、 基础字词 l; q; rng 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停留,歇息 二、 文学知识: 英国;浪漫主义;夜莺颂;世界流派诗选 三、根据诗歌内容填写结构 永生;夏;没有停息;蛐蛐的歌儿;蝈蝈;蛐蛐;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以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四、能力提高 1、在体例上,依照我国古代五言律诗的创作方法去翻译,在

15、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译者做了二次创作。不像蝈蝈与蛐蛐,翻译后的体例仍然与原文保持一致,是自由体诗歌。 2、以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来歌颂自然,这是一个永恒也是随手就可拈来的题裁;本诗在最后的部分引入了人,一下就让这首诗在写作重心上发生了转移。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成了铺垫,这些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成了人眼中的风景。而它们闲适的生活状态,不息的生命精神,却正成为能够欣赏这种风景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真正体现,这也是美学上所讲的移情作用的真正体现。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这种写作风格同我国古代唐朝时曾经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派相近似,或者说更远一点,同田园诗派的鼻祖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夜 叶赛宁 一、基础字词 yng; yng 昏暗;泡在水中,多比喻沉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一、 文学知识 叶赛宁;俄罗斯;外国名诗三百首 三、 课文掌握 本诗四小节,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每小节的主要意思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